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文革的人生岁月》的读后感
本来这篇文章早在五月初就开始写了,笔秃意懒,居然拖至今天。实在不符合鄙人的一贯作风:以往凡是必须要干的事,我一般是早干,快干,积极地去干。而这次越到后来,越难写。该说的人家都说了,轮到你了,不知说什么是好啦。真是被动万分。
无奈之下,只好多读几遍子蕴的《岁月》,果然与初始拿到这本书感想不同,首先,《岁月》真实的以子蕴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逐步展开大约五十年的时间跨度,长篇巨制,洋洋万言,涉及人物众多,在书中有名有姓、有其鲜明性格描写的就有五十余人,且非常生动有趣,有时还能听到那时候特有的语言和环境,比如她和阿胖拉车的那段,卖书劳动时的纯真,外地小伙子的热情来信,都不由得你不笑出声来。
乍一看,《岁月》是以快乐为主旨的。可是你越看越觉得作者确实是含着泪,带着笑,给我们讲那些过去的事情的,尽管是那样的语气平缓,尽管对当时的东北生活环境在她的笔下,是那样的生动有趣,不论是兵团战友还是农场员工,是那样的朴实朴素。当时的大环境还是文化大**过程之中,在极左的思潮影响下,知青们的命运是随着社会的动荡而不断沉浮的,哪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哪有那么多阳光和温暖,会让我们遇到,等待我们的就是劳动与再教育。何乐之有?
然而,子蕴的笔下,对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些事情是记恩不记怨的,她不是没有挫折,不是没有不愉快,而是不去计较它,这表明一种宽容仁慈,表明一种胸怀和度量,想到此,我自愧不如。
《岁月》如果再版,冒昧提出以下建议:
1 ,版式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 第1——2章,主要写直系的家庭成员,应该说精英荟萃,每个人都有一篇动人的故事,可以独立操作成文。
3 第三章,文革,侠肝义胆,善良率真,富有同情心,活脱脱一个冬妮娅。
4 第四——六章,下乡十年,兵团岁月五年,七个月即被慧眼识珠,抽调做宣传创作,那么到团*处搞报导工作则是个人真才实学,才能持续下来的,那时候虽然不提竞争,而实际上在用人方面是极其严格的。
因此,在D去兵团找子蕴时,打电话,见还是不见,那种心情,那种矛盾,如果不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我也从内心里发出对D大哥的钦佩之情。
大杨树的农场管理局五年,子蕴明确的提出不搞宣传工作,而由领导决定搞劳资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生的转折点,掌握了人事管理的真谛,学到了不同于宣传报导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天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在大杨树完成了三件大事:结婚、生子、返城。
不论是子蕴还是D大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与他们接触过的同事们、战友们、乡亲们,都结识了一大批忠诚的可信赖的朋友,这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并且时间愈久,愈加芬芳醇香。
5 第七章 待业,这章里边最精彩的一句话是:北京,不欢迎我们。说的太准确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刚刚回城时的尴尬,尽管我们是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走出去的,尽管我们尝遍人生百味,为了生存,我们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依然是那样的困难。更有甚者,将近半百时,再一次把我们送入风雨,下岗再就业。
让我们以子蕴姐的一段话做结束语吧,无奈才是我们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并勇敢的走下去。
拓展阅读
1、《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400字范文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欲望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2、感人文章背影读后感中学生日记
《背影》讲述的是祖母去世后,朱自清与父亲回家奔丧,把家里的东西都典当了,然后朱自清回学校继续学习,途中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并交代他“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以及父亲外出谋事的故事。朱自清用大量的笔墨叙述了父亲在车站买橘子的过程,通过对亲形态和动作的描写,展现了父亲对他如山般的父爱。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句话。这三句话是我都曾有过的经历。
第一句话是“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那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外出打工路过我学校所在的县城,他便来学校看望我并向我说明了上次没有来开家长会是因为做工时被木头砸伤了腰,我看着他黝黑的面孔,仿佛明白了父亲的劳累与心酸,我忍着没有流泪,因为我不想让父亲看见。后来,父亲走的时候,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眼中的泪还是湿了眼眶。
第二句话是朱自清父亲给朱自清买橘子后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那是放假后回学校,父亲送我去车站,途中吃早餐的时候,父亲给我的那份加了两份乌鸡,而他的那份却只加了份腊肠。上车后,父亲对我说“我走了,到学校给我打电话”,后来我又想起还没有买水,就又下车去买,没想到父亲竟还没有离开,还帮我买了两瓶水,然后便看着父亲背影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坐下来,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第三句话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从《背影》看见了爱,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爱以及我与父亲之间的爱。我希望我们能不辜负这些爱,希望爱伴我们永远。
秋雨连绵,锁住了人们外出的脚步。而我更喜欢独自坐在书桌前,听着窗外似有若无的雨声,手捧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细细品味。已记不清是多少次再读《背影》。小学时的我并不能体味其中深意,如今我已日渐成长,书中父亲提着橘子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概。
自古以来,亲情永远是文人墨客笔下亘古不变的话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有时,越是平常的人或事却越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善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让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们不平凡的爱。在你不快乐的时候,不要忘记你身后站着慈祥的父母。在你无可奈何的时候,想想父亲曾经跟你说过的话,使你对人生充满美好希望,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和落魄,父母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会帮你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你从未见过父亲就要流出的泪滴,相反他转过头去把泪水藏起;你从未见过沉重的负担把父亲双肩压弯,相反他的双肩任你靠着哭泣。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子,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合上语文课本,它留给我的,是一段深深的回忆。
刚学完《背影》这篇文章,在小学时代早已听闻它的大名,待我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时,作者朱自清的深情描绘足以令我感动!
