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设计的畅想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的奔流长河。
拓展阅读
1、我能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A、知道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B、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C、懂得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能力目标:
A、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B、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
C、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B、培养悦纳自我的愉快心态。
C、在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引导。
导入:
有一次,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比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他开始指挥演奏,突然小泽征尔发现乐曲中有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的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一次,仍觉得不顺畅。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如果你是小泽征尔你会如何做?
小泽征尔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但是,他思索再三,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立刻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请回答:是什么力量最终使小泽征尔获得好成绩?
一、自信一族(板书)
活动一:夸夸我自己
„„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感触最深的“我能行”
温馨提示:
1、你当时面对的是什么困难?
2、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结果是怎样的?
4、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思我悟:什么是自信?
“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自身所追求的目标。自信的表现: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动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活动三:请你来分析
材料一:马某在父母眼中,一直都是孝顺、懂事的孩子,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2000年他以697分的高分考入了云南大学,进入大学后,马某发现周围的同学分数都没有他高,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好的,就开始目中无人,连教授、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提问: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进入大学后马某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呈现出的就是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忽视或看不起他人,自以为是),并让学生阅读课本“谁最大”的故事加深对自负的认识。
材料二:进入大学不久,马某在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培养起的自负和骄傲迅速被现实击得粉碎──竞选**的失败,参加运动会的失利,人际关系的紧张使他的心理严重失衡,导致成绩急剧下降……马某开始怀疑自己,进而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并认为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
提问:马某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呈现出的就是自卑,表现为情绪消极、缺乏进取心、性格孤僻、悲观,有时还会以暴怒、忌妒、自暴自弃等形式表现出来。
总结: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自负与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而且,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活动四:情景剧场──在成功面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曾有过自负或自卑的心理经历,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即兴小品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三名表演的同学;
2、小品内容:数学考试后,自卑的甲、自信的乙、自负的丙都得了90分,三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分别会有什么表现)。
3、分组讨论(约三分钟),同学们为表演的同学设计人物和语言。
4、其他同学根据表演来猜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5、最后评一评哪一组表演的更形象。
归纳总结:自信是对自我能力的确信,而自卑、自负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现在,同学们正处于一个注重个性张扬的青春阶段,都渴望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满自信心是必要的,但各种不适当的心理状态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让我们告别自卑,超越自负,走向自信,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做未来生活的强者,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作业:
每天早上花一分钟的时间自己对着镜子大声说出:“我能行,我充满信心,我一定能成功!”
2、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跳舞的树叶娃娃的教学设计
1、学习用棉签均匀地涂色
2、能大胆地画线条,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各色水粉颜料,彩色蜡笔,棉签,抹布,有画框的纸幼儿人手一张,自制红、绿棉签娃娃两个
一、导入部分
1.师:“美丽的秋天到了,枫叶渐渐变红了,梧桐树叶,银杏树叶纷纷换上了黄色的.衣裳。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啊飘,来到了大地中间。(老师示范画树叶)小树叶在大地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一会跳到这边,一会跳到大地的上边,转下来在地上打了个滚,来到了大地中间,他转呀跳呀,从上跳到下,从左跳到右。不一会,整个大地就铺满了它黑黑的脚印。”(老师示范画线条)”
2.(出示红棉签)师:“红颜色娃娃来了,它说,这儿真好,我要给它铺上红地毯。红颜色娃娃高兴地绕着树叶娃娃的舞步走了一圈,挥起了小刷子,顺着一个方向慢慢地、均匀地铺起地毯来,是顺着一个方向铺的哦。铺得很均匀,铺得满满的,一会儿地毯铺好了。红颜色娃娃看看那儿,我也给这儿铺上红地毯。小朋友一起说说,红颜色娃娃该怎样铺地毯呢?(先绕着舞步走一圈,然后再顺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涂满)红颜色娃娃满意地离开了
3.(出示绿棉签娃娃)“瞧,谁来了?绿颜色娃娃想请一个小朋友和它一起给大地铺上绿地毯。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来操作)
4.颜色娃娃都想给大地铺上美丽的地毯,小朋友和树叶娃娃,颜色娃娃一起来玩游戏吧!
二、幼儿操作
1、提出操作要求:
(1)记住了,小树叶跳舞的时候,它的舞步要铺满整个大地
(2)铺地毯的时候,颜色娃娃要先……,再……,颜色要铺满整个大地
(3)还要注意,同一种颜色的地毯不要铺在一起,各种不同颜色的地毯铺在一起才好看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1.树叶娃娃在七彩的地毯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些画,心里觉得怎么样?美在什么地方?师:这些图画颜色很漂亮,运用了大大小小的色块,线条也很流畅,真像树叶娃娃优美的舞步,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美,非常漂亮!
2.谁来说说你的颜色娃娃是怎么给大地铺地毯的?
3.师:我觉得这张地毯看上去金黄色的,心里感觉暖洋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四、结束部分
“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大地铺上了五颜六色的地毯。好,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外面找找看,秋天还有哪些漂亮的颜色,好吗?
3、我能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这时的幼儿常常对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可能达到的目标估计不准,对许多事情都表现得信心不足,再加上独生子女对成人的过度依赖,致使幼儿的独立意识较差,缺乏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愿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认识和探索事物。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后都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缺乏自信心。作为教师我根据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考虑到该年龄段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积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基于以上理由,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特点通过故事讲述,从中鼓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勇敢的面对困难,树立自信,并在游戏活动中体现了挑战性,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及竞争意识。
二、活动名称:《小燕子学飞翔》
三、活动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使幼儿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2、鼓励幼儿增强自信心。
3、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4、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及竞争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创设大胆尝试,遇到困难不灰心,不丧气,不气馁,要有自信心的心理氛围,通过故事、游戏引导幼儿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摆脱“我不行”的信念,使幼儿增强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五、活动准备:
1、故事《小燕子学飞翔》背景、故事中小燕子的图片、小燕子的歌曲。
2、布置障碍走的游戏场地(平衡木、拱形门等)。
六、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小朋友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小燕子)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唱歌边表演动作《小燕子》,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二)活动展开:师:小燕子遇到了一点儿困难,让我们来听一听好不好?
1、教师讲故事《小燕子学飞翔》,幼儿倾听。
2、教师提问:
1)小燕子一天天长大了,妈妈对它说了什么?
2)小燕子是怎样回答妈妈的?
3)小燕子第一次飞起来了吗?
4)它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5)妈妈和朋友是怎样帮助和鼓励它的?
6)最后怎么样了?
3、总结故事:师:小朋友回答的真棒。鼓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大胆地尝试,自信地说“我能行”。
4、教师将故事引申,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回忆成功的经历。
玩法:小朋友平分成两组,由出发点走到对面,再重新返回来,途中经过许多障碍点。当回到出发点时,轻轻地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游戏继续。最后看哪一组小朋友先完成。
规则:每个小朋友必须都经过障碍物,回来后轻轻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以示继续。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通过游戏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活动延伸:
1、画一幅以“我最棒”为名的画。
2、家园渗透,家长可为幼儿制作一个“我最棒”的卡片,记录幼儿的大胆尝试的事件,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加增强自信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