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自然段),这个故事后来怎样了呢?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认读生字
1、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教师随机出示图中相应的生字词:
⑴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⑵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词的。通过观察、读文,使学生懂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看配有音乐的动画。听老师示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3、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4、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5、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⑴自读。
⑵小组读。
⑶指名读。
⑷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6、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读,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7、读5、6自然段。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8、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 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四、迁移运用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讲给大家听。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在游戏中巩固要识的字:
听音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快又对。)
“摘苹果”。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2、写字练习,巩固要写的字:
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指导扩写。
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
六、实践活动
1、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2、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并配有头饰进行表演。
拓展阅读
1、琥珀教学设计优秀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2、琥珀教学设计优秀
1会认“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琥珀艺术品图片。
2.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3.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餐 测”,翘舌音“脂 拭 渗 晌 挣 刷”等。
书写指导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指名读课文,正音。注意是否正确、流利。
3.给课文分段
四、图文结合,了解琥珀特点。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描绘这块琥珀。
(里面有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 琥珀是金黄色的,透明的。)
(2)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时间长
松脂球变成化石
被淹没
3、琥珀教学设计优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合理想象。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谈话导入:根据这块琥珀,作者推测想象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琥珀的形成过程。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品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它们是怎样成为化石的?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A。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
1.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引导学生发现:天气热;松树渗出松脂;蜘蛛正要抓到苍蝇;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
2.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形象。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2)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①找到句子,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感受事情的“巧合”)
③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说明这真的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能找出来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
(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终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师生共同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4.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B。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了,但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科学家的大胆推测?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延伸:寻找前后联系,质疑形成过程。
(1)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课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互的内在联系的,你能一一找出来吗?
(2)作者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你有什么疑问吗?
4、琥珀教学设计优秀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真实)(想象)
发现
↓
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