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急救》教学设计模板
摘 要:本文认为,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根据初级学习内容和高级学习内容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网络的概念,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和熏陶,它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应该花心思去思考怎样还原知识或原理的研究过程,思考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对学生的生活、思维上的潜在的影响。
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根据初级学习内容和高级学习内容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网络的概念,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认知学徒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社会建构教学策略、学中做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以问题(项目、案例)*,建立学习“定向点”,即急救步骤与方法,围绕“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站”“学习策略”“认知工具”而展开,共同服务于由学习者、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方法与步骤)这一核心。
下面就《触电急救方法》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做个详细介绍。
一、设计思想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理实一体化”为理念。
对于整个教与学,基于触电急救专题网络学习平台及微视频的应用,搭建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桥梁,让学生预习、思考、拓展、评价,并通过在线互动解决相关问题。课堂教学以“视频导入—任务驱动—汇报交流—实践操练—自主考评”为主线,立足学生实际,通过“议、说、做、评、练”等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以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为方向,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宗旨进行设计。
二、设计分析
1.走进文本,潜心研读——析教材
《触电急救方法》是选自陈雅萍老师主编的高教版《电工技能与实训》第一单元项目四内容。它是本教材的开篇技能教学项目,是电工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电工从业者的必考项目。学好它,对学生的安全用电,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日常急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纵横联系,以践定教——析处理
由于陈雅萍老师主编的高教版《电工技能与实训》中的急救方法是按照2005年的国际标准编写的,而在2010年国际急救权威部门又出台了新的急救标准。鉴于这一背景,对教材中的急救步骤、胸外按压的频率、深度,笔者就按照新标准做了处理,使专业课程内容与当今职业标准相对接。
3.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析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就必须考虑他们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本人授课的对象是新疆职高一班的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特性:
知识基础——他们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电气安全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到了触电的危险性,但由于他们来自新疆南部地区,基础相对薄弱。
技能基础——他们动手兴趣高,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并具备较强的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学生心理——他们思维活跃,自主意识比较强,但处事不稳重,优柔寡断。
三、设计重点
1.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触电急救的步骤、方法和正确的施救技能,提高解决处理触电事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通过创设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触电急救的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工作态度,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守护生命、技能挽救生命”的观念。
2.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触电急救步骤、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操作要领为重点,通过网络导学、自主探究、教师点评来突出。
难点:以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操作要领为难点,通过微视频应用的先做后学、专题网站下的互助合作、集体攻关来突破。
四、设计方法
有了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愉快感,才能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针对本节课,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触电事故无法再现,在教法上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交互指导、多向传递信息等方法,以急救步骤为主线,紧紧围绕“说”与“做”展开教学。通过实现“五个对接”的教学*要求,采用自主、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掌握触电急救方法。
五、设计途径
本人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发现、体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故在课前准备好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课件、模拟人、导学案、组建了QQ群,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好小组,并要求学生课前进入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收集本地的触电事故案例,小组协作制作汇报PPT,并上传。在此基础上,整个课堂又通过“查、导、救、谈、拓”五个环节来开展。
1.查
规范的操作是减少事故的关键,所以一上课利用2分钟重温了实训安全操作规范和7S管理内容。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2.导
由于触电事故无法再现,所以先让小组代表展示收集的信息,畅谈搜集的触电事故案例与解决方法。接着选用了两个因不懂急救知识施救而丧命的典型案例视频来导入,从而激发了学
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触电事故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也更好地体会到利用有效的信息可以进行高效的学习。
首先是断。通过“议、说、评”三个环节展开。议:通过观看视频并讨论“为什么视频中的触电施救者会丧命?”“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将如何实施救助?”说: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评:根据小组汇报内容,提炼出关键字。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得出救之前提,断之方法的诀窍“拉、切、挑、拽、垫”。即拉开关、切断电源线、挑*线、拽触电者、垫木板或绝缘垫。 其次是诊。通过“做、议、说、评”四个环节展开。做:创设情境(模拟人放置在讲台边,突发“触电事故”,由于空间狭小无法急救,请学生转移“伤员”。)议:根据以上情境,试讨论“在转移过程中有无不当之处?”“如何进行快速诊断?”说: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评: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提炼出关键字。以情境中的事件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组内讨论并发言,总结出救之要领,诊之方法“望、闻、问、切”。望:观察外伤、检查瞳孔、胸部起伏(判断有无意识),闻:听呼吸、听心跳(判断有无呼吸、心跳),问:拍、按、叫、好(判断有无意识),切:试气流、摸颈动脉(判断有无呼吸、心跳),在这,巧妙地借用了中医四法反映出诊之方法。 最后是治。根据诊断结果,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首要做法是拨打120。其次,对于轻微触电者应就近移至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仰卧平躺,解开衣扣,畅通气道,严密观察,等待医生诊治,切勿让患者走动站立,以免情况加重。对于重型触电者,也就是假死的状态,通过“议、做、说、评、练、测”六个环节展开。
议:根据诊断结果,针对不同的重度触电者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动作要领有哪些?
