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渊《沁园春梅》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①吴渊:南宋*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8.开头一句“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上片说明理由。(5分)
9.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5分)“怕”。怕是“害怕”,“不愿”的意思。(1分)因为地连边塞,角声频频,凭栏赏梅,这些情景入眼入耳,只会徒添愁绪,所以“怕”;(2分)昔日村墟篱落,品茶赏梅,如今人思乡国,已无法拥有那份情致,凭栏赏梅,却会勾起往事,所以“怕”。(2分)
【评分标准】写出“怕”字的意思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答出一点得2分,二点共4分。意思对即可。
9.同:坚贞、高洁、孤独。(1分)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1分);陆游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1分)
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1分)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2分)
【评分标准】相同点3分,写出相同特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写出不同点3分。共6分。
拓展阅读
1、《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对比练习附答案作文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 ④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题3】【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3分)
【小题4】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4分)
【小题1】①大约 ②使……凄凉 ③停止 ④更加(答对1个给1分)
【小题2】①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的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以”“清”“居”“乃”译错扣0.5分)
②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其”“偃仰”“类”“施设”译错1个扣0.5分)
【小题3】特点:清澈(1分);手法: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来描写潭水(1分);
【小题4】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1分),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1分)。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可、已、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固定的,只要识记即可。“凄”要注意解释成使动用法,即“使……凄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另外根据上下文语境去推断,也是不错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清” “偃仰” “施设”等。“清”根据语境推断,在句中应译为“凄清”, “偃仰”中的“偃”与“仰”相对,看到这一点,即可解释了。“施设”根据语境可推断为“安置、摆放”等。把这几个字词的意思连缀起来,故应选择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这是一篇课内文言文,根据学习和理解,我们都可知道,它的"第一段写了潭水的清澈,是通过写水中的鱼儿表现出来,可知是侧面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精读相应语段,根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做答。对于表现手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常用的方法(以静衬动、侧面描写、烘托等),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要熟记于心。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篇我们都很熟悉,可知抒发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由选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即可体会得到。第二篇文章我们要整体感知其大意,然后找到关键的语句,如第二段“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知,作者是“贬逐在此地的贤人”,文章通过议论抒发了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的不平之气。因此两文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但不尽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作背景、文中表明作者心境的抒情议论的句子等来做具体的分析。
2、广西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库说明文阅读
篇
生活科普(12)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为什么能用核磁共振检查身体
肖能超
①核磁共振是基于量子物理和微波技术的一种检测方法, 可以精确地测出物体内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从而实时地 绘制出物体内部图像,在医学和工业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核磁共振仪器不使用放射性同 位素,不产生电离辐射。在有些地方,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 的恐惧心理,常称其为“磁共振成像”。
②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人体的 70% 是由水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具有自旋,会形成电流,从 而产生磁场,因此每一个原子核都像一个小磁铁。把物体放 置在磁场中,原子核与外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处于不同自旋 状态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当外 加电磁波的能量等于不同状态的原子核的能量差时,原子核 与外加的电磁波发生共振,从低能状态“跳跃”到高能状态; 去掉外加的电磁波,处于高能状态的原子核又会把一部分能 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被检测出来。
③分析这个信号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中的衰减情况,就 能反推出运动的原子核分布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可以重建 出物质内部精确的三维立体结构和运动情况。这等于说:我们 能够直接从外面拍摄物体内部结构和变化情况,就像长了火 眼金睛的孙悟空。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和碳氢化合物,氢 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信号强,所以通常选氢核来对人体 进行成像。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信号强度有差 异,从而把各种结构分开,把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开,非 常便利。
1
④核磁共振成像不仅成像清晰精细,还是目前少有的对 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如 今全球每年至少有 6000 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 查。 ..
