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荷花淀》教案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四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作用,领会小说质朴简明却又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二、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透过小说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及心理,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在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实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本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背景知识的了解,故事情节的把握,他们可以在课前自学完成,在课堂上不必占用很多时间。本堂课的目的是要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摹拟、比较等赏析方法,利用“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借助小说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赏析人物形象,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
利用校园网搜集教学资源,利用电脑平台编辑并展示教学内容,播放相关内容的音像。
[新课导入]
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一提起战争,我们便不觉联想起那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然而,这不是战争的全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为我们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里同样不泛紧张的战斗场面,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交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真情。(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伴随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新课。)
[预习检查]
课前,相信每位同学都预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接下来,让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
一、根据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简要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先电脑展示问题,两位学生回答完后,再展示参***,以便让每位同学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一)夫妻话别(开端)
(二)探夫遇敌(发展)
(三)助夫杀敌(**中结局)
二、正字正音(选出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
(将选项展示在电脑屏幕上,让一二位学生给出正确答案。)
A、掂(diàn)记吆喝穿唆掠(lüě)水面
B、膝(qī)盖窜进休长横(héng)样子
C、吮(shǔn)手隐蔽嘱咐荷花淀(diàn)
D、凫(hú)水噘嘴围缫扑楞(lèng)楞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总的思路:朗读——摹拟——分析——品味——创作)
(一)角色朗读
第一步: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请三位同学,分别充当水生、水生嫂和解说者三个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品味人物对话及细节描写)
第二步: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另叫一位性格较开朗的女同学代替刚才水生嫂的角色,其余两角色不变,让三位同学朗读改编后的一段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品味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的同时,重点分析该段中水生嫂的性格及心理与上段中水生嫂的异同)
(请看打印材料或看电脑屏幕)
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二)摹拟分析
1、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两组对话朗读完后,先在电脑屏幕上提供一个空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可以叫两三个学生回答,然后将分析结果逐一显示)
不同相同
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2、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一边播放歌曲〈〈说句心理话〉〉片断,一边让学生比较三段对话,一边是教师深情的旁别:是啊!在这战乱纷飞的年月里,一个年轻妇女,上有老,下有小,还得日夜在田里操劳,丈夫在这时离开,难啊!这都是鬼子惹的祸,逼我们的水生嫂这样活。可是,没有国,哪有家,丈夫不参军,谁来保卫家,保卫咱妈妈。为了咱们的国,为了咱们的家,为了咱妈妈,妻子我再苦再累也要把所有问题扛,支持丈夫去卫国保家。学生在这过程中,感受小说体现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选出正确的选项。)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亲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不嘛。”(嗲声)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请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听完录音后,各位是否有一种只闻其声,却见其人之感呢?的确……
(三)品味创作:
第一步:细细品读(录音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先放一遍录音,学生整体把握。再逐个逐段放,逐个展示概括参***)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害羞忸怩
第二步: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课堂上完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借助小说的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赏析小说人物形象。从中我们认识了孙犁小说质朴简明却又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及其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战斗气息,认识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生活。
[拓展练习]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在课后完成)
一、根据你所理解的文中妇女的形象特征,扩写妇女们遇敌逃跑的场景,要求分别写二到三名妇女的外表、言行和心理活动,通过具体描写表现她们的性格特征。
二、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再见!(Seeyoulater!)
拓展阅读
1、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关于桃花源记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合作,不满黑暗的*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2、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师结合资料讲述故事)
故事: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治水情况。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获得了成功。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至今,人们还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失败”、“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②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③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3、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
一.复习导入
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
(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和()争论()
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
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
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
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
(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读好“一百多里”。
(四)研读第二次对
话,争论的要点
1.理解小鸟的观点
1)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但是它都没有看到天的尽头,这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无边无际)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也无边无际?
2)天如此无边无际,怪不得…….
教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集体读,再次回顾。
教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想想小鸟会()地说。
评价读中感受小鸟的自信、诚恳……
2.理解青蛙的观点。
1)理解“大话”:“大话”是什么话?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
2)青蛙问小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它其实想说的的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3)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感受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感受“!”和“?”的变化。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听了青蛙的话,你心里一定有了问题了。(预设:青蛙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5)探究青蛙的观点的形成原因
问得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启发学生想办法获得青蛙的“体验”。或者自己引导
A抬头看看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了方方正正的一大片,但是再把纸卷成筒状看看天花板?你又看到了什么?)
B再观察一下课本插图中青蛙所处的位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青蛙的话,读好“!”和“?”
3.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次对话。
四.写字:沿抬际
第二课时
1流利、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续遍故事。
3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第三次对话,理解青蛙和小鸟各自“笑”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1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