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中母题的集体无意识成分
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杜甫《登高》一诗中“登高“和”悲秋“这两个母题,进行集体无意识成分的探究和分析。
朝代:唐代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创作于公元767年,此时的杜甫已经年近花甲之年,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太宗大历二年,安史之乱虽已经结束了四年,但是军阀趁机兴风作乱,争夺地盘。杜甫原本是到严武幕府寻找依靠,但是严武不久就病逝而去了,此时的杜甫因失去了依靠便离开了原本已经经营6年之久的成都草堂,乘舟南下之时因久病缠身便在云安住下,基于当地都督的关照,这一住便是长达三年。在这三年里,杜甫的生活依旧很贫困,虽没到潦倒之困境,但是,这对于一个年近60岁的老人来讲,独在异乡毫无依靠,国不太平,身无安家之处,也可谓是一副凄凉之景。在此背景下,杜甫于白帝城高台登高远眺之时,写出了这首《登高》,并流传千古。
然而,我们要讨论的既不是这一伟大诗人在《登高》这首诗中寄托的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也不是这首诗中精炼唯美的艺术形式,更不是对其诗意的分析,我认为这首诗中的母题所展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成分更应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母题是一个舶来词,对于母题的定义国内外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所采用的是美国民俗家斯蒂・汤姆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中对母题概念的界定,即母题是具有独特文化蕴涵量,能够长久持续地存在于传统中的一个故事里最小的成分。例如:传统的人物角色,传统习俗,或是一些单一事件和情感等。根据这一理论,可以从《登高》中分解出多个母题,这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登高”和“悲秋”这两个母题,并对其进行原型心理学批评,探究其内在的集体无意识成分。
集体无意识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后又被受弗雷泽《金枝》人类学神话学研究影响的弗莱借鉴,进行了神话的原型批评。由于集体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是原型,所以在分析作品中集体无意识成分的时候是*不能与分析作品中的原型割裂开来的。包莉秋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中说,作家在创作时,并不是个人无意识在指导他的行为,而是他潜在的集体无意识在指导其创作。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人类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被作品激发,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人类潜意识中的精神产生共鸣。而原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具体意象,像大地被看成母亲;另一种是抽象的思维形态,如爱国主义,爱情等等。总而言之,从古至今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之于现在的各种发展都可以究其根本找到共同的原型。
接下来,我也要借助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对杜甫《登高》中“登高”和“悲秋”这两个母题进行分析。
登高是文人独特的一种活动,登高的习惯却是从古至今一直沿袭下来的。在上古时期,人们喜欢将自己的住宿安置在高处,因为高处可以避难,可以免受洪水和野兽的袭击,是祖先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和做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抵抗自然灾难的能力提高,虽不用居住在很高的地方去躲避洪水猛兽,但这种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却被一代一代遗传下来。在高处人们更具有安全感这一心理感觉被融入到了人类的血液里。比如,古人喜欢睡高枕,并有高枕无忧一说;又如满族人喜欢将孩子放在被吊得高高的摇篮里,以防止饿狼在成人外出打猎或耕作时叼走襁褓中的婴孩,等等,都是这一心理感觉和行为习惯在民俗里的体现。
而时代在发展,在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和人身安全等问题后,便会出现其他烦恼,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郁郁不得志,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等等,此时,人们又会选择登高。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登高而不是挖个土坑把自己埋起来呢?而人又为什么要往高处走呢?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漫无目的地走在路上,心情又很差,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往哪里走,前方有两条路,一条是往下,一条是往上,此时的你一定会选择往高处走。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到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心情会开阔些,这就是根植在我们潜意识里的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一种心理本能。
这种潜在在身体里的本能逐渐成为了抒发某中情感的做法――登高望远。在古人的世界里,登高远眺似乎成为了抒*怀的一种媒介,每每读到古人登高远眺,抒*怀之佳句时,便不由的心随诗走,仿佛将自己置身于那情境之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仿佛在自己身上延续着,这种力量不论是喜、是悲还是壮志豪情,都似乎深深的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这种潜意识下的本能被激发,而所传承的却不仅仅是情感,还有流淌在血液中的、出于人类本身的一种感悟,或是对人生,亦或是对生命,但这都归结于原本就藏于人类内心深入的、与生俱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情感。在先秦时期就有《诗经・氓》中的“乘彼垣,以望复关”,把一个女子盼郎心切的心情通过登高这一行为彰显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荀子《劝学》 :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则是通过登高来抒怀个人理想;陶渊明《移居・其二》中说:“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是又一个登高赋诗的佳话;还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登高这一传统在诗中得以被记载的典例。这种登高望远的传统由于对《诗经》、儒学的尊崇而保留下来,同时,人们也从这种传统中得到了一种精神的解脱,获得了片刻的自由和超世。现代人也喜欢登高,喜欢到山顶上去看星空,而这不仅仅是因为星空的美,还有那只有高处才能给人带来的一种心情,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欣赏到那最美的一道风景。而美景所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赏心悦目,还有那心旷神怡之时来自于内心的感悟和震撼。