做:在模拟人身体上进行重度触电救生训练,并要求指出同伴救护操作的问题,体会施救动作要领和操作难点。
说:小组汇报动作要领和操作难点。
评:教师指出学生操作的错误,并提炼出操作的关键点。第一种,有心跳无呼吸采用人工呼吸法,通过开、捏、吹、松来完成,并提炼出“清口捏鼻手抬额,深吸缓吹口对紧,张口困难吹鼻孔,5秒一次不放松”的口诀,然后观看视频,强调指出关键点。第二种,有呼吸无心跳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法,通过找、压、松来完成,并提炼出“掌根下压不冲击,突然放松手不离,手腕略弯压寸半,一分百次较适宜”的口诀,然后观看视频,强调指出关键点。第三种,无呼吸无心跳采用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法,并强调急救过程中的再判断。整个评的过程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学会、学好、学精向会学、会做、会评、会教转变。
练:在模拟人身体上练习急救的步骤与方法。
测:完成任务检测与评估表。
4.谈
学生观看“男子雨夜触电 记者冒险成功救人”视频,并与课前视频对比,表明利用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挽救生命,并归纳出急救原则:迅速、就地、准确、坚持。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急救有了完整的认识,也理解了“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明确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5.拓
利用网络作业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技能,实现教学相长;利用书面作业使学生回顾急救方法;利用拓展作业,使知识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安全用电知识宣传者、触电急救知识的传播者,信息技术的使用者。
六、设计反思
反思这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最大的特点就是“新、精、实”。
新:按照新的标准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使课程内容与当今职业标准相对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老师从“传授”变成了“解惑”,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精:通过虚实结合的情境设置,口诀式的关键词,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了教学设计。
实:通过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使学生学会了触电急救的技能。我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为蓝本,对基层**、企业一线工人、学校教职员工进行了多次急救培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教学是门艺术,而课堂设计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设计,除了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能力外,还要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追求艺术的境界。我们应该抓住每个机会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拓展阅读
1、《桃林那间小木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体会课文中每个细节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信任”这个问题的认识。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章细节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2、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出对“信任”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奶奶,她在一条街口开了一间小小的电话亭,电话亭每天的收入仅够维持生活的。一天早上老人又早早地开了六,刚把公用电话摆到柜台上,就有一位女士用电话。当她放下话筒时,老人看了一下计时器,告诉她收费3元钱。女士从精美的手提兜里掏出一张百元面值的钞票递过来,老人无法找回钱去,因为手里没备这么多要找的钱,于是老人说:“你什么时候有零钱再送来吧。“女士脸上现出惊讶的神色,问老人:“你认识我吗?”老人细看她一眼,说:“我不认识您,可我信任您。”女士不再说什么,转身离去了。十几分钟后,这位女士又出现在电话亭里,把3元钱电话费送给老人,她说:“为了换开这一百元钱,我特意去了一趟百米之外的农贸市场,又特意走回来送这3元电话费。“老人接过电话费,说:“不送也没关系的。”女士说:“不,我一定要回来,一个人能被人信任不容易,我要珍惜。”一个人能被别人信任,那份心情的确不一样。别人信任我们,我们也因此尊敬自己,这时人自然会更加纯洁和高尚了,看来,信任的力量还真不小。这节课,也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关信任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听课文录音,圈画出你读不准的字词。
2、弄清了这些字词的读音,同学们再来分段朗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加流利,开火车读课文,其它同学认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当学生找出事情的起因时,出示句子:“真有趣,这次我决定去看个究竟。”理解“究竟”一词。再出示句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理解“究竟”一词。
师小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同,所以同学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句子。
4、按照“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说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如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思考:桃林的主人是谁?在这片没有主人的桃林中“我”得到的是什么?(“在哪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你从桃林主人的哪些做法中感受到了他对顾客的信任?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预设答案:主人留下的纸条(出示纸条内容),从这张纸条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一读纸条的内容?(指导朗读)
师小结:桃林里没有主人,那一张纸条就是约束;桃林里没有秤,那竹篮就是唯一的计量容器;桃林里没有收银台,那箱子就是装钱的工具,这一点一滴无处不显示出桃林主人对“我”的信任,所以我会说:“在那儿,我得到的是被信任的喜悦。”(课件出示)
3、读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了,因为课文中明明有一句话说:“那两条狗看着我“,这句话中有个多音字,老师不知道它在这里到底该读什么,是读kān,还是读kàn?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比较两种读法,在对比中感受主人对顾客的信任。
师小结:在桃林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桃林主人的信任,就连那里的小动物都是那么的热情、友善,所以“我”会说:“在那儿,我得到是被信任的喜悦。
4、带着这份喜悦,我走进了桃林,桃林里的景色可真美呀!能来读一读吗?这段话中你有哪个词语不理解吗?
