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个球》优秀的教学设计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0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分析教材:
这一七年级语文课文《第一千个球》节选于《贝利自传》。追星是现在社会风气,体育明星的辉煌可让学生炫目。这一课集中地透过贝利精彩的球技,开发其内在美,在精神上洗去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目标。这篇自读课还谈到贝利对父亲的感恩,是很好的教育文。
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是追星一族的成员,他们喜欢明星,想知道一切有关明星的事。对于是非深浅判断尚处在朦胧状态,有些迷惘。对于父母,他们既爱又不想当个十分听话的孩子了,怕埋没了自己的个性。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抽象的、枯燥的道理。他们的认知兴趣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只有形象的场面、具体的设想才能激发内心的想法。
1、 课堂设想是:感知课文→兴趣课文→思考课文→拓展课文
2、 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力求在整修课堂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1、 了解明星,以明星事迹来激励自我。
2、 学习贝利胜而不骄、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积极 态度。
3、 促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对长辈的爱戴。
讨论2002年中国球出线为导入。
有些学生对中国队员表示不满,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队员的不团结。
就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中国足球的出线已是中国球员与国人付出极大努力换来的;在中国队出线后,全国上上下下球迷和非球迷都 关注着中国队与世界杯,这体现 出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至于中国队在世界杯中的失利,我们应客观 对待,对手的强大、我方经验的缺乏都 是关键原因,队员们的不团结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我们只需避免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而不必去夸大他。接着与学生探讨足球明星,又转到贝利的生平事迹。讲述贝利贫穷的出身,对父亲热爱的足球的继承,对父亲的深爱,人格的不断完善,及足球生涯的坎坷与辉煌。
我在讲述贝利的生平时,学生聚精会神、面露崇拜之色。我也很注重阐述贝利成功背后的不利条件与汗水,以激励学生们的上进心。
零零碎碎讲了謻,中间如有遇学生不解之处就当场稍做讨论、解决。下课铃响了,故事也讲得差不多了,学生们却都余意未尽。
第二课时
这一节课,我事先排了一个课本剧。再现课文中的第二部分慈父与恩师。
1、 联系上节课内容导入
提出一个探索贝利成功因素的等式疑问。
学生们反应激烈,一个个答案随口而出:
一千个球=汗水+勤奋+智慧+慈父+
2、 课本剧的探讨
我先肯定学生有根据的回答,并对贝利成功因素之一的慈父,表示需探究。而拉出课本剧。
课本剧生动地再现处于少年叛逆时期的贝利,与朋友一起而被父亲碰见的过程。
在摇滚音乐的背景下,演员们非常自然地投入剧中。全班学生都 被剧中尚有的无知却极欲张扬个性的形象惹得哈哈大笑。
剧是以贝利的惊惶失措与猜疑结束。剧情和书本都 告诉我们贝利的父亲有看 到贝利抽烟。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贝利的父亲,你会怎样做?这一反生活角色的设问,学生们非常积极参与。
一生说:我会立刻冲上去,甩他一巴掌。
一生说:我会顾及他的面子,回家后再打他。
一生说:我会慢慢与他讲道理,让他明白吸烟有害健康。
甚至有一女生说:我会买烟给他抽,因为男人抽烟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3、 课本剧的探讨
以学生们充当贝利父亲的假想又引出了课本剧。
剧的内容主要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抽烟并不有打骂孩子,而是以朋友的方式劝说他,尊重贝利,让贝利自己选择,贝利则羞愧难当。
作为观众的学生,眼里流露出缕缕的羡慕。因此,学生不再怀疑贝利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是他从小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避免学生对父爱的误解,我又进一步与学生探讨贝利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奏效。
4、 贝利的形象整理
此时,我就可以板书贝利成功的等式。
一千个球=汗水+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于名人,能挖掘出基内在美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当贝利成功地踢进第一千个球时,全世界的球迷都 为他欢呼,而我让学生讨论的是贝利自己的态度。
谦虚不满足高兴一系列答案来自学生的口中。这些态度都是学生用心去解读课文,对贝利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的不同表述。
最后,就能概括贝利的形象了。
学生们从文本出发,列举了贝利的技术高超谦虚爱国不得意忘形等等。
我总结为:贝利不但有出众的球技,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切与从小爱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5、 拓展
让学生模仿慈父与恩师写自己因年少无知犯错而被长辈碰见,长辈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的奏效,形成一个片断。
课后反思:
在这一自读课里,我尝试地抛开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理解人物形象。从学生的反应可看出,我的期望基本上已兑现,但这种不注重基础的授课方式,我还存忧虑。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深入理解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在叙事中直抒胸臆,披露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物个性的心理描写方法。
(三)学习球王贝利的出色人品并探究其成因。
二、课时安排正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可让学生在课前找资料,也可提供教参上的有关资料,要求既能全面展示贝利的绿茵传奇生涯,又有生动形象的小故事。
(二)自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可集体朗读,第二部分可由教师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读完后分别请同学概括内容。
(三)了解前后两部分内容的联系
球王贝利不仅球艺精湛,而且心理素质良好,为人谦逊,请同学从第一部分里找出相关语句。想一想编者把这两个片断放在一起,有什么深意?从贝利的哪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慈父与恩师?