不仅中国如此,在西方也有这样的做法,我们不会忘记哈姆雷特是在哪里说出那一句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 it is a question.”,他坐在海边高高的岩石上,望着奔腾的大海,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同样是在心情郁闷时,同样是在内心纠结时,杜甫和莎士比亚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同样选择这样一个排解内心淤气的做法,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一种埋藏在他们潜意识中的人类共同的本能被唤醒的外在表现。 悲秋这一主题,也许不是东西方所共有的,因为东方,尤其是中国,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发出后,文人眼中的秋便开始别具悲意,“秋”和“悲”成了相生相连的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意象。然而,伤春悲秋却不只是文人墨客的专属情感,早在宋玉之前,那短暂的秋之盛色,那转眼间的草木由盛转衰,那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带走的流光,早已进入了有心人的眼,人生匆急之感顿时油然而生。那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情感色彩,是一种在收获的季节里喜悦之余隐隐作痛的情感,或许只有感情敏锐的一部分人可以从内心中感知,并将其物化,成为可以被描绘和形容的情感,宋玉便是那样的一个既能感知那样的无意识情感又能将其描绘出来的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辣峙。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的这首《观沧海》虽说是信誓旦旦,激昂向上的情感基调,但是对于秋天的感觉仍然是悲凉,萧瑟的。西晋文论大家陆机也曾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而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对悲秋这一传统存在已久的有力证明。
其实,无论是多么积极向上的人,在秋季落叶迷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悲秋情绪的,只不过悲秋对于充满现实挫败感的文人来说更具情感表现力。从宋玉到杜甫已有千秋,从杜甫到我们又是千秋,可即便是时隔千年,每每读到悲秋的诗句时,我们的眼前仍会浮现出那样的一副萧瑟的图景,悲戚而寂寥,那样的情感共鸣之所以可以在几千年之后的我们心中产生,就是因为,秋与悲相连已有千年,在这千年的一代代传承中,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原型,是祖先们的集体无意识情感在起着作用。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莫名的悲伤,悲从何而来?为何读着杜甫宋玉的诗有的人居然可以潸然泪下?为何一见草木凋零就能触及到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感到酸痛?现代的生活是繁忙的,可能没有那么多人去有时间伤春悲秋,然而我们仍然会觉得在秋日里情绪不如春夏高涨,总觉得乏力疲惫,这就是悲秋情绪的原始化,无意识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悲秋。
相比于东方,西方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所以他们对秋天多是赞美和抒发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情绪。但如果不仅仅局限在“悲秋”而是扩大到人对四季变化产生的各种复杂情绪上,那么东西方乃至从古至今全人类都是如此的,古希腊有春之神,中国有掌管四季变换的天神,中国的诗人喜欢将四季以及给人的感觉写在诗中,以言志,而西方诗人也喜欢将四季作为抒情的意象,这种把自己身边看不着的但却能带给自己一定感受的抽象事物写入诗中的做法由此看来也是一种由集体无意识而引发的。
个人无意识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使人淡忘,但是集体无意识内容却并非需要通个人行为来获得,加以记忆,而是通过遗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需要基于各种情节的构建,因此,这对于艺术来说深层次的意义很淡,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反复出现在一些意象、故事或者想象之中,是一种“原始意象”,是艺术得以生存与延续的根源。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基于社会中的生活常态,因一些特殊事件的刺激作用,将原型从集体无意识的形态中提炼,从而使其与能够意识到的价值相连接,从而经由语言的转换,形成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形式。因此,当我们接触到文学艺术的原型,内心就会不由得的产生某种情愫,并被文学艺术中的所渗透出的力量征服,生命中那些最原始的情感因而被激发。这就是为什么在欣赏杜甫《登高》之时,我们似乎来到了白帝城登高远眺,诗人杜甫所抒发的情感似乎就融于自己的血液中,那个人似乎就是自己,因而能够深深的被诗中的“悲”所*,平时的秋也染满了悲壮之色。母体中的集体无意识内容被激发,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构建出这一情景,也自然会领悟到诗中的情怀。在被悲切之感所环绕之时,我们还有这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同情,或是疼惜。
也正是在集体无意识内容被激发的过程中,我们才领悟到文学中所蕴藏的魅力,短短四句诗包含了太多的情感,他所唤醒的不仅仅是人类的“动情”,还有着感悟。诗人杜甫在迟暮之年尚忧国思民,那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享受当下,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我么能做的是珍惜当下,爱好和平,为社会、为祖国甚至是为了全人类贡献出自身的力量。文学艺术无国界,情感自然没有差别,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都能够唤醒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情感,那么针对社会百态我们更应该深思,其实,这些基本的良知、爱心、怜悯亦或是同情,他们本就存在我们的身体中、思想中、灵魂中。不是没有被激发,而是现代人所面对的世界变的更大了,而心却变得更小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隐藏的更深了。艺术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其之所以高于生活就是因为其中有着能够激发人类集体无意识形态内容的“催化剂”,文学艺术需要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在领悟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我,集体无意识内容的集中爆发,将是这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拓展阅读