预设答案:沁人心脾 馋涎欲滴 ,其中的哪个字不明白呢?教给学生用解决重点字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过渡:一个个诱人的大桃子散发出阵阵香气,直侵入人的心里,真想马上摘下来尝一口,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吗?
5、当我看到这满满一筐鲜红的大桃子,我不禁想起了那块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那三个指引我方向的红箭头,那张温馨的小纸条,那个周到的竹篮,那三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主人周到细致的服务,更是主人对我无比的信任,所以我会说:“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6、我被桃林中主人精心准备的一切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想为桃林主人留下一张纸条,请帮我想想,我会对桃林主人说些什么?
7、一片迷人的桃林,一位未曾谋面的主人,一间古朴的小木屋,一张令人温暖愉悦的纸条,都是那么令人留恋,难怪我也不愿离去,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不舍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也一定遇到过人与人之间信任或不信任的事情吧?那就请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下来,注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最后让老师把一首小诗作为今天的礼物送给你们。
做人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伙伴,
做事没有信任也就获得失败,
生命没有信任也就变得荒凉,
世界没有信任也就走向黑暗。
信任使花儿更加美丽,
信任使人儿更加可爱,
信任使精神更加富有,
信任使生命更加精彩。
信任
主人 顾客
2、《赵州桥》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⒈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⒊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⒋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⒈谈话
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
⒉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三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桥面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拱券净跨37.37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赵州桥由隋朝著名石匠李春主持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赵州桥的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弓形的,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一般桥都有桥墩,两个桥墩之间的桥洞,都采用半圆形的弧,桥洞的高一般是这段桥身长度的一半,这样桥才稳固。赵州桥如果只用一个桥洞,桥洞两边架桥墩,那么桥洞就得高25米(因为桥长50米),车马行人过桥就会像爬山一样困难。而要想降低桥的高度,就得多修几个桥洞,多造几个桥墩。这样既费工,又费料,桥下行船也不方便。(因为当时造桥全用石料,但那地方石料不易取得,因此造什么样的桥才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就需要精心设计和建造。)
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建成700多之后,也就是公元14世纪,欧洲才有人造出类似的石拱桥,那就是法国泰克河上建造的一座拱形桥——赛雷桥。但早已毁坏。而赵州桥一直保存到今天,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
⒊揭示课题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音多读几遍。
⒉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⒊教师检查。
⑴检查生字词
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
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 爪、回首
遥望、双龙戏珠、 才干、宝贵、遗产、雕刻、智 慧
⑵检查课文朗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⒈自由朗读课文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⒉理清脉络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是写赵州桥的外形(结构)特点?(2)哪一部分是写赵州桥的美观?(3)
第一段(1)写明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年代。
第二段(2)写赵州桥的外形(结构)特点,以及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第三段(3)写赵州桥的美观。
第四段(4)写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课下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⒈认读字词
⒉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⒈品读感悟第一段
⑴指名朗读
⑵研读感悟
①说说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年代。
②“世界闻名”“一千三百多年”说明什么?
(前者说明赵州桥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是都很有名,表现了这座桥很不一般,突出了它的价值和地位;后者是说历经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想象: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赵州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承受了多少人踩车轧,至今仍横架在洨河上,说明这座桥很坚固,设计合理,工程质量高,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乌塔》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的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龄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