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山雾》优秀教学设计
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和个体收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抓住本文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地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1苯柚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毖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绷系生活实际,把课文内容与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和感受山雾顽皮、可爱、神奇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材简析
《山雾》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期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儿童散文,采用拟人手法,把山雾当做一个调皮可爱的娃娃,让山雾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山雾也和孩子们一样贪玩,到处钻,到处跑,多么可爱啊!课文以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山雾在清晨由山下渐渐升腾,并在山林中弥漫,以及太阳出来后,变成露珠的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山雾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生字卡片。
1敝傅佳生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毖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焙⒆用牵我们生活在黄瓜山上,夏天的早上我们到学校读书时,眼前白茫茫的,它不是烟,也不是沙,它是什么呢?
2蔽硎窃跹升起的?又是怎样消失的?你们知道吗?
3苯裉煳颐蔷鸵黄鹄囱习《山雾》一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检查生字
1鼻胪学们认真想想,平时你们见到的雾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同学自由说)
2笨挝闹械纳轿碛窒袷裁茨兀壳胪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告诉我。(读通、读顺、读准确)
3笨挝闹械纳轿硐袷裁囱剑磕忝窍不端吗?那么课文中的生字娃娃都成了你们的好朋友了吗?下面就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4背鍪旧字卡片,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娃娃。
5蹦闶怯檬裁春冒旆记住这些生字娃娃的。
三、细读课文,体会内容
1毖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段,用笔标出来。
你们是从哪段知道山雾像贪玩的孩子的?
自由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山雾贪玩的?请把它们勾出来。(看看山雾是怎样做的,找出动词)
请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老师板书下来),再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好动词)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当山雾这个孩子?谁来跑一跑,钻一钻?
体会“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并练习说话。
谁能把贪玩的山雾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评价一下。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第一段有几句话?写山雾的什么?山雾怎么样?(抓住重点词语读中体会)
2彼能让这么贪玩的山雾听话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是谁让山雾不见了?它们到哪儿去了?(自由说)
山雾这么听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你心中的山雾。
请同学们看看第二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太阳出来了,山雾怎样了?
四、朗读想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去感受一下又贪玩又可爱的山雾。(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看到的东西最多最美。
你们刚才看到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美美地读课文。(把自己融入文中,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下去画一幅晨雾图,并说说你画了些什么,它们在雾中像什么。
六、板书
山雾贪玩、跑、钻
(听话)悄悄、躲、偷偷
拓展阅读
1、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2、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 140÷5=28(根) 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56(根) 140× =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 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
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分享:
3、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4、八年级数学上册《2 立方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探索立方根的概念、计算和简单性质.
(二)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立方根的概念及计算.主要是通过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与归类,探索立方根的概念、计算和简单性质.(如知道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掌握立方根运算,掌握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一)目标: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二)分析:.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在学习了平方根的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立方根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四、问题诊断分析:本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一个数总有立方根,但未必总有平方根,只有非负数才有平方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类比学习
提问:
(1)什么叫一个数a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a≥0)的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什么?
(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何关系?
(4)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区别和联系?
强调: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
(5)为了前面场景的问题中,需要引出一个新的运算,你将如何定义这个新运算?
2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
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3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
方根(cube root, 也 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3是-27的立方根,
(三)初步探究
1、做一做:怎样求下列括号内的数?各题中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 )=-( )=0.001 ; (2)(1)
2、议一议:
33273( )=0. ; (3)641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