(四)讨论回答思考与练习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
(五)心理描写片断训练
请同学阅读《*的少年时代》的第10段,模仿本课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在这激怒了我和我就要跳下去这两句话后插写合理的心理描写。
贝利 慈父与恩师
球艺精湛
出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拓展阅读
1、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2、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1、认识闽、诸2个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自读课题,激*感
1、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同学们,谁能读一读板上的句子。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二、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黑板上的话出自课文《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介绍文章背景。
三、初读课文,扫请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课文着重写了那几个主要场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两部分其中一部分。
3、汇报并说明原因。
4、出示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这句在文章中出现几次?每一次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出示最后一句设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五、总结全文,了解详略
《难忘的一课》中一课都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哪一部分详哪一部分略?
六、感情升华,读写结合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2、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1、让学生分段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2、读通课文,思考: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四、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六、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七、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八、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也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4、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学习课文时,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联系时代背景,想象当时的动人情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其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感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
板书: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闽是前鼻音,诸是翘舌音,葛读gě,不要读成第二声。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品读交流,探究体验
1、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为何如此让人难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后思考:整篇课文最让你难忘的话语是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全班交流最让人难忘的话语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同学们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4、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并想一想这句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学,交流体会。
(依照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
⑴课件出示: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
①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
(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②课前搜集了有关台湾的资料,台湾光复指的是什么?
③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不让我们中国人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字?
(他们企图奴化台湾人民,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
④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有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
请同学们也那么严肃认真,也那么富有感情,读台湾老师一笔一画书写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指名读,齐读。
领悟台湾老师书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很吃力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
⑵课件出示:
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①为什么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并跟着教师朗读?
(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是学习的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是他们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
②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③这里连用了三个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表现出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严肃与虔诚。)
④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起劲了。
(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所以没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起劲了。)
请同学们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这间充满着浓浓爱国情感的教师,跟台湾的孩子们一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读、评读。
品读语句,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到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情谊。
⑶课件出示:
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①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了。用反问句,更加强调了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我此时有如此强烈的感情?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位老师一定要带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礼堂两面墙上新画了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有孔子、诸葛亮、郑成功还有孙中山。作者被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震撼了。)
③一定要领我去、中国人自己的伟人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④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我一次次被台湾的老师和学生所打动,请同学们一起读屏幕上的语句,引读。
四、激情朗读,感情升华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被台湾老师和孩子们那真挚而火热的心打动了。请再次朗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那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浓厚的爱国情意。
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
台湾风光、中国地图。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这美丽而富饶的小岛,这游离母亲怀抱的一叶扁舟!大家展开想象,此时的台湾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否也在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教师没有机械的讲解,也没有琐碎的提问,只是让学生观看台湾的风光,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再观看中国地图,感受台湾游离祖国怀抱的孤单,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迫切希望。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请反复读一读当时的动人情景。把最能打动你的一个画面记录下来。
2、请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1、用心读一读下边的句子,注意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出来。
⑴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chóng zhòng)新学习祖国的文字。
⑵接着,他先用闽(mǐng mǐn)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悉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
⑶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zhū zū)葛(gé g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
2、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情,有些短语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补充完整:
()地握手()的敬意
()地朗读()的情景
()的民族精神()的爱国情谊
课文中这样的短语还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3、礼堂两面墙上新画了孔子、诸葛亮、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的画像,如果再画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你会想到谁呢?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初期,对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深厚、强烈的感情,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本文,可从实际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先简要交流学生自己最难忘的一堂课,再简介历史背景,紧扣难忘让学生自读探究作者为什么很难忘,勾划有关语句作批注,最后全班交流研讨,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句段。第二种思路是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想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心感受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做到学文不断情,动情不离文。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
5、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设计优秀
1、能听懂,会说并正确运用词汇:study,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kitchen
2、初步运用拼读方法拼读和认读单词。
3、能听懂指令Go to the living room. Watch TV. 并作出反应。
4、能用英语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living room…正确地简单描述自己的家。
教学重难点
1、 能听懂指令Go to the living room. Watch TV. 并作出反应。能用英语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living room…正确地简单描述自己的家。
2、 难点是bedroom kitchen的发音。能用英语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living room…正确地简单描述自己的家。
多媒体
一、热身、复习 (Warm-up / Revision)
A. Learn these sentences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in the box.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on the box.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under the box.