这篇课文是作者回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车站惜别的情景。年迈的父亲再三叮嘱,“终于”放心不下,亲自将作者送到车站,直至上车。上车后,父亲一再叮嘱要小心行李,并不辞辛苦地穿过铁路,爬上对面月台给作者买橘子。行动不便饿父亲留给朱自清一个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的背影,他“泪流”了,同时,也深深的感动了我们!
我一直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戏!人一茬茬地来了又走,留给我们值得回忆、留念的背影没几个。但当我读完此文后,我发觉我错了!原来父亲、母亲及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他们的背影都是令人十分珍惜的。关于母爱,我小学时絮絮叨叨地写了一大堆,然而真正写父爱的,与母爱较比,实在少得可怜!母爱固然是细致入微的了,但父爱,却沉默如山!父亲,通常是少言沉默的,这就给我甚至大多数人一个错觉了。
都说父爱如山,其实不尽然。父亲的爱更如一本厚重的书,只有仔细认真的寻思、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韵味!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像一条小尾巴一样,粘在父亲身上,每天听他讲故事,唱儿歌,之后便酣然进入梦乡!等到稍长大了一点,便总是缠着他,各个地方到处跑。再往后,就不再粘着父亲了,却总是向他索取,以便得到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想,小时候真是自私,一把糖抓在手,却舍不得分父亲一颗!只是他从不为此生气,总是一笑了之。从这点小事,也便窥见父亲的无私了吧!(百团大战读后感)
父亲,总是一个在我们生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也是象一座大山一样最能给我们安全感的人,让我们好好的去尊重、孝敬他吧!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路上都需要父亲关爱的背影,不,不仅仅是父亲,包括所有的长辈、老师、哥哥姐姐……让我们为了孩子心目中抹不去的背影而加倍努力。
3、感人文章背影读后感中学生日记
《背影》一文中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背影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作者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情抑于中,诉之于笔,让人感同身受。文章以情动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于纸上,然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来打动读者。
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正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动人,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这除了因为作者用了平朴的语言写出了真实的情感外,还在于文章里头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是时世给作者的影响。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这种哀愁也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调,“祖母*,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这对作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作者的家庭景况是悲凉,作者的心情是哀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父亲为作者送行,而其时年老的父亲还要去找工作,作者在这里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作者在描写这个背影的时候,不仅融人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再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全文虽然没有运用过于华丽的词藻,但是却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让人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父亲的爱是如此深沉,如此温柔,如此伟大。
《背影》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只有最朴实的动作,写出了一位父亲在儿子去外地读书临上车前,放下最要紧的事情亲自送儿子上车,多次叮嘱茶房照顾好孩子,有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在人们眼中留下了一个忙碌的身影,这个背影深深感动了儿子和我们。
那时候正是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祖母的去世,父亲失去工作,他没有落泪,但当他看见父亲的背影时却留下了眼泪。唯有父亲那坚强有力的话在耳边响起:天无绝人之路。即使是天崩地裂父亲也可以用肩膀撑起一片天。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当儿子看到父亲这样疲惫的身影时,才发现坚硬的外表下那颗温柔的心。
朱自清在文中写到“我那时太聪明了”是啊,年少,血气方刚,怎么会静下心来体会父母的不易?这时回想,那一次次出现在眼前的身影,是多么深沉有力啊
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只有最朴实的动作,写出了一位父亲在儿子去外地读书临上车前,放下最要紧的事情亲自送儿子上车,多次叮嘱茶房照顾好孩子,有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在人们眼中留下了一个忙碌的身影,这个背影深深感动了儿子和我们。
那时候正是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祖母的去世,父亲失去工作,他没有落泪,但当他看见父亲的背影时却留下了眼泪。唯有父亲那坚强有力的话在耳边响起:天无绝人之路。即使是天崩地裂父亲也可以用肩膀撑起一片天。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背影”。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冬天放学特别晚,天又黑的很快,站在校门口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姥爷,回到家又一个熟悉的身影闪动在厨房里——那是我的姥姥。
朱自清在文中写到“我那时太聪明了”是啊,年少,血气方刚,怎么会静下心来体会父母的不易?这时回想,那一次次出现在眼前的身影,是多么深沉有力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