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小故事5则
【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李密挂角】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苏洵发奋】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苏拭、苏辙)都以文采著名,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三苏”。
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询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没有理出头绪,不知从哪儿做起。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询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文章写作方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梁灏夺魁】
相传宋人梁灏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元。
梁灏(963~1004)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丧父。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曾进谏宋太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教灏参议。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祖莹呤诗】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句子,并且叙述之中的意思,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非常赞赏祖莹。祖莹出去之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地说:“当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才子啊!”
拓展阅读
1、五字成语故事经典
蒹葭倚玉树
【注音】jiān jiā yǐ yù shù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黄门侍郎夏侯玄一表人才,有玉人之称。他自视甚高,很有傲气。驸马都尉毛曾相貌丑陋,令人生厌,他凭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经常找机会接近夏侯玄,他们坐在一起人称为蒹葭倚玉树,夏侯玄十分不满,魏明帝因此而降他的职。
【典故】魏蝗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元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释义】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芦苇靠在玉树旁。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近义词】蒹葭倚玉
【成语示列】太太如此见爱,,妾非木石,那有不感激的哩?只是同太太并肩拍照,蒹葭倚玉树,恐折薄福。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
2、五字成语故事经典
吃软不吃硬: 对态度强硬者,绝不屈从,对好言好语,可以听从。形容个性顽强,不怕强硬。
吃硬不吃软: 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
吹胡子瞪眼: 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此风不可长: 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发展。
大眼望小眼: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办好。
东风射马耳: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东西南北客: 指居处无定之人。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东西南北人: 指居处无定之人。
塔尖上功德: 比喻快要完成的工作。
法不传六耳: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防祸于未然: 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蜉蝣撼大树: 比喻自不量力。
富贵逼人来: ①指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②指富贵能使他人前来靠拢。
高义薄云天: 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同“高义薄云”。
狗咬吕洞宾: 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不识好歹。
瓜皮搭李树: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后浪催前浪: 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河东狮子吼: 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黑漆皮灯笼: ①涂以黑漆的灯笼。形容社会腐坏黑暗。②形容懵然无知。
急急如律令: 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疾风彰劲草: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同“疾风知劲草”。
开口见喉咙: 犹言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可望不可即: 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快刀斩乱丝: 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同“快刀斩乱麻”。
礼轻情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礼轻人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
两雄不并立: 指两雄不能并容,必定相争斗兼并。
鹿死不择荫: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马上得天下: 喻指武功建国。
瞒上不瞒下 瞒:也作“漫”,欺骗,蒙蔽。瞒着上面,不瞒下面。指通同作弊,不使上级知道。
盲人骑瞎马: 瞎子骑着瞎马。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不丈夫: 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
无立锥之地: 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无巧不成话: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同“无巧不成书”。
无容身之地: 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无所错手足: 不知如何安放手足。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施其伎: 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同“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技: 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无用武之地: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难于上青天: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鲇鱼上竹竿: 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鲇鱼缘竹竿: 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女大不中留: 指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3、五字成语故事经典
布袋里老鸦 卑卑不足道 冰炭不相容 冰炭不同炉 不幸而言中 不知者不罪 不以辞害志
步步生莲花 吃粮不管事 船多不碍路 春秋无义战 吃软不吃硬 吃力不讨好 吹胡子瞪眼
此风不可长 打蛇打七寸 打鸭子上架 大旱望云霓 大事不糊涂 单丝不成线 东风吹马耳
独木不成林 蠹啄剖梁柱 读书破万卷 东西南北人 恶虎不食子 恶事行千里 二一添作五
二桃杀三士 富贵不能淫 覆巢无完卵 法不传六耳 防患于未然 防祸于未然 蜉蝣撼大树
富贵逼人来 赶鸭子上架 更上一层楼 功到自然成 顾前不顾后 顾头不顾尾 观今宜鉴古
贵人多忘事 高义薄云天 狗咬吕洞宾 汉贼不两立 行行出状元 何乐而不为 恨铁不成钢
后来者居上 后浪推前浪 换汤不换药 后浪催前浪 黑漆皮灯笼 鸡烂嘴巴硬 疾风扫秋叶
疾风知劲草 急来报佛脚 家书抵万金 夹板医驼子 蒹葭倚玉树 将门无犬子 脚踏两只船
紧行无好步 八九不离十 九牛拉不转 救民于水火 旧瓶装新酒 攫金不见人 急急如律令
疾风彰劲草 开弓不放箭 开门七件事 慷他人之慨 糠菜半年粮 苛政猛于虎 空口说白话
快刀斩乱麻 开口见喉咙 可望不可即 来世不可待 冷锅里爆豆 篱牢犬不入 烈火见真金
临时抱佛脚 鹿死不择音 礼轻情意重 礼轻人意重 鹿死不择荫 瞒上不瞒下 盲人骑瞎马
明鼓而攻之 泥菩萨过江 驽马恋栈豆 女大十八变 难于上青天 盘古开天地 平地一声雷
破鼓乱人捶 皮笑肉不笑 弃之如敝屐 千里送鹅毛 墙倒众人推 打鸭惊鸳鸯 擒贼先擒王
蜻蜓撼石柱 骑驴风雪中 骑曹不记马 骑驴吟灞上 骑鹤上扬州 骑牛读汉书 骑上扬州鹤
轻尘栖弱草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清水无大鱼 人间重晚晴 人生路不熟 日久见人心
热锅上蝼蚁 热锅上蚂蚁 人生面不熟 瑞雪兆丰年 三思而后行 山锐则不高 身后识方干
湿肉伴干柴 十万八千里 十年九不遇 树倒猢孙散 水火不相容 岁寒知松柏 三夫成市虎
山高皇帝远 射人先射马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武艺 十八层* 时势造英雄 始愿不及此
事后诸葛亮 事急无君子 事无三不成 树倒猢狲散 水火不兼容 司马牛之叹 司马昭之心
送佛送到西 吃硬不吃软 损人不利己 四海皆兄弟 天高皇帝远 图穷匕首见 他乡遇故知
桃李遍天下 替古人担忧 替古人耽忧 温良恭俭让 稳坐钓鱼船 无风不起浪 无敌于天下
无风三尺浪 无佛处称尊 无官一身轻 无何有之乡 无可无不可 无巧不成书 无所措手足
无盐不解淡 五月粜新谷 物以稀为贵 *不丈夫 无巧不成话 无容身之地 无所施其伎
无所施其技 无所错手足 无用武之地 吾家千里驹 梧桐一叶落 物以希为贵 习惯成自然
先下手为强 象煞有介事 小巫见大巫 心之官则思 惺惺惜惺惺 学而优则仕 薰莸不同器
像煞有介事 熏莸不同器 哑子吃黄连 言语妙天下 眼不见为净 依样画葫芦 一鼻孔出气
一锤子买卖 一棍子打死 一举手之劳 一去不复返 一身而二任 一身都是胆 一退六二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