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和教育。
2.练习运用读-画-批-议-悟五步学法自学课文,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词。
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
准备写有自学提纲的投影片、生字卡片和反映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录像带。
一、导入 新课,明确目标
请各小组根据上节*提
供的自学提纲按五步学法汇报上节课的自学情况。
二、检查学习情况,导读导练
1.抓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
请某一小组派2~3名同学上台,打出上节课曾用的投影片自学提纲1并按五步学法汇报自学情况。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2.体会周总理工作的劳苦。
请某一小组派2~3名同学上台,打出上节课曾用的投影片自学提纲2并按五步学法汇报自学情况。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3.读写结合,体会周总理生活简朴的作风。
请某一小组派2~3名同学上台,打出上节课曾用的投影片自学提纲3。
在进行读写片断训练的同时,体会重点词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总理赞扬、崇敬、热爱的真挚情感,并将教材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融为一体,达到共鸣。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上台板书:陈设简单,饮食简单等。
三、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师生事先合作剪辑好的,并配有教师本人解说的,有关总理工作、生活情况的录像片断播放给大家。看完录像后请学生用一句话说出自己观后的真切感受,使学生对总理的真挚情感进一步升华。如:总理啊,您太累了,请您休息一会儿吧!
四、点题明旨,朗读升情
1.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思考体会。
(1)作者在回来的路上对自己说了些什么?又想对全世界说些什么?
(2)读这两个自然段时,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出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用轮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在回来的路上,激动不已,不断对自己说,又想对全世界高声说的情境和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真挚情感推向**。
3.让学生了解: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强化训练
1.联系课文内容,请以总理啊,您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总述句,写一篇百字左右的短文。
2.背诵并联写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阅读
1、圆明园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埋下“恨”的伏笔
1、师:这节课,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到圆明园去看看。在去圆明园之前,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2、现在老师已经带大家来到北京,就站在圆明园的面前。这个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就在我们面前(出示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图片),看到这些,你最想说什么?
3、过渡: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
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
二、品悟辉煌,奠定“恨”的基调
1、默读课文二——四自然段,说说你的体会
(1)书上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举世闻名)(相机出示圆明园的面积资料)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宏伟建筑 珍贵文物)
2、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自由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宏伟的建筑?(师板书:有、有、有(7个有))
(3)谁愿意再大声地告诉大家,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出示相关图片)
(4)从这七处“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5)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6)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3、针对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1)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师相机板书:上自、下至) (2)从先秦到清朝大约有多少的时间?(两千四百多年)
(3)2000多年的时间啊,想想这里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交流资料) (4)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师: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面对着这样美丽、宏伟的人间奇迹,你现在最想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三、观看录像,升华“恨” 的情感
1.过渡:就是这样的一大奇迹,就是这样一座汇集人类所能幻想到的一切的圆明园,却在一场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出示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场面„„)这把惨无人道的火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这把灭绝人寰的火把仇恨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同学们,请你用你的心去感受,这把火烧毁了什么?拿起笔写下你的愤怒,写下你的憎恨,写下你的悲哀,写下你的痛惜!
2.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____。 (音乐渲染)
3.以排比的句式交流。 (师相机描述,这把火,烧毁了„„并随着描述把黑板上的板书一一擦掉)
4、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给我们留下的就只有你们眼前的这些断壁残垣(再出示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图)
5、看着眼前的这些破败的圆明园,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汇报后出示: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莱上尉的信》)
6、让我们带着对侵略者的愤怒、痛恨,一起读一读这一段
四、总结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它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刻骨铭心的国耻,烧不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2、圆明园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港口中心小学
赵传娣
1、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3、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颐和园》,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实,在北京的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它就是——师板书:圆明园。齐读
2、看图片。听资料介绍。
3、遗憾的是,这座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40多年前被英法联军这两国强盗毁灭了。师补写:的毁灭。齐读课题。再读。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3、学习第一自然段。(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们明白了什么?指名读。 (2)、课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理解“不可估量”。 (3)、当你读到这两个“不可估量”时,你的心情看样?(可惜、痛恨、伤心)痛恨谁?是啊,他们简直不是人,是强盗、是禽兽。
(4)那就来读读这一段,把你的感情读出来。齐读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1、自由读二至四自然段。会读书的同学能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2、生汇报。板书:建筑宏伟、珍贵文物。课件出示这句话。(过渡句:承上启下)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感受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1)谁来读这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圆明园怎么样?(大) (3)圆明园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起读,是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4)出示圆明园的鸟瞰图。你们看,这就是圆明园的全景图,既有大圆又有小园,而且小园围绕着大圆,这样的布局可以怎么说?理解“众星拱月”。
(5)这样布局巧妙的圆明园(板书:布局巧妙),我们该怎么读?(自豪)齐读这一段。
师:圆明园由五代皇帝经营了150多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就是这样一座5000多亩的皇家园林,可就在三天之内化为了一片灰烬。(板书:化为灰烬)。想到这,你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损失难道可以估量吗?
