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故事 简介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这些故事应该被后人所铭记。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红军长征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早期*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们!为了*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到达南阳方城县独树镇附近。恰逢寒潮,风雨交加,战士们衣着单薄,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不久,部队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危急时刻,吴焕先一手拿枪,一手拿刀,冲锋在前,和敌人展开白刃战。将帅不惜死,战士敢拼命,战斗中,就连没有武器的脚夫也拿着扁担参加了战斗。
吴焕先参加的最后一战,发生在1935年的甘肃泾水边。部队抢渡汭河,却被突然暴涨的河水分隔在南北两岸,尾追而至的国民*军向北岸袭来。前有天堑横断,后有敌军压上,吴焕先一马当先,带领百余名战士迅速抢占制高点,从侧翼向敌人发起猛攻。高地上,他向战士们大声疾呼:“跟我冲!”不幸的是,敌人的数粒子弹击中了这位年仅28岁的红军军政委,他细瘦的身体直挺挺地栽倒在了大雨中。
拓展阅读
1、“红领巾”成长的故事
还在读幼儿园时,我就常常看到旁边小学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头戴小黄帽,脖子上挂着一块红红的布很神奇的从校园里走出来,我问妈妈:“那红红的布是什么呀?”妈妈告诉我,那叫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使用***的鲜血染成的,等我长大了,表现好也可以挂上红领巾。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在我心里:带上红领巾就意味着我是小大人了。
左顾右盼,终于盼来了上小学,也终于盼来了神圣的一天:我光荣的戴上了红领巾。当大姐姐为我挂上红领巾时,我神气极了,连小胸脯也挺起了不少。放学时我昂首挺胸的走出校门,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从今天起,我也是一名少先队员了。回到家,我马上向妈妈行了一个队礼,五指并拢,高举头顶,动作想想还算标准的很。妈妈笑着问我这个队礼是什么意思,糟糕,还真想不起来也说不上来。妈妈笑着告诉我,五指并拢,高举头顶,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领巾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染红的,象征着**的胜利,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是少先队员的荣誉。说了一大通,我左耳进右耳出,眼里只有那块红红的红领巾。
时间过去了不少,我对红领巾的新奇感也渐渐淡化,有最初的爱不释手变成了无可奈何。为了不被值日生和老师批评,每天佩戴它只是成了一种应付,天热了还嫌它。戴在脖子上也不再是整整齐齐,大都都是歪的或斜的,红领巾脏了除非妈妈代劳洗,不然不会顾及它了。
直到有一天,妈妈让我看了一部影片:飘扬的红领巾。才让我真正懂得红领巾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意义,他们抛*,洒热血,为的就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红领巾不仅仅是红旗的一角,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血投入**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就是红领巾的来历。
“戴在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与**战旗的颜色一样的”我牢牢记住了它。在我心里,它已经有了新的意义:诚实、勇敢、团结、活泼。在以后的生活里,我时时以一个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所能及帮助关心同学,尊老爱幼,遇到困难我也坚强了许多……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发生了大地震,造成很多人无家可归。天地无情人有情,学校发起了捐款活动,我毫不犹豫的把平时一点点省下来的零花钱全部捐了出去。
我热爱红领巾,因为是它教会了我不少东西,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勇气。
2、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精选
风儿在怒吼,雨儿在哭泣。连风雨都被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长征,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完成多么巨大的艰难行程。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再来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吧!
看,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长用和蔼的声音叫小**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
……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长征是中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长征的事情。有时学习就像长征,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我们,使我们进步。为奥运备战的运动员们就像在长征,面对着 “敌人”,他们总是很冷静的,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获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也像长征,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让我们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建功立业!让长征永远在我们心中。
3、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精选
在长征的路上,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丰碑》。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在雪地中艰难的走着,忽然警卫员跑到将军的面前,说:“前面有人冻*!”将军快步的走到那,看见一位老战士倚着树冻僵了。将军大喊到:“军需处长呢!喊他过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警卫员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他把棉衣给了别战士,自己却被冻*!”
红军是这样的舍己为人,在《一袋干粮》,《魂驻小红桥》等故事,不都是这种忘我的精神吗?
现在人们还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吗?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挤上上了78路*,我注意到:车里有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站着,一个坐在座位上十岁左右的孩子,这显然反差很大。每次停车,或稍微刹一下车,这些老人都摇摇欲坠,如果没有了扶手和铁杆,恐怕早要摔倒了。
孩子的妈妈已经看不下了,好几次,偷偷地拍拍孩子,示意要让位。可孩子无动于衷,装着看不见。
后来妈妈急了,便直接喊他,可他头直摇,还说:“妈妈,我累了!我要再坐一会儿!”妈妈又说:“那么老人不更累呀!你还是个孩子,应该有活力!”
孩子不以为然的说:“再有活力,也是人。”孩子停了停,不耐烦地说:“他们干嘛不早来呀!
孩子说完了话,车箱里顿时鸦雀无声,许多目光都聚集到了孩子那里。
到了说完话后车靠站,车箱广播里传来了爱心话语:“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这个孩子顿时低下了头……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孩子的自私与**红军的无畏精神恰恰相反;宁愿别人受累,也不愿自己受累,这样的孩子长大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吗?
红军万里长征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知道贡献,知道舍己为人。
4、《李时珍学艺》故事简介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历时27年编成的《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一天傍晚,年轻的李时珍采药回来,路过一座鸭棚,便走进去和鸭老板聊天。
忽然,鸭棚外传来了小孩儿的哭声。
李时珍听到孩子哭得很痛苦,便走出鸭棚,打听情况。
小孩儿的父亲说:“孩子吃鱼时,一根刺卡在喉咙里,既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孩子很痛,嗓子都哭哑了。我们来找鸭老板帮忙,把刺取出来。”
鸭老板听完小孩儿父亲的话,抓来一只鸭子,用细绳捆住它的双腿,吊在架子上。然后,劝那个孩子:“你别哭,也别闹。如果不听话,鱼刺就取不出来了。你乖乖地等一会儿,鱼刺就没了。”
李时珍听了这番话,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莫非这鸭老板是个巫医?可他是个非常忠厚,心地善良的人啊。
过了一会儿,鸭老板拿起一个小碗,走到鸭子跟前去接从鸭嘴里流出来的口水。接了半碗后,鸭老板让小孩儿喝了下去。
不一会儿,小孩儿晃晃小脑袋,“呵呵”了两声,便“咯咯”地笑开了。
鸭老板问:“喉咙还痛吗?”
小孩儿回答说:“不痛了!”
看到这一切,李时珍惊呆了。
鸭老板送走了小孩儿父子后,李时珍便迎上前去,双手抱拳说:“老先生,鸭口水为什么能除去鱼刺呢?莫非是祖传秘方吗?”
鸭老板憨厚地笑道:“我每天放鸭,见鸭子吃介壳蚶螺时,一口吞不下去,就用嘴衔住。随后,嘴里会流出许多口水。这时,鸭子把脖子伸几伸,就能**去了。我想,鸭子的口水能化介壳蚶螺,也一定能化刺。我一试,果然很灵验。”
说完,鸭老板开怀大笑起来。
李时珍想:验方、偏方多在民间。鸭老板成了神郎中,鸭口水能去刺解痛。妙啊!
李时珍一直与鸭老板谈到月挂中天,才起身离去。后来,李时珍把这个验方传给农夫和渔人,一直流传到今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