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星星的孩子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讲了张衡小时候善于观察,发现了星星不是像奶奶说的乱动,而是在有规律地动。也许是爷爷的启发,也许是发现的成就感的驱使,长大以后的张衡刻苦钻研天文学,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故事。坐在老人的怀里,望着满天星斗,一颗一颗数星星,是孩子们很喜欢做的事,可以从美丽的星空入手导入本课,用可爱的小星星课件帮助学生识字、读词。毕竟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和写字是重中之重,阅读是为识字和写字服务的。
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夜空的美,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张衡天真、好学的可爱形象。本段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来体会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朗读这一段时“珍珠”和“碧玉盘”要读得亲切、可爱。“一颗、两颗”中间的逗号要停顿稍长,读出孩子数星星的认真劲儿,突出孩子数星星的耐心。
根据以上简析,设计本段教学。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撒、玉、仰”三个生字,读准“数”在本段中的读音。
2、会写“数、玉、珍、珠”四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夜空的美和张衡的认真、可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撒、数”容易读错。“仰”容易多写一撇或多写一点。
难点:“玉”字义不好理解;“数”字反文旁的横容易写成不露头。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夜空星图课件、课文插图课件、生字生词星星课件、轻音乐
2、学生准备:
找一个天空晴朗但没有月光的夜晚,望星空数星星,尝试着用笔画出北斗星、北极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儿歌《数星星》,会唱的小朋友一起跟唱。
2、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3、在哪里还见过“数”这个字?你发现什么了吗?
(相机导入多音字“数”,表示动作时读shǔ,表示数字或数目时读shù)
4、古时候,有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张衡。
(二)学文识生字
大声朗读,初识生字。
⑴张衡小时候是怎么数星星的呢?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⑵这一段里,有几个字会变魔术,只要小朋友能读准确,它就会变成一颗美丽的小星星。(多次指名认读生字“撒、玉、仰”,读正确后第一自然段中的这三个字分别变成星星背景的星星字。)
⑶利用撒字,引出课文第一句话。
师:第一颗小星星,好眼熟啊!它和我们认识的哪一个字很像呢?
生:散步的散。
师:小朋友的记性真好,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呢?
生:熟字加偏旁。
师:这个方法很适合记忆这个字,但是,为什么要加“提手旁”呢?
生:因为“撒”要用手。
师:谁能表演一下“撒”的动作?请大家都来表演一下撒把小米喂小鸡的动作。
师:咦?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洒水车的声音)洒水车上装的全是什么?(生答:水)对了,这个带“三点水”的洒字才是“洒水”的“洒”呢,和我们用手“撒”可不是用同一个字表示的呀!
师:课文中是撒的什么呢?(课件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齐读这句话。
师:你们见过珍珠吗?珍珠是什么样子的?
生:珍珠是一颗一颗的,圆圆的,亮亮的……
师:是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多美呀!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王字旁”,“珠”的右半边也读“zhū”……
师:是呀,因为珍珠很美丽也很珍贵,古时候只有王公贵族们才能拥有,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现在珍珠也主要被用来当做饰品,和玉石一样来美化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汉语里,“王字旁”的字也几乎都和玉石有关。而汉字里最多的就是形声字,总有一部分是表示读音的。
师:谁能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呢?
生:用想象字义记住偏旁、形声字记读音、换偏旁等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引导学生多思广义,找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
师:课文中说什么像珍珠?(星星)星星和珍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一颗一颗的、都很美丽、都是亮晶晶的……
师:打的这个比方多好啊!你知道句子中的“碧玉盘”指的是什么吗?
生:……
师:是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随意的撒在天空中,闪闪发光,真像碧玉盘里的珍珠一样美丽!
(出示星空课件)
师:多美呀!你能把这美丽的感觉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找多名同学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范读相结合,体会夜空的美丽。)
师:这么多的星星,有远的、有近的,有大一点的、有小一点的,真想数数到底有多少颗?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吧?
(同学们伸出手,指着屏幕数起来)1、2、3、……
师:你数到了多少颗?(有的几十颗、有的上百颗……)数了这么久,你感觉怎么样?
生:手都累了,数乱了、脖子都酸了……
师:是呀,这么多的星星数下来,我们的手也累了,脖子也酸了,甚至还数乱了。可是张衡数的可是夜空中的星星呀,看图,说说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
生:靠着奶奶、仰着头、伸着手指、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出示课文插图课件)
师:为了数得清,张衡不但伸着手指,还仰着头呢?大家一起仰仰头,试一试。长时间仰着头,真是有点累呢。而且,这个“仰”字也不太容易让人记住哟!同桌交流你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生:做动作记住它的读音。
生: 看字形想象,“仰”字的中间像小孩的脸。
生:换偏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柳树的“柳”字。
……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来记住仰字,这个仰字小星星可高兴啦!可是,还有一颗小星星不高兴哪,它是谁呢?请听谜语:“不但差一点成了王,还做不了主!”这是什么字?
生:玉
师:你在哪里见过“玉”这个字?
(宝玉、玉器、和田玉、玉树临风等,理解玉的字义。)
(三)指导书写
师:别看这个“玉”字笔画少,它的脾气可不小,你要是写不好它的话,它可要生气啦。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写好“玉”呢?
