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1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赏析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困难和贫穷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爱。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的诉苦,指出了*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1,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拓展阅读

1、欧阳修采桑子名句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试题】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此词描绘了颍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

②轩槛:长廊的栏杆。

③芰:指菱。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试题

(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3)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4分)

(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4分。出一种感观1分,对应分1分;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3分。“喜爱”,1分;“悠然闲适”,1分“超凡脱俗”,1分。意思对即可。]

(3)①花草繁茂(岸、汀花草繁茂),②湖平岸静(湖面广阔平静、湖岸幽静沉寂),③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4)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4分。出一点得2分,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 “ 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 “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2、《长相思》的诗意《长相思》

陈东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1.这首词上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6分)

2.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分。(5分)

参***

1.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以春天的美丽反衬女子的孤寂之感;(2分)“度柳穿花”句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苦等音信的焦急心情;(2分)最后一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呼告,抒发了女子心中的悲愤之情。(2分)

2.女子一开始痴情期盼,想方设法寻觅归人;(1分)之后意识到自己被弃的命运,对负心人非常怨恨:(2分)最后陷入悔悟与反思之中,情感转向冷静清醒。(2分)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怨词。

“花深深。柳阴阴。”起笔用联绵辞深深、阴阴,将春花杨柳之繁盛写出。初时,可能会以为这真是描绘大自然之春光。其实不然。“度柳穿花觅信音。”原来,花柳皆为喻象,喻指两情欢娱的世界。此句,写女主人公寻觅其情人的经历。觅字下得贴当,与花深深柳阴阴相呼应,则浮花浪柳之妖冶繁盛可知。女子终于明白:“君心负妾心。”情人已背信弃义。由此可以想见女子肝肠之寸断。

“怨鸣琴。恨孤衾。”这两句写尽女子被弃后的凄凉幽怨之味。无穷永昼,唯有寄孤愤于鸣琴。漫漫长夜,终是辗转反侧于孤衾。琴、衾,是当日情好欢乐之见证,竟成为一场悲剧之象征,触物伤心,如此日月,人何以堪?词句极短,而酸楚无限。“钿誓钗盟何处寻。”寻字,与上片之觅字,道尽女子的失落感与不甘心,皆见性情语。追怀当日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只因为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此时全已幻灭。寻寻觅觅惝怳迷离,遂托出女子全部痴情。“当初谁料今。”上句是旧情之回澜,结句则是返转回来,从痴迷而悔悟。弃妇心澜汹涌,千回百折,终难平息,是在意内言外。

词人对弃妇抱同情之感,设身处地为其作词,难能可贵。此词纯为女子声口,明白如话,如诉如泣,故能*人。篇幅短小,言辞简练,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爱情悲剧女子痴情,故富于含蕴。

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

参***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独上兰舟”。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4958.html

热门阅读

  1. 《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范文
  2. 2015年三八妇女节祝福短信集锦
  3. 开学第一节班会演讲稿范文
  4. 恋人之间简短的生日祝福语
  5. 《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6. 学院学生团体联合会总结范文
  7. 2016护士节手机短信祝福语
  8. 婆罗门和老虎的童话故事
  9. 下乡支教心得体会
  10. 课文《小母鸡种稻子》教学设计范文
  11. 物理教学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12. 精选2016年大学生男生节的祝福语
  13. 描写风的经典诗句
  14. 一句话的经典语录大全
  15. 说说我自己精品作文
  16. 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17. 有关于春节的诗歌
  18. 列子寓言十则
  19. 2016浅谈沟通与协调能力学习心得体会
  20. 春节为话题的作文:春节快乐的放鞭炮100字
  21. 小年微信祝福语大全
  22. 201年最新结婚祝福话语
  23. 2015关于学校消防演练心得体会
  24. 二月二龙抬头送给朋友的祝福短信
  25. 2016年感恩节真诚祝福语
  26. 《草船借箭》教案模板
  27. 考试作弊检讨书怎么写
  28. 染火万丈寒散文
  29. 让孩子的记忆更出众励志美文
  30. 201年中秋节送客户的短信祝福语
  31. 3世界气象日祝福语
  32. 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体会
  33. 在这里写标题日记
  34.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名句
  35. 关于《管好自己就能飞》的读后感范文
  36.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37.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600字
  38. 关于优秀班主任发言稿范文
  39. 席慕容散文《荒谬的真实》鉴赏
  40. 《探索月球奥妙》综合性学习第二课时教案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22 15:40:45
本页面最近被 80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福建,TA在页面停留了 9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