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爱书的故事》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内容里,书籍占着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直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还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那他是不会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每次把书送出去,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妥帖。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⑴ 稀有:
⑵ 历久常新:
⑶ 被“蹂躏”过的书:
⑷ 珍藏:
2、第1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
3、文章围绕鲁迅是一个“ ”的人这个主题,一共写了( )件事。第一件是( ),第二件是( )第三件是( ),第四件是( ) 。
(1).被 “蹂躏”过的书:__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
3.文章围绕鲁迅是一个“爱书”的人这个主题,一共写了4件事。第一件是: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第二件是: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第三件是: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书面上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那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
第四件是: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用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妥帖。这种花在包书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拓展阅读
1、好猫与烂虎的故事
【**--阅读答案】
有一个男孩儿,多年来一直是班里的差等生。他非常希望能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也一度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从小学到中学,因为成绩实在太糟糕,他被不同的学校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经过父母的多次恳求,一家很差的学校才勉强同意招收他。
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终于有一天,他问父亲:“我是不是很笨。”父亲说:“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无论我如何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父亲无语,只是慈爱地摸摸他的头。父亲心里清楚,儿子一点也不笨,只是天生对文字类的东西很迟钝,导致患有学习障碍。但又如何跟儿子解释呢?
男孩儿开始变得越来越自闭,平常总爱待在自己的小屋内,不与外界发生联系。有一天,父亲发现他的床头辅满一张张图画,很是好奇,翻开看看,顿时哭笑不得。原来,儿子把在学校所受的委屈和打击全都发泄在画纸上,画里有他的老师被西瓜皮滑倒,同学被马蜂狂追……看着看着,父亲突然眼前一亮,然后把散乱在床头的画一张张叠好,用夹子夹整齐。
男孩的成绩依然很差,父母经常被老师叫去训斥。但是,你要从来没有训斥过儿子,任由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画画,由于担心独子孤独,还特地买了一只宠物猫送给他。时间长了,男孩反而觉得奇怪,问父亲:“是不是你也对我彻底失去了信心,决定不管不问?”父亲沉默良久,说:“周末我带你到动物园玩玩吧。”
那天,动物园里人来人往,很多人都围在一只威猛的老虎面前欣赏。父亲也带着儿子走了过去。这期间,父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回来后,男孩儿心情大好,从此专心致志地把漫画当做一生的追求。25岁那年,他成为漫画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双响炮》、《涩女郎》等作品红遍东南亚。他就是*庸。
多年后,他到大学演讲,提到小时候在动物园父亲讲的那段话:“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老虎强壮,善于奔跑,猫则温顺、灵敏,猫虽然不能像老虎那样威风和霸气,但也具备老虎不具备的天赋与本领,它能上树、能抓老鼠,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有很多是猫,久而久之,变成了一批烂老虎。儿子,你天生对文字迟钝,但对图形却非常敏感,为什么放着优秀的猫不当,而偏要当很烂的老虎呢?我不希望你成为一只烂老虎,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只好猫。”
2、爱心树儿童睡前故事儿童图书读物
《爱心树》的英文原名叫The Giving Tree ,直译的意思就是:一棵不断给予的树。也许,原文更准确地传递出故事那淡淡的,却又无限延伸的寓意和韵味。
这是一本绘本,图与文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所以自然地保持了绘本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简简单单的文字和画面,没有任何修饰与色彩,却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温馨中略带着哀伤。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与孩子、与朋友、与世界……的关系。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给自己做王冠,想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里睡觉。
小男孩儿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大树说:“来吧,孩子,爬到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
“我已经大了,不爱爬树玩儿了,”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儿的东西。我需要些钱,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树上的苹果,把它们拿走了。大树很快乐。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
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
“我有很多事要做,没有时间爬树了。“孩子说,“我需要一幢房子保暖。”他接着说,“我要娶个妻子,还要生好多孩子,所以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大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于是那个男孩儿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下来,把它们拿走,盖了一幢房子。大树很快乐。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
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非常高兴,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它声音喑哑地说,“来和我玩玩吧!”
“我年纪已经大了,心情也不好,不愿意玩儿了。”孩子说,“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离开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大树说,“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会快活了。”于是孩子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驶走了。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没有苹果了。”
“我的牙齿已经老化,吃不动苹果了。”孩子说。
“我没有枝条了,”大树说,“你没法儿在上面荡秋千了——”
“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孩子说。
“我也没有树干,”大树说,“不能让你爬上去玩了——”
“我很疲倦,爬也爬不动了。”孩子说。
“真是抱歉,”大树叹了口气,“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那好吧。”大树说,它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于是孩子坐下了。
大树很快乐。
我们把这本书和孩子一起分享,是想让孩子感受一种情感,一种他可以永远信任的情感:来自父母的爱。但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虽然它的文字非常浅白,但故事中的哲理也许只有饱尝索取与付出的成人才能深深地去思考:我们,是那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还是那个贪求不厌的孩子,或者两者都是?
3、名人阅读书的故事
(一)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二)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觉得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三)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和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十一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十三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四)鲁迅
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五)恩格斯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人格奥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