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
骊山烽火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是周幽王,他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姓姬,名叫宫涅(niè).他不管国家大事,光讲究吃喝玩乐,打发人上各处找美人.大臣褒珦(bāo xiāng)劝幽王好好管理国家,爱护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了直冒火,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的家人被迫买来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取名叫褒姒(sì),调教她唱歌跳舞,训练好了就赶紧把她打扮起来,送到镐京,献给周幽王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漂亮,这才把褒珦放出来了.打这时起,周幽王**夜夜陪着褒姒玩,把她当心肝宝贝似的.褒姒不喜欢幽王这个死老头子.她想回家,老皱着眉头叹气,常常像珠串子似的流眼泪.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可她怎么也不笑.幽王没了法子,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那时把铜叫做金子).”
赏格一出去,就有个不三不四的人,叫虢(guó)石父的,跑来对周幽王献媚说:“我有办法叫娘娘笑.咱们为了防备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们叫“犬戎”)入侵,在骊(lí)山一带不是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吗?您瞧,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万一西戎打进来,守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临近的诸侯瞧见了,就发兵来救了.我想,请您老人家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到了晚上,让咱们守关的士兵把烽火点着了,烧得它满天通红,让那些个诸侯见了呀,上个大当多好玩!娘娘见了咱们这么恶作剧,她能不笑吗!”
周幽王一听,连连点头说:“这倒是好主意.就这么试试看吧.”
诸侯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他怕幽王放烽火闹出乱子来,就拜见幽王,劝他别这么乱来.周幽王哪里肯听!他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大骂,说:“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去放放烽火台的烟火解解闷儿,也用得着你管吗?混账东西!”
到了晚上,幽王让虢石父叫守关的士兵快快把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的烽火越烧越旺了,远远近近,全是火柱子.临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以为西戎打进来了,赶紧带兵来打敌人.没想到他们到了那儿,连一个敌人都看不见,光看见那儿鼓乐齐鸣、歌舞升平的景象.大伙儿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各位辛苦了,没有敌人,是我跟娘娘放烽火玩玩.你们回去吧!”诸侯们个个气得肚子都快炸破了.
褒姒瞧见许多兵马乱哄哄地忙来忙去,跟掐(qiā)了脑袋的苍蝇似的瞎撞,就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告诉她说,这是为了让她看了发笑.褒姒觉得一个周王这么无聊,冷笑了一声.幽王当褒姒笑了,就把一千斤金子赏给了虢石父.虢石父可乐了,他*啦!
隔了没有多少日子,西戎可真的打进来了.守关的士兵赶紧把烽火台上的烽火点起来.诸侯们当幽王又在点烽火玩,逗娘娘笑,全都不理他.
西戎的人马像发大水似的涌来了,把老百姓杀的杀,抢的抢,把年轻的男女抓了去当奴隶,可惨啦!不久,西戎打进王宫,周幽王被西戎用刀戟(jǐ)杀死,褒姒也被西戎给抢去了.直到后来,诸侯的兵马赶来,才打退了西戎,但幽王被杀,他们不得不拥立周幽王的儿子继位,叫做周平王.
周平王姓姬,名叫宜臼(jiù).这时,周朝西边的土地大多被西戎占去了,平王怕镐京保不住,就在公元前770年,把国都迁到洛邑.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叫做西周;迁都洛邑以后,历史上的东周时代就开始了.
鲍叔牙荐管仲
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 ,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人杀*.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才能,大力实行*,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在远古时代,人们靠狩猎生存,但因为工具简陋,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
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呢?传说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种庄稼,种出粮食后让大家食用.他还带领大伙制作各种农具,大兴水利,教大伙识别五谷,种植百果,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下去.因此,人们称炎帝为神农.
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是焦急,他决心要亲自尝遍所有的植物.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能够治病的.下了决心后,神农就做了两只大口袋,一只挂在身子的左边,一只挂在身子的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的口袋里,将来给人吃;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
神农一出门,就见前面一片矮绿树丛中长着许多可爱的小嫩叶,神农采了一片,刚含进嘴里,就滑到肚子里去了.那片小嫩叶也在神农的肚子里漂来漂去,把他的内脏都擦洗得清清爽爽.神农觉得舒服极了,于是他把它放进左边的口袋里,并给它取名“查”,也就是我们现在用来泡茶的茶叶.
第二天,神农又发现了许多淡红色的小花,它们的形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神农采了一朵花放进嘴里,只觉得甜津津的,浓香四溢,神农给花取名为“甘草”,把它放进了右边的口袋.就这样,神农每天不停地走啊走,他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了各种花草,也认识了许多药物,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急病,他需要的药草很难找.神农找了很久,终于发现它长在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这岩壁又高又陡又光滑,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连猿猴都难以攀登.人们见了,连连摇头,叹息这药草生长的地方实在太高太险,人想上去,比登天还难.神农救人心切,他动手搭起了一个木头过架,顺着这个架子慢慢地攀缘上去,终于爬到了岩顶,采到了*,救了这个病人.相传神农搭架子采*的地方,人们称它为神农架.