(师指导书写玉字,讲解、范写、书空等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生字里,还有两个王子旁的呢,它们是——
(珍、珠)
师:“王字旁”又叫“斜玉旁”是“玉”字演变来的,王做了偏旁的时候,写法有什么变化吗?
(最后一横变成提)
师:要想写好这两个字,谁能发现我们还要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紧凑,不能离得太远,不能分家。朱字的撇也不能写得太长……)
师:本课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多音字——数,我们应该怎样写好它呢?
(左右要均衡、反文旁要写对,横要露头、左半边上下要挨近,左下是“女”字,不是“大”……)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要是把最难写的“仰”字也能写得这么漂亮,你们就可以当上小小书法家啦!同桌商量一下,怎样写好“仰”字。
(左中右结构,每个部分要写瘦一些。中间的部分不能多写“一撇”或“一点”……)
(四)朗读促悟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写的这个“仰”字,就仿佛看到了小张衡仰起的小脸,他一颗一颗地数着星星,数得多认真呀!(师重点在两个一颗中间加停顿,引导学生读出张衡的认真劲。)我们和他一起数一数,好吗?“一颗,两颗……”
生:谁能把这一段话读一读?让我们再来品味美丽的星空和小张衡的可爱、认真吧!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评价。多种方法练读,感受课文情境。)
(五)延伸
张衡数星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后来又怎样了?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拓展阅读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论文
摘要:渗透性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几个方面。做好数学思维的渗透性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活跃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和渗透性设计激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更好的应用这一种形式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中数学;渗透性设计;数学;思维;方案措施
随着我国课改进程的深化,高中数学教学对素质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越来越重视。做好数学思维的渗透性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堂学习和思考,怎样更好的进行渗透性设计是目前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和渗透数学思维的作用
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用渗透性设计激活数学思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数学知识网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从二十世纪以来,对数学思维的重视就在不断地加深,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渗透数学思维的实践活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停留在技能和技巧训练和学生习惯于动手解题,而不是习惯使用数学思维等问题。如在解题时过分的强调题目分类,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强制记忆,不能对新的题型进行解答等[1]。
2.1改变教学方法,倡导思维性学习。
2.1.1采用新的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以来,长期都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专注于听讲。而且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通常是使用引入新课,讲解知识点,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尤其是课后作业,是以大量的习题作业为主,加重了负担的同时也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用新的课堂模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例如,以人教版的高中数学教材为例。在讲解《统计》这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并对没有理解的问题进行标注;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继续对教材进行研究,对本课的知识结构大纲进行罗列,包括知识难点。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也进行知识点的讲述,两相比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难点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发散也渗透性的得到了培养。最后,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上,要避免题海战术,而是对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进行任务的布置,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2.1.2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保证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学习地位。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改变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如在讲解《命题及其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减少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最好是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将基本的知识点讲解后,要求学生自行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并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然后,抽签选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同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指出和修正错误的内容,并对学生提出课后的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固有的数学思维[2]。
2.1.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复杂的知识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以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如在讲解“随机抽样”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对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如在课余时间都喜欢干些什么等问题,然后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推测。用这种方法对课上要讲的内容进行实践,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具象,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2培养学生主动性。
2.2.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了更好的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就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树立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如在“集合”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图书馆的布局和图书摆放规律,形成“同种类的图书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每一本书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的集合概念。了解到集合具有确定性的特点,如每一本书都有独特的分类和位置,同时集合又具有互异性,像同类型的图书都有不同的作者和思想,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都是独立的个体。老师通过让学生对图书的观察,可以让其对集合的概念了解的更好,形成清楚的印象,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显示。
2.2.2利用课后阅读进行数学思维渗透。在数学教材课本中,都会有阅读与思考的这一个标题的存在,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部分。例如,高中数学必修一中的函数制一课,是许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讲课之前,可以先和学生阅读课后的函数发展过程,让学生对这一课有一个基本的兴趣。或者在向量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忘记向量的标记,可以通过阅读《向量符号的由来》,使学生对向量符号的含义有所了解避免漏写。在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后,可以对数学思维进行延展,缩小对数学思维的限制。
2.3利用渗透数学思维进行解题。高中数学学习除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数学题的解答,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数学思维和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相结合,有计划的进行。第二,利用多种方式,对解题策略中的数学思想加以运用并反思过程评价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解“不等式”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自行的对例题进行分析、归纳、联想和证明,运用数学思维得出深层次的知识。在解完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题多解的可能性,从逆向思维出发,锻炼学生的顺向和逆向思维的双向发展。
3结语
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更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很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渗透性指导,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通过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改善教学方式等措施,更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渗透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华蓉,数学文化须走进课堂———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02):51~52.
[2]卢怀芳.高中数学课堂渗透数学史的体会[J].知音励志,2016(24):140.
2、课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1.1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的意义了。
1.2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日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鞍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朽详牛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总结
总之,高中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可取之处还是大于其弊端的。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当前时代和教学的背景下,切实践行新课程*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转变教学中师生以往的角色,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自身对知识的挖掘创新,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克服历史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探索和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自身教学的情况寻找到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途径。
4、初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