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从中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
2、认识17个生字,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一、联系实际谈话,激发兴趣导入 。
1、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都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讨论,远行靠什么?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谈你收集到的交通工具资料。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认一认图中的交通工具。
2、学习课文。你打算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
自学课文,谈识字方法,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3、同桌一人一段,互相帮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人类远行靠什么?集体讨论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4、展示读,共同评价。
5、老师读,学生提建议,做评价。
四、拓展思维练习。(口语交际)请你做小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五、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拓展阅读
1、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知识与能力
点评小说人物,思考小说内涵,学习讽刺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法、模拟辩论法、对话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评析小说人物,欣赏讽刺手法,探究小说主题。
归结讽刺手法,探究小说主题。
课前准备
1. 找出文中可笑之处,做好阅读批注。 2. 接触《儒林外史》。
多媒体教学
一、评可评之人
1.快速浏览全文,你对小说中哪个(哪类)人物印象最深?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依据是什么?要求:默读静思,圈点批注,准备用“我用 来形容××,你看他 ”的句式说话。
2.学生思考后交流。
如:我用卑怯懦弱来形容范进,你看他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居然还“唯唯连声”,不作辩解。 我用圆滑世故来形容范进,你看他在中举后能坦然地与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 我用热衷功名来形容范进,你看他竟能抛下妻母去应试,中举后喜极而发疯。 „„
我用嫌贫爱富来形容胡屠户,你看他对范进前倨后恭,判若两人。
我用嗜钱如命来形容胡屠户,你看他在范进贫贱时不肯救急,当范进腾达后主动送钱,因为贫贱时钱有可能有去无回,腾达后肯定能加倍偿还。
我用见风使舵来形容胡屠户,你看他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现世宝”、“癞蛤蟆”,在范进中举后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
我用老奸巨滑来形容张乡绅,你看他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在范进中举后竭力拉拢,及早抢占范进这个“潜力股”,以攀附权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
我用趋炎附势来形容众乡邻,你看他们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范进中举后对他热心相帮。
„„
二、笑可笑之事
1.文中有许多读来使人觉得可笑之处,跳读课文,把它标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学生稍作思考后交流)
如:
范进喜极而疯,作者设计*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
再如:
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极为可笑,范进中举前,被他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什么“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由此看来,此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
又如:
写胡屠户的贪婪相:(提到此处的同学,让他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
2.师小结,出示幻灯片:
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是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疾。
三、效可效之法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同学们之所以对这些情节感到可笑,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讽刺手法,你能发现作者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吗?
明确:(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四、直击主题
1.笑过之后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不但范进在中举前后的境遇截然不同,而且各色人等的态度也有了天壤之别,作者安排这样的对比,主要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接着小组派代表班内交流。)
明确:(出示幻灯片)
小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
(1) *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2) 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他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世态极其炎凉。
(3) *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原来,*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沉重精神枷锁啊!
2.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你认为是喜剧还是悲剧?(分组,进行模拟辩论) (出示幻灯片)鲁迅语: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开给人看 ;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学生辩论后出示幻灯片)
喜剧:运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自打嘴巴;揭露了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其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五、点击名著
1.《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你了解这部小说吗?(学生交流后出示幻灯片)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2.你知道《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的?