神农背着满满两口袋的药草,仍在不停地采摘、品尝.有时偶尔尝到毒草,他就赶快拿出第一次采到的“查”,**肚去,毒就解掉了.可是有一次,神农不幸尝到了“断肠草”.这种毒草实在太厉害了,神农还来不及吞“查”解毒,毒性就发作了,神农临死前还紧紧地抱着他的两口袋药草.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
当然,上面讲的仅仅是民间的传说.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由来.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复仇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周军正在前进,忽然被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拦住了去路.武王和姜尚上前一问,才知道两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是北方的孤竹国人,原是仰慕武王的德政前来投奔的,听说周军要去灭商,认为臣子不能犯上,因此要武王罢兵.姜尚见是两个不识时务的迂老头,便不和他们争论,只叫士兵将他们拉开后,便命令军队继续前进了.
周军于当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四方诸侯闻讯,也都纷纷带了军队赶到孟津与周军会师.
第二年初,周军的五万精兵与号称八百路诸侯的联军浩浩荡荡地继续东进,二月上旬便抵达了朝歌附近的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周武王在牧野与各路诸侯誓师.誓师大会上,武王历数了纣王的暴政与罪状,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师伐纣,同时规定了作战的纪律——不准抢劫**扰百姓,不许杀害俘虏,勇敢杀敌者有奖,临阵逃脱或后退者处死.
誓师以后,伐纣大军便以高昂的士气准备进攻朝歌.这时纣王才着慌起来,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朝歌的守城军队不多,他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城内的大批奴隶和前几年与东夷的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武装起来,开往前线.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号称有七十万人的杂牌军,来到牧野与武王的联军对阵.
两军在数量上虽然很悬殊: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 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还未来得及关闭城门,周军已潮水般冲了进来.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到鹿台上,点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灭纣以后,在离丰京二十五里外的沣水东岸,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定名为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宣布自己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西伯昌为文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周公辅助成王
周武王攻下朝歌、灭掉商朝以后,为了稳定大局,曾采取了一个怀柔措施:他没有杀死纣王的儿子武庚,而是封他为殷侯,仍旧让他管理殷都朝歌的政务.与此同时,武王又派自己的三个亲兄弟姬鲜、姬度和姬处在殷都周围建立封国以监视武庚.因为兄弟三人的封国分别在管地、蔡地和霍地,所以以后武王的儿子成王即位,便称这三人为管叔、蔡叔和霍叔.
但是武王的这个措施只在表面上稳定了局面,而实际上,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仍旧在蠢蠢欲动,想伺机反扑.而更加重要的是,几百年的商朝统治留在百姓中的观念,总觉得他是正统.果然,不久便传来了那两个曾出面阻止武王伐纣的迂老头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饿死的消息.饿死两个迂老头,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人们说这两人是为了抗议武王的违逆行为而发誓不食周粟,因而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南)上靠挖野菜充饥,到了冬天才活活饿死的.甚至还有人特地写了一首名叫《采薇》的诗称诵他们的美德.这就说明百姓的人心还没有完全归向周朝.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武王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将最亲近的大臣周公旦、太公望、召公等召集来商量计策.太公望主张向各地派驻军队,召公主张要施仁政.最后周公旦提出了一个办法,将在朝歌附近设立监国的做法扩大开来,由武王分封周王室的亲属和在灭商作战中的可靠功臣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诸侯国的政务和军事由诸侯自己管理,但他们都必须服从天子的号令,并且定期向天子纳贡.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于是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从武王到以后的成王,总共大约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这种大规模分封和建立诸侯国的做法,历史上便称为“*”.
武王尚未完全完成*诸侯国的事情,便病故了.实际上,西周建国后,他只统治了两年.按照武王的临终嘱托,由他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承天子之位,并由周公旦辅政,即代理执政.
周公辅政后,为了稳定局面,使已*的诸侯国的统治有章可循,并协调好他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他废除了从夏商一直遗留下来的王位继承制度:即先由兄及弟,然后再传儿子的办法,改成了直接传位给嫡长子的制度,其他的儿子只能分封诸侯.这个制度免去了王室内部许多争权夺利的悲剧发生,十分有利于巩固**.
其次,周公又划定了皇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与特权,将他们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层次,并对他们各自的服饰以及祭祀、会盟、宴饮、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都作了规定.后人就将这些称为“周礼”.
这些尊卑有序的周礼,是针对奴隶主贵族的,而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庶民),周公则又制定了很严酷详细的刑律,据说有三千条.后来人们常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周公的这套制度而言的.
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倒真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传说他常常在吃饭时听到有人来报告事情,就连忙将口中的饭吐出来,立刻与人交谈;在洗头时临时有事情要处理,便用手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就办起公来.这就是后来“周公吐哺”成语的来历.