⑤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 成像技术亦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有很多重要应用,比如研究 人类大脑。1990 年日裔美籍科学家小川诚二发现,血液氧气 含量不同时,产生的核磁共振图像有细微变化,利用这些变 化可以显示大脑各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内的血液状态的变化。 由于大脑活动区域的神经元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迅速补充含 氧血液,这一区域的核磁共振信号远高于大脑中思维活动不 活跃的区域。根据这一发现,核磁共振成像能描绘活体大脑 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实时观察大脑活动。可以对被 研究人员持续进行同一类型的刺激,比如观看图片或听音乐, 对比另一组受到不同刺激或者进行休息的被试人员,通过对 比来分析出特定刺激影响了大脑的哪部分区域,这样就能观 察脑和思维的关系。这是一种无损、动态、高速大脑活动探 测器。
⑥有理由相信,核磁共振成像仪不仅能透视人体内部结 构,未来还可能成为人类思维的阅读器。
(选自 2017 年 8 月 31 日“科普中国网”)
1.下列关于“核磁共振”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核磁共振可以精确地测出物体内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B.核磁共振仪器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不产生电离辐射。
c.核磁共振成像是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 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 D.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大脑方面有独特优势。 2.对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2
A.核磁共振是基于量子物理和微波技术的一种检测方法,可 以精确地测出物体内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从而实时地绘
制出物体内部图像,在医学和工业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具 有极高的科学和应用价值。(作诠释) B.这等于说:我们能够直接从外面拍摄物体内部结构和变化 情况,就像长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打比方) c.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 6000 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 行检查。(列数字) D...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技术亦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有很多重要应用,比如研究人类 大脑。(举例子)
3.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文章题目用疑问的形式指出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也激 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吸引力。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写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好处。 c.文章第④段加点的“至少”是一个程度副词,表示“最少” 的意思,说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例上的未广泛运用。 D.本文运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的工作原理、特点、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1.(2 分)D 【解析】第⑤段中只是说“随着核磁共振 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技术有很多重要应用,比如研究 人类大脑”,并没有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大脑方面 有独特优势。 2.(2 分)A 3.(2 分)c
【解析】A 项是对核磁共振的解释说明,属于 下定义。 【解析】c 项,结合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前一句 话,可知,“至
少”体现了核磁共振在临床诊断上应用广泛。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3
喝热水不但包治百病,还能消暑降温
①家里老人常说冰饮太寒凉,三伏天喝热茶更解暑。这 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②其实,喝冰饮一时爽,但喝点热的也不会让你再热到 哪里去,出点汗就凉快了。
③美国人一年四季都要喝冰水,电水壶和保温杯则是东
方养生哲学的代表。中医强调哪怕三伏天也要少食生冷,这 样才能逼出体内的“寒气”。虽然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寒气”
到底是个啥,但夏天喝温水,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让人凉快 点儿。
④悉尼大学运动科学高级讲师杰伊(ollie Jay)在他
2012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过,喝温水和喝冷水到底哪个 能让身体降温更多。在他设计的实验中,被测试者们在 24℃、 相对湿度 23%的环境中低强度骑车 75 分钟,并分别喝下温度
为 1.5℃、10℃、37℃和 50℃的水。
⑤他发现,尽管身体核心温度的变化量没有太大区别, 但喝热水能更有效地降低人体的蓄热。这是因为,食道和胃 部的温度感受器在热水刺激下令人出汗,从而带走大量的热。
⑥根据测算,运动中的人喝 50℃的水要比喝 1.5℃的水 时多出 22%的汗。要知道,水在常温常压下的汽化热大约为
2440 焦/克,这可比喝冰水跟身体进行热交换来得有效多了: 一个成年人一次能灌下一公升水就不错了,而这只占体重的 1/60。
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杰伊的实验是在汗液蒸发完全的 条件下进行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环境通风良好、湿度比较低、 人也穿得很少。如果出了汗也不能很快消散,比如在极度闷
热潮湿、坐着不动也能汗如雨下的南方,或许吃冰才是降温
4
和补充水分的更好办法。
5
3、沁园春雪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
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词的知识。
2、介绍“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
(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
“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艾略特
补充二: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提示:请学生解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教师讲解:“山舞”起三句,看似写景,实写斗志。*自注本词:雪:反*主义,批判二千年*主义的一个*侧面。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统治的压迫,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我们读*写于长征途中的《十六字令》,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人不屈服于自然艰险和国民*军队围追堵截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要读出**人的这种斗志与气魄。
4、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现实情况。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坡上,北风凛冽,严寒扑面,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讲解: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威压,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传神地写出了这一点。那么*笔下的雪景为何如此壮丽?为什么北风凛冽、严寒霜雪反而使他豪情勃发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难点)
讲解:*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因此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高下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又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告诉我们,在*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军队的重重围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面对这漫天风雪,他想到的是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
提问:老师为什么说是“想”?写雪后美景象征了*对什么的预见?
是对中国**光明前景的预见,表现了**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乐观精神。(难点)
三、分析下阕
1、但伟人的遐想并未由此止步,而是飞越时空,思接千载。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思考:他还想到了什么?下阕的联想是怎样和上阕的写景衔接的?
2、这些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评价。
(难点:对“文采”“风**”的理解,见注解。)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武力征服了天下,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就让人扼腕叹息了。
3、为什么作者要列举这些英雄人物并作评价?(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对比。)联系上文,应该如何理解“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联系写作背景,对“风流人物”的理解还可以更具体吗?(学生可能回答:注解中提到的“人民大众”,*,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
4、讲解:长征……(略)
四、朗读、背诵
1、让我们再次朗读整首词,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对**者的赞美之情。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沁园春•雪》手迹。
2、全体起立,背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