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布置作业
作业分层:
A. 课后阅读《儒林外史》。 B.(二选一)
阅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异同。 想像作文《范进*后》。
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1)整合已有的文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主体资源等教学资源,探索适合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灵活采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兴致与乐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3)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师生互动,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网络微课反复地进行预习和复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4)小组协作,互相促进,互帮互助,优劣互补;
(5)与专业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建立教学平台,拓展教学空间
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都会延长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传统方式以增加辅导课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更多的师生交流机会,基本的方式是学生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任课教师加入群中参与到学生学科知识的讨论中。
2.2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
近几年的省“两课”比赛和信息化大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教师,打磨出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也制作出一批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优质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学生理解接受,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2.3创设情境,激趣引课
初等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的大小、快慢等不等关系,可由数学的不等式关系来刻画;地平线上正在冉冉升起的红日,映射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四季交替、潮涨潮落的周期性变化,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应用身边的实例,数学史,数学的美和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等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起中职校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应用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
数学的抽象性单纯用语言来描述有时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如用正弦线作出正弦函数在[0,2π]上的图像,用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制作Flash小课件,将单位圆的弧长转换为数轴的横坐标,平移正弦线到相应的位置上,确定正弦函数图像上的对应的点,依此作出正弦函数图像上各点,在确定点的同时得出正弦函数在[0,2π]的函数图像,避开语言描述中所带来的不清楚和抽象,手工画图中的繁锁,形象直观地展示正弦函数在[0,2π]上的图像作图过程。
3数学课堂评价方式转变
3.1评价视角变化
在确定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和知识检测进行评价,评价视角从自我认识、相互之间评判、教师的看法以及知识的检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2强过程性评价
(1)平台完成预、复习;
(2)课堂提问、自主回答问题;
(3)课堂练习、自主练习;
(4)拓展性练习;
(5)随堂检测;
(6)课堂纪律;上述评价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安排,将几种评价形式综合应用。
3.3合知识评价方式转变
(1)半开卷检测。在考前学生自己将所学知识、题型等整理在一张A4纸上,任课教师核查,系部核准,作为考试时可借签的部分之一。
(2)任务完成情况检测。布置数学实践性任务,根据学生实践性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判。
(3)再申请检测评价。闭卷检测,在成绩没有公布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检测情况,自认为检测结果达不到要求,可申请同类型测试卷重测。检测方式的选取也需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学生能力和所学的专业来采用不同的检测方式。
3.4价效果变化
研究表明在自评、互评和过程性评价的促动下,学生会关注自己能否达到考核要求,在小组中充分体现出来合作精神,个人的学习情况,个人的成绩和小组成绩相互关联;成绩为累积性的形式出现,一次评价中较低的成绩可以通过后续的努力弥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充满了激情,对能让自己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信心百倍。
作者:吕厚玉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3、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讽刺艺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中的讽刺艺术。
难点分析
作品中让学生直接感知讽刺艺术对于九年级大多数学生有些难度,因为这高于他们赏析的能力范畴。
1.通过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通过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导入
一、出示《儒林外史》的图片。
提问:看到这本书,你想到了那些?(吴敬梓
张乡绅
王冕
严监生……、*科举制度
、
腐儒
、
进步士人、讽刺艺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作品简析
《儒林外史》整本书特点
1.
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这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鲁迅
2.
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
以反对科举制度、*礼教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3.高超的讽刺艺术。
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经验总结概括的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
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范进中举为例
1、故事梗概:(请学生概括)
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
2、讽刺手法的运用
(1)对比讽刺: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
称呼不同。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
外貌的描述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
贺礼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2)夸张讽刺:
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3)细节描写:
文章在写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被众人要求打范进一巴掌,打好后“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他是自己觉得“疼”,完全是心理原因的“疼”;再写他“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发现巴掌弯不过来,更令人捧腹了。后面还记录了他的心理活动,觉得是“文曲星”打不得,“菩萨计较起来”,当他这样想,就觉得“更疼得狠了”。后面他还向郎中要了膏药贴着。这里的细节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内心的偏离都表现出来了,曾经把范进骂得狗血淋头的人,现在还心里有害怕了,认为自己打不得范进。这全是因为中举啊,真是讽刺。
范进中举后,给胡屠户钱,当时范进递给胡屠户银子,胡屠户假装客气,要还给范进银子。只见他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慢慢地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著;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当范进表示推辞后,“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看来,这胡屠户并不是真心要还给范进银子,这里把胡屠户的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假客气、真贪财的嘴脸就刻画得惟妙惟肖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范进中举后的这一段,体会一下这讽刺意味。这些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