Where is the box? It is on the table.
B. Ask and answer
Where is the farmer? He is in the van.
Where is the monkey? It is under the taxi.
Where is the elephant? It is in the car.
Where is the boy? He is on the train.
Where is the nurse? She is on the bus.
Where is the girl? She is in the truck.
Where is the bird? It is on the bridge.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 教师出示study的图片,手指着书房里的书问学生:What are they? 学生回答:They are books. 教师接着自问自答:Where are the books? They are in the study. 教读单词 study,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教师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义:We read the books in the study.
2、 教师出示living room的图片,教师问学生:Are there many books here? Is it a study?
学生回答:No.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Good. This isn’t a study. It’s a living room. We watch TV in a living room. 教读单词living room,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3、 教师出示bedroom的图片,问学生:What’s in it? 当学生回答出bed时,教师说:Yes, there is a bed in it. We sleep in a bedroom. (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This is a bedroom.教读bedroom,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4、 教师出示bathroom的图片,问学生:Is this a study? Is this a living room? Is this a bedroom? 学生会回答:No. 教师告诉学生:This is a bathroom. We take a shower in a bathroom.(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教读单词bathroom,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5、 教师出示kitchen的图片,问学生:Is this a bathroom? 教师可让学生用中文说出这是哪儿。然后教读单词kitchen, 并板书,学生认读单词。教师可请学生看图片说句子:This is a kitchen.
6、 教师把第46页Let’s learn部分的挂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my home. How many rooms can you see? What are they?
7、 让学生观看本部分教学课件。 [使用Unit 4 Let’s learn/A]
8、 教师提问:Can you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 a study, bathroom and kitchen? 学生回答:Yes. 教师:Oh, you can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并让学生重复这段话。
9、 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
10、 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单词。
11、 教师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句子,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房间。
We read a book in the _________.
We have a snack in the _________.
We take a shower in the _________.
We have a sleep in the ___________.
12、 Let’s do: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唱。
2)教师说前一部分的指令,让学生说后一部分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Go to the study. Read a book.
Go to the kitchen. Have a snack.
Go to the bathroom. Take a shower.
Go to the bedroom. Have a sleep.
3) 学生小组表演Let’s do部分的内容。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 抢读单词
这是训练学生认读单词能力的游戏,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一些单词
卡片或图片,学生们举手抢答,教师让最先举手的学生读出该单词并说出其中的意思,或将图片上的单词读出来拼出来,读对说对拼对的给该组记10分,得分最多的组为优胜。
1、摸宝说英语
教师准备好本课的单词卡片(有的写中文,有的写英文)和图画。将卡片和图画放入一只
不透明的袋子里。游戏开始教师说,袋子里装的是许多宝物,让学生们上来轮流摸宝,如果摸到的是写有英文的卡片,则要英译汉;如果是中文,则要汉译英并拼读出来;如果是图片,则要看图说英语。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Let’s sing: 《My Bedroom》
教材P55页
课后习题
连线
bedroom 起居室
livingroom 厨房
kitchen 卫生间
bathroom 书房
study 卧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1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