(6)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师随机点评:能体会到你的痛心、惋惜、痛恨。
师:昔日的圆明园规模这样宏大,布局这样巧妙,里面又有什么景观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找出课文写了哪些建筑的宏伟?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个著名的景点,漏掉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2)学生汇报。
(3)大家把这些建筑好好地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里这些风格各异的宏伟建筑。指名说,齐读。
(4)思考:圆明园里仅仅只有这些风景名胜吗?有多少?这么多美景,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
(5)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为自己的祖国拥有这样宏伟的建筑而感到——自豪、赞叹、骄傲。请把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的人。齐读第三自然段。
(6)想象: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想看看这个园林吗?出示课件。
(8)多美的园林啊?再齐读:漫步园内„„„境界里。你们的朗读和课文都太美了。难怪课文中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可是,这些风格各异的宏伟建筑,如今已化为灰烬了(板书:化为灰烬)你想怎么读这句?(出示第一自然段)
(9)生读第一自然段。师:能体会到你的痛心了。
师:往日那宫殿、亭台楼阁变成孤零零的石柱了,那风景如画的皇家园林已彻底毁灭了,能不让人痛心吗?这英法联军的大火焚烧的中国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这损失难道还小吗?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发现每个同学脸上的表情在告诉我,你们的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中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自豪、高兴)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师:我听出来了,你们在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感到骄傲。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些文物图片。
2)欣赏文物图片。师:如果按年代顺序把这些文物摆放在一起,那它们就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化史,同样象征着祖国灿烂的文化。齐读,所以„„
3)可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一切也已被毁灭了„„从此,圆明园里没有了青铜礼器,没有了名人书画,没有了奇珍异宝,有的只是残留的石柱和一片灰烬(板书:化为灰烬)。烧掉一幅名人书画只需一分钟,可这把火整整烧了三天,这得毁掉多少文物宝贝啊?这损失难道是可以估量的吗?
4)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齐读第五自然段。
2、体会“凡是、统统、任意”的意思。
3、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时,你的心中仅仅只有自豪和愤怒吗?——悲伤
4、齐读:摘录《火烧圆明园》中的一段话。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起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眼汪汪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5、讨论: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望着这残垣断壁,你最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忘记历史就是一种背叛。同学们,为了不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再重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出示课件。
六、作业。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板书: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布局巧妙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3、圆明园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背景:《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领略文章的表达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4自然段。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一、创设情境,引出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课文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圆明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图片),看完后有何感受,想不想与大家交流。(学生自由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再现宏伟景观,增强自豪感。
1、先从圆明园的布局来理解它的辉煌。
(结合第二自然段,先让学生说说圆明园的布局是怎样的,然后画圆明园的平面图,教师作简单解说,重点理解“众星拱月”一词,通过这个词,体会圆明园的园多而美的特点。)
2、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以体会它的辉煌景观。
3、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理解) (结合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然后对这句话简单理解。师生合作读这一段,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3、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课件出示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美景,然后指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描述时不必每一处景点面面俱到,可选择学生熟悉的:如“金碧辉煌的殿堂”“买卖街”“平潮秋月”“狮子林”等。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对于“西洋景观”等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资料谈谈。)
4、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真实的画面。[播放课件]配乐朗读。
(要求学生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
5、结合第
二、三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书中评价圆明园的这句话,然后在理解“瑰宝”“精华”的意思后,让学生简单概括。)
6、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以体会它的辉煌。
(结合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7、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自由发言)
8、引导学生背诵
3、4自然段。
9、教师点拨:课文的
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三、朗读交流,体会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1、出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景,引导学生观察。
(在出示图景之前,教师可用语言进行过渡,*学生由爱到恨。)
2、结合第五自然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在学生简单概括后,放录像,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恨并产生共鸣。看完录像后,说说自己此时的心情。)
(学生畅所欲言,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恨)
3、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4、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纯粹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 “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三自然段的景物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5、师: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
四、联系历史,激*感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理解“不可估量”)
2、联系全文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联系板书说。)
3、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想教育。
(1)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出示资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皇帝看来,圆明园被毁是他最大的屈辱。为了这“屈辱”,皇帝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发动“复仇”战争,反而却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路。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对照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2)、师过渡: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展示课件);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北京的老百姓──
师: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
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下一个角色。)
师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带着感情,齐读第五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选做)
1、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2、读了文章后,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爱)
建筑艺术的精华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