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3 00:07:34

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原文及赏析

《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前言】

《忆江南词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嚬”,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亦名《望江南》。据《乐府杂录》,《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镇浙西,为妾谢秋娘所制,遂改为《望江南》。后白居易依调作《忆江南》词,《望江南》也就又作《忆江南》了。

⑵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洛阳。

⑶袂:衣袖。

⑷裛):沾湿。裛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

⑸含嚬:谓忧愁不语。嚬,同颦,皱眉。

【翻译】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不轻轻放过。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拓展阅读

1、满翻译

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我在京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思量着在浙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其实,我是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而热。那些俗,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红:牌名。唐朝名《上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结婚,到作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常热:为别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官八品、九品服以青,*职最低的服色。

这首《满红》作者是秋瑾,她在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才刚刚三十岁,就已经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生,去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打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红》一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志士没有不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看过古今许写的《满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古诗翻译

《满红·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山走遍。游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山,如今却被分为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红:满红,又名《上虹》、《念良游》、《伤春曲》。唐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虹》,后更名《满红》。宋以来始填此调。《钦定谱》以柳永“暮雨初收”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格调沉郁激昂,前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波澄碧。”这首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子·道训》:“凡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事固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作者:佚名

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子·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坼”),表现行所见东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事固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乖的感叹。

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行兴感,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力量。

3、满翻译

1、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

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满红》。

第三种说法:《满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2、参考解读

岳飞诗,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岁的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使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才能写出感句。在岳飞的这首中,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了。它有力地结束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4、古诗翻译

清平乐·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家的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全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得不可胜数。这类被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来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来。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

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园已满地残红了。面对这万花凋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的失落来,因为花开花,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赋予禽鸟以的来宵,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来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的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痛的之宵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常用以借指歌女。此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少闺中佳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宵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来,隐隐寄托着一种美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家的堂朱户。

这首表达了伤春、的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宵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来慨。全融宵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宵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

5、古诗翻译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么精致素雅,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香车上不时有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解语花:牌名。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花。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制曲,即取以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少”,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受王国维《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觉得周邦彦此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这首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间,写“时序风物”和“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素娥”相映衬。“萧鼓喧,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间的姝丽?仙乎,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往往奇遇。”与周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是客观描述,周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说几句。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来。”苏轼《密州上元》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的意味),心想,任凭们去狂欢达旦吧。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认为李清照的《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皆不上述诸作脍炙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则以追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家晏(宴)乐之同。”盖此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填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注意了。

简评

这是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写作背景

关于此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周济《宋四家选》谓是“在荆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为周知明州(今浙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周济说似据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况且据近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其说甚确(见《周清真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故“作于荆”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曰:‘萧鼓喧,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与清真此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今按: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周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都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点击查看更多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874.html

热门阅读

  1. 金秋九月感恩教师祝福语
  2. 课文《学棋》教案
  3. 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4. 派遣员工的劳务合同
  5. 地理课前演讲稿
  6. 小学生感恩祝福语
  7.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
  8. 秋多伤愁了秋雾的凋零散文
  9. 踏上审计路演讲稿
  10. 201年朋友结婚祝福语
  11. 代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
  12. 同学聚会的主持词范文
  13. 苏教版必修《我心归去》教案
  14. 白露养生祝福语送朋友
  15. 泡黄豆的观察日记6则
  16. 生孩子的祝福语
  17. 201年祝福老年人生日快乐的祝福语
  18. 小学的好句子大全
  19. 六一节家长发言稿推荐
  20. 快乐的真谛美文
  21. 圣诞节老师的祝福语
  22. 小狐狸抓鸡的寓言故事
  23. 敦煌曲子《破阵子》的诗词阅读答案
  24. 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分析
  25. 职校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26. 一只猫的生命哲学寓言故事
  27. 情感语录大全一句话
  28. 505班主题中队会《民族精神代代传》教案
  29. 中秋节桂花的诗句古诗
  30. 开学了手抄报
  31.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32. 原创童话故事
  33. 买卖车协议书
  34. 寻觅春的营地散文
  35. 母亲节诗歌鉴赏
  36. 兔子小拉的故事童话故事
  37. 唯美毕业留言句子
  38. 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论文
  39. 最好闺蜜生日暖心祝福语
  40. 你只要有一手故事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4:41:55
本页面最近被 51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湖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4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