但是周公的做法也招来了一些王室人员的疑忌.首先是他的哥哥管叔就对他很不满.因为管叔是文王的三儿子,武王是老二,周公是老四,如果按过去的继承法,本可由他继承王位,而周公颁布的新继承法则完全破灭了他的希望.再说武王不让他这个老三、而是委托给了老四当辅政大臣,他心中不服;再加上周公事无巨细,几乎将什么权都握在自己手里,管叔将心比心,认为他一定是欺成王年幼,想将来取而代之.于是,他便联络了两个小兄弟蔡叔和霍叔,一面在朝中散布周公独揽大权,马上要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的谣言,一面又和武庚勾结起来,怂恿他起兵反叛,想以此逼周公下台.
谣言使太公望和召公都有点相信了.他们突然都提出要离开镐京到自己的封地去(太公望的封地在齐,召公的封地在燕).就连刚满十五岁的成王也半信半疑,急得六神无主了.周公为了制止谣言,稳定大局,一面立刻为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表示马上可以让他亲政了,一面用非常恳切的态度将手中的行**托付给了太公和召公,自己离开了镐京.临走时,还写了一首名叫《鸱鸮(chī xiāo)》的诗送给了成王.诗中,周公将成王比作可爱的小鸟,将自己比作护巢哺幼的老鸟,而将武庚比作凶恶的鸱.
周公出走后,果然武庚和东夷的一些部落来往密切,蠢蠢欲动了.而作为三个监国的管叔等,却无动于衷.成王得到讯息,这才打消了对周公的怀疑,赶忙与太公、召公商议,将周公紧急召回,以应付眼前危险的局势.
再说周公出走后,其实他并没有消极,而是在暗中已充分掌握了管叔煽动武庚组织叛乱的证据.应召回到镐京后,他便立刻带兵东征.他自己亲自率军讨伐武庚,而让太公望率军阻断东夷中的淮夷、徐戎等部落的军队对武庚的支援.于是,周公集中军力,攻下了殷都,杀*武庚,接着又将制造谣言、煽动叛乱的管叔斩首,将蔡叔流放,将霍叔贬为平民.
周公东征胜利后,又在镐京西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建了一座都城,名叫成周.因为洛邑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便于对中原的控制.与此同时,周公又下令将那些跟随武庚闹叛乱的商朝奴隶主贵族集中到洛邑居住,派军队监管他们,并将他们称为“顽民”.
周公为年幼的成王辅政七年,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繁荣的周王朝.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就将权力全部移交给了他.
拓展阅读
1、《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拥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千年中的重大人物和事件书中有无数的英雄豪杰如刘备,郑成功林则徐等等。他们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郑成功英勇抗清,要以台湾为根据地,当时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中国台湾,郑成功下定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民将士,乘坐350艘战船,浩浩荡荡地向台湾进发。荷兰侵略者有红毛火炮,但郑成功一点不害怕,机智的和敌人周旋,和敌人作*,击沉了荷兰最大的一艘军舰“赫克托”号,并围困了荷兰军队,迫使他们在投降书签了字,成功收复台湾。
还有我们熟悉的“完璧归赵”,“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都有讲述。还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曹雪芹十年增删写《红楼梦》等等,这些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我要学习书中那英雄豪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还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要骄奢淫逸,不然就会失败。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会*珍藏它的!
2、《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它是一本集我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儿童读物。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伟大的祖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才发明了用火。我还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砷;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在一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不难找到可以学习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例如神农氏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会取得新发现。运用到生活中,小则帮助家庭,大则帮助社会进步。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我爱《上下五千年》。
3、《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我和上下五千年已经相处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受益匪浅!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签订马关条约。甲午大海战是我们都熟知的战斗,是中国走向衰败的第一站!(www.guaze.com 读后感)
甲午大海战,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我看过电影。当时慈禧执政,中国本可以动用所有舰队,把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结果慈禧没派所有的舰队,*败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弹药是臭弹,如果都是正常的导弹的话,日本早就败了,可惜有一些臭弹,导致了甲午大海战的失败!
甲午大海战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除了众多岛屿,并且给日本土地,割地求和!我认为中国一定要要抗衡到底,因为这样只会长外国人的威风,减中国人的土地!这样会导致中国人对*失去希望。如果对*失去了希望,中国人就会受更多的苦。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人人皆知,英法联军直接杀入北京,我国的圆明园经过了一二百年的建筑于修整,被英法联军一两天的功夫毁坏了,虽然烈焰飞腾、火光冲天,但没人敢救火,所以大火连烧几天,圆明园就这样在烈焰中化为灰烬!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四)感到清*的*,直到英国等国家的入侵,面不更色,依旧谈笑风生!《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等不公平条约使中国的土地久久不能归回,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为中国出一份力,好报仇雪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