小结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4、课程教学机械设计论文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以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现用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和重组。整合的结果既不能遗漏知识点,又要避免重复,还要保证知识的衔接。在内容的处理和编排上要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以“会用”为目标。因此,机械设计的教材内容应围绕“掌握概念、突出技能、重在应用”展开。首先,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以满足教学及课时要求。内容上既要具有工程现实意义,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深度把握;既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应“少而精”,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以致用。删掉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公式和结论的背景和运用的说明。要求能够正确使用设计公式,根据实际工况能够合理和规范选择设计参数,设计计算结果要与结构设计相协调。例如,齿轮传动中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公式的推导过程,带传动中带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之间关系式的推导等内容应该删去;掌握齿轮传动强度计算公式的正确使用和参数的合理选择,图表的正确查取等内容。另外,对相对简单的内容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自学完成,例如对各种零件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方法、润滑油的类型及选择等内容。其次,合理组合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顺序,以保证知识的衔接和掌握。例如将教材前面的概念性较强、比较抽象的“摩擦、磨损及润滑”内容调整到教材后面的“滑动轴承设计”之前讲授,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的合理衔接,增加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又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讲授。再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效率,将“连接”内容调至课程的最后,这样可以使与教学内容并行的课程设计内容顺利展开,并具有充分答疑解惑的时间。
二、教学中合理选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选用。目前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管这一方式对本课程不失为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这个载体来融进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好适当的设问来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相的兴趣,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效果。例如在讲授齿轮传动设计中,教师通过一个工程案例,给出工程应用中齿轮失效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避免失效现象发生?设计中应该如何保证不发生类似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所提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及短暂的课堂讨论,随后与老师进行互动。通过这一环节之后,学生已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虽然不能准确回答,但是这时学生是带着疑问听老师再剖析上述问题时,注意力格外集中,对知识探究的渴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实践证明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及学习兴趣,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总结归纳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起到推动作用,这一切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由于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效果显著,因此现已将此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2.采用并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并行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课程设计效率的可行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实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所谓“并行教学方法”是指授课内容与课程设计实践环节部分内容同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课程设计进度,在设计周期内把更多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创新,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机械传动这一篇开始,就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下去,随着课程的进行,按照课程设计任务要求把传动方案设计、传动零件设计及有关轴系零部件的装配草图设计这三部分内容与课程相关内容并行,即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应用实践。通过并行教学的实施,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做到学以致用,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工程意识。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必要将一些合适的工程实例引人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探讨,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置身于实际工程背景之中,消化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工程实际意识。案例教学通过工程案例引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案例不等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举例、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采取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知识传授沟通的多向流动。好案例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案例选择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方向,并考虑学生的现状和特点,一定注意案例的内容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且原理和结构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最好是能使学生感兴趣并且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将具有海洋特色的水产加工机械的“剥鱼皮机”引入到链传动设计和轴系零部件设计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剥鱼皮机”的整机结构和工作实况录像,观看鱼皮是如何被剥掉的,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开始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问题:该机器的是由哪些结构和机构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实现“剥鱼皮”功能的?那么这些机构是如何传递运动的?传动机构当中为什么采取链传动机构?带着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开始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然后老师与学生进行实时教学互动,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学生会非常关注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渴望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中,学生获得了满意的解答。因此在教学中,不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实验是该课程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以前开设的实验主要是认知性、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不利于学生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对实验内容进行了*。首先,加强应用性的基础实验,例如组织学生装拆与专业相关的机器,如常用机构减速器、通用机床等通用机械。拆装实验使学生具体形象地了解机械的结构组成,典型轴系零部件的组成、各零部件的装配定位固定方式。通过拆装和简单测绘不同级别减速器,加深对滚动轴承,轴上传动零件的定位固定方法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械性能实验室增加了各种传动性能综合实验设备、连接的机械性能综合实验、轴系零部件和传动机构的机械性能综合实验设备,加强了学生对机械零件性能的理解,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又是该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此环节的实训,可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注重实训题目类型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设计内容及完成效果。针对学生能力不同,题目选择不同,采取不同手段进行规范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这种实训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空间。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活动中,从而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只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工程实际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马先英 蔡卫国 谢忠东 武立波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