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母鸡种稻子教学设计范文
1.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全文。
3.识字:送、明;写字指导:明。
4.知道劳动是辛苦而又光荣的,渗透爱劳动的教育。
〖教材分析
《小母鸡种稻子》是本单元的阅读课文。课文通过小母鸡种稻子一事赞扬小母鸡勤劳、不怕苦的精神。课文内容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本课生字要求必认的有14个,其中第一自然段有10个,第二、三自然段各有1个,最后自然段有2个。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内容变化不大,只在个别词语上有变化,但生字量相对较大,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识字2个,指导书写“明”字。
1.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学生熟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12个认字任务,知道课文的前三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字指导:和、她。
2.学生准备头饰。
3.课件制作。
(一)复习导入
1.课件:课文中的前三幅图为背景,课题在上方居中。
2.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母鸡种稻子》的前三个自然段,谁来说说,课文的前三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都有谁?
3.指名说,相机出现板书。
问
小鸭(种)小猫(锄草)小猪(收)
怕
弯腰手起泡满身土
(只好自己……)
[思考: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复述已学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课文中的小鸭、小猫和小猪都“怕”辛苦,“怕”劳动。小母鸡只好自己去劳动。为理解下文做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语:小鸭、小猫、小猪都不愿意和小母鸡一起干活,小母鸡只好自己从春天忙到夏天,自己播种、锄草、收稻子。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课文内容。师范读。
3.带读课文两遍。
4.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声音响亮,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同伴。
5.识字检查:指名读生字:送、明。正音。
6.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两个字,画出来,在小组中读一读,并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7.指名交流记字方法。
8.写字指导:明(1)观察、书空。(2)学生练写。(3)展示、评议。
[思考:本环节通过老师范读、带读到学生自读,体现了由“收”到“放”的教学方法。生字教学也采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9.讨论课后问题。
(1)师:小母**又香又甜的白米饭送给小鸭、小猫和小猪,这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呀?
(2)指名说,相机小结:是啊,这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小母鸡经过播种、锄草、收割,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
10.小母鸡做成了又香又甜的白米饭,它心情怎么样?(观察课文插图)小母**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子做成白米饭,送给小鸭、小猫和小猪,它们怎么样?(引导学生读出:小母**又香又甜的白米饭送给小鸭,小鸭低下了头;送给小猫,小猫羞红了脸;送给小猪,小猪说:“明年我要和你一起种稻子。”)相应板书。
送
小鸭小猫小猪
低下了头羞红了脸说……
[思考:以*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体会文中小母鸡、小鸭、小猫和小猪的内心情感。为下一步表演的指导做铺垫。]
11.师生共演:(师读,生演)
小母鸡――高高兴兴、自豪地
小鸭――低下了头
小猫――羞红了脸
小猪――(羞愧地)说:“明年我要和你一起种稻子。”
12.语言训练:
小鸭小鸭你为什么低下了头?你在想什么?
小猫小猫你为什么羞红了脸?你在想什么?
小猪小猪你为什么这么说?你心里怎么想?
[思考: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突出童趣,让学生亲历其境,充分感受文中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分角色表演
1.借助屏幕上的板书及背景插图,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3.小结:劳动虽然辛苦,却十分光荣。让我们一起把优美的歌声送给爱劳动的小母鸡!
[思考:表演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学生通过这一途径来体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全班齐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五)作业
续编故事:第二年,当小母鸡又要种稻子的时候,小鸭、小猫、小猪又会怎样呢?