1、2022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征文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壮观的蓝色星球,上面住居着一个很团结的国家——中国。它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我的家乡长治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城,在那里有着34个民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壮族等。这几个民族我们这里都有。
全国56个民族在1949年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同唱对祖的祝福。“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当这曲宋祖英的歌再次萦绕耳畔时,我们不得不会想起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的5.*地震,这一震,震的天颤抖;这一震,震的手牵手。全国各地的救济钱像雪花一样飞向了灾区,这让所有的民族都团结了起来,去感动灾区的人们。就连一些孩子,在那一刻,也献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爱心。我心中最喜欢的一个数就是“56”。因为它代表着我的中华,代表着我们中华的民族。
鲁迅说过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正如鲁迅的话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民族灵魂的一小部分。从“桃园三结义”到“两万五千里”;从“开国大典”到“2008”,最近几天还有“建国六十华诞的大阅兵”。这次阅兵,充分展现了中国军队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有那座金灿灿的天安门依然如旧立在那条美丽的长安街上。
听!芦笙和唢呐一齐吹响;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56朵鲜竞相开放,装典祖国万里大花园。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我们中华的民魂!
2、2022关于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征文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工作总结范文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而团结,正是中国必不可少的。
五千年来,也有许多著名的民族团结的事。比如,昭君出塞、孔繁森的故事等。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村他跑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地足迹。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就这样,一个优秀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我们学校,也有些回族同学。如果我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的.话,范文写作我会教他们说汉语,还会尊重他们的习惯。比如,回族人信*,不吃猪肉;蒙古族人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
对于一个小团体,团结可以成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团结是和平的象征,团结就是力量!
3、2022关于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征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问题。其实,西方*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4、2022关于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征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谁也不陌生。听着这熟悉而又和谐的旋律,我便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很广阔,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团结互助,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就在我们班级中,也有两名哈族的同学,一个叫塔勒哈尔,一个叫马恩孜。我们之间相处的十分融洽,偶尔会开开玩笑,但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就会表现得十分团结。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年级进行民族团结拔河比赛,每班选二十人参加。我们选了二十个同学参加比赛,其中就有我、塔勒哈尔和马恩孜。
先抽签,我们班跟四班比。我们先上阵了,我们派常国洋在最后压阵,然后其他人依次队,握住绳子,准备开始比赛。比赛开始,我立刻感到有一股力量把我往前拽,我立刻咬紧牙关,拼命地往后拉,第一局比赛我们班赢了。交换场地,我们进行第二局比赛,又是一番争斗,我们击败了四班。接着,我们又顺利地击败了二班和五班。接下来就是冠军争夺战了,是我们班和三班比。比赛开始,我一下就被拉过去一步,我拼命咬牙坚持,第一局我们赢了。
第二局我们稍稍有些松懈,没比过三班,现在是1:1。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随着一声哨响,我们又开始拔河。在这次比赛中,我有过几次想要放弃,但看到前面同学的坚持,又在塔勒哈尔和马恩孜的眼中看到了几分坚韧,我就坚持了下来。虽然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只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但这次比赛让我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
中国没有什么民族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56个民族没有等级之分,更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我们56个民族在一起,和谐共处,和睦相处。才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强大。只有56个民族团结,我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5、2022关于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征文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