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过泪罗江感怀》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4 10:48:44

郭沫若诗歌《过泪罗江感怀》赏析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

晨曦映江堵,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泪罗;

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则那?

这是一首吊古鉴今的抒怀之作,诗人截取的是北伐途中生活的一个片断。郭沫若1926年7月21日由广州出师北伐,8月25日晨过泪罗江,赋诗一首凭吊屈原。

首联叙事,交待背景。一开首“屈子行吟处”,先说诗人凭吊的对象和地点。“今余跨马过”,点出凭吊者现在的情景。用了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跨马过”,说明是从军,来到屈原“行吟处”,必然生出一番感溉来。泊罗江,湘江支流,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被顷襄王放逐,长期流浪在沉、湘流域,常常做诗感怀,边走边吟,所谓“被发行吟泽畔”,因忧愤国事,投拍罗江自尽.郭沫若十分崇敬屈原的诗歌和人格.行军来到泪罗江畔,触景生情,便立刻激发了对屈原的缅怀情怀。

额联写景,烘托气氛。秋天的泊罗江,清晨灿烂的阳光,映照在江面粼粼的水波上,江心有元数的小洲,小洲上长满了碧绿的水草,水草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水珠在晨曦下褶m闪耀。诗人伫立在马背上,凝视着泪罗江水,新鲜的朝气,荡涤着胸襟。

“晨曦”、“江沽,、“胡气”,渲染出一片光明清新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开朗、昂然奋进的心悄便油然而生。

诗的前四句写骑马过泪罗江的情景,实写。后四句写情,虚写。由咏物转入了抒情,缅怀历史,凭吊古人,鉴明现实,寄托感情,引人沉思。诗人跃马而来,伫立泊罗江边,多少事,从来急,一“揽髻”,一“投鞭”,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诗的意境开拓得既深且远。前两句·才揽髻”、“投鞭”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用的是《后汉书·范济传》“揽髻澄清”,表示诗人刷新*、澄清天下的抱负。后一个用的是《晋书·符坚传》“投鞭断流”,意谓诗人的情绪极为愤慨,将向旧罗投鞭发向。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屈原在泊罗江自沉表示无限惋惜。司马迁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意即:屈原啊,楚国还有屈、景、召三个大族,足以灭亡秦国,你为什么要怀沙投江*呢?“理则那”即什么道理,那(nuo奴),奈何两宇的合音。这里使人感到诗人和屈原有历史和时代的差距。屈原虽有爱国之心,怜民之情,却没有本领领导民众抗秦,怀才不遇,优优郁郁,终以死来反杭了。

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正好从正面激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爱国之情。为了刷新*,应该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当时北伐**军节节胜利,郭沫若已专任秘书戈军衔晋级为少将·丈实际代理*部主任),正随*部先遗队向u通城以北,武昌以南”**,一派纠纠昂昂之气,表现了诗人对北伐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不铲除军阀,誓不罢休,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气势雄浑,中间陈事A体,情景交融,收结悲壮激昂。整首诗,不唯风格沉郁顿挫,节奏婉曲,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知识拓展】: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2]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1]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拓展阅读

1、毕业的励志散文

今年的毕业季创意

看着和我同龄的人

摆