〖案例点评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是为了不教”。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想象力,以学定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课通过老师范读、带读到学生自读,体现了由“收”到“放”的教学方法。生字教学也采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把生字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合作学习。对小孩子而言,表演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其境,充分感受文中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课堂兴趣化,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可谓设计精巧,考虑周到。个人认为,重视言语教学和积累,在一定的积累和认知经验的前提下,感悟才会锦上添花。如果老师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也许效果会更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小组合作识字的学习方式和“小袋鼠摘果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策略是本课设计的最大成功之处。运用图画,在充分掌握学生认知能力和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思路、想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展开合理想象,采用小组合作和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识字方法的指导,又注重了学生的感悟。老师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打破课堂的茧缚,推倒课内外的关隘,实现二者的融通,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阀门,这即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拓展阅读
1、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三。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三》。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
2、课文《晏子使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让孩子从文章内容、课题、人物等方面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课上,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代替老师的讲。让孩子大胆质疑,提出课上应该解决的问题,即教学重点内容。在自学课文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充分体现还给学生自主权。汇报自学效果时,引导学生多评点、多感悟,重点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以两个口语练习来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做到学习语文与提高语文能力相结合。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叙的是春秋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了尊重的故事。课文用三个小故事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全文以事件的起因、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课文记叙顺序清楚,结构完整。
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历史内容的课文,部分学生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也比较感兴趣,比较了解,所以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时一定知道从何入手,对理解这类课文的方法,他们也会做到心中有数。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孩子在课前并不做任何收集相关资料作业,对这一类课文也不感兴趣,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是整节课的关键,在课前我以竞赛作业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提示这部分同学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尽量让每个孩子在课上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在课上我也多把机会给这些同学,让他们以同学带同学的形式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文6个生字,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提高学生的自悟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大胆质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论思维。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智慧,对楚王及晏子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独立阅读文章,学生只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叙述顺序即可。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我根据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让学生颂读、品味,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两个口语练习(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对全文内容进行一句话感言)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教学媒体
计算机、实物投影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对文章大意、对课题、对人物进行预习、读文。
(一)汇报预习情况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晏子使楚》,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我请几名同学来读文章,你认为他们读得怎么样?(好,通顺、流利、有感情;不好,不熟、生硬)哪部分读得不好再读。
2、通过预习,也通过刚才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资料说。(从标题、主要内容、条理、结构等方面汇报)
以下是学生从网上收集的一部分资料: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名旅(或作吕、侣)。在位时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使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国势大振。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继攻陆浑之戎,向周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北),迫使鲁、宋、郑、陈等国先后归附,称霸中原。楚庄王前613即位,在位22年,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先后征服大小国二十多个,成为中原霸主。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让学生带着资料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楚王戏弄晏子的段落,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段落的叙述结构一样,都是楚王先为难晏子,接着晏子反驳楚王,最后楚王输给晏子)
4、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你或是我们该带着什么问题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楚王几次戏弄晏子,怎样戏弄的,晏子怎样做的)
5、提出问题(可以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二)学习文章
1、好,现在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评点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把晏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写出来的。
(先自读,再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选组)你认为哪部分最能突出晏子的特点,你就自己去读、去品味,做到边读边感悟边评点(在书上做好标记)。
2、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⑴从内容、写法、重点词句、感悟入手。
⑵先读、再品味,同组同学做补充,补充完毕再由别的组补充。
⑶针对重点词、句问生:读到这儿,你联想到什么?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a.楚王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
b.楚王是不是只想侮辱晏子?
c.晏子为什么取得胜利?
⑷汇报完,生再读,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3、好,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就分角色来读文,注意人物对话该怎样读。
4、读得很好,现在你们想不想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结合内容、资料可评价楚王、晏子、卫士等)你们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
(三)总结、练习
学完文章,你能用一两句话对文章进行一个概括吗?我们来个一句话感言评比,看谁的见解最独特。
(四)布置作业
对文中任一人物进行分析,写一份评价报告。
七、形成性课程评价设计
这篇独立阅读课文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但却比较有趣,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口语练习:请你对文中你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价;一句话感言评比。这其实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再由同学间生生评价,最后我们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效果很好。
学校点评:
总之,这是一个新颖、独特、充分体现评点式教学实验精神的成功案例。
3、小学课文《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仿照课文中的例句说句子。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切忌把她当作批判的对象。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的感受。课后学习伙伴提示“我想对林园园说……”,对这一扩展性活动,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评或说理上,最好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沟通和交流。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风景图:远处有小山,近处有美丽的房子,房子周围有小树,但树叶是蓝色的。这是二⑴班李丽同学的作品,好看吗?
2、看看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吗?
3、总结学生感想导入课题:这幅图画是有点怪,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给同桌听。
2、交流:课文写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三、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
书 铅 惹 吐 桌 盒 注 削 皱
2、自由读生字,四人小组读,互相正音。
3、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4、集体交流:读句子识字。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读一读:
⑴ “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趴在桌上准备上美术课。”(“术、铅、盒、削。”等字,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读、识记)
⑵ 林英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可结合“皱纹、把书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语帮助识记)
5、采用多种形式如:
小组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认读。巩固识字。
四、再读课文,结合课件,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提问:树叶一般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说说“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
2、课文中的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句子,同桌之间说说理由。
3、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小组交流。
4、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小组内互相谈一谈后集体交流。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复习生字:
美术 惹事 吐出 课桌 盒子 注意 削铅笔 皱纹
2、采取多种方式复习生字,如自读、小组读、集体读,分组读、抢读等方式进一步巩固。
二、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会写的字:
由 术 吐 注 铅 桌 笔 景 拿
3、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并进行扩词练习。
4、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哪个笔画在横(竖)中线上、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5、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三、读说练习
课件出示:
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个我了吧。
1、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吗?
________________吧。
3、集体交流。
四、整体欣赏感悟
1、课件朗读全文。然后小组内互相表演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2、结合林园园最后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猜猜她为什么脸红?接下来她会怎样做,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五、作业
画一张有绿绿的叶子的树的图画送给李丽,并写上几句话。
林园园 李丽
结合句子让学生认字,学习效果较好。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是对话中人物的语气,通过让学生自主体会,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从中感悟。教学中,结合插图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效果较好。复习生字时,引导学生进行扩词练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写字时,充分给学生练写的时间,争取做到当堂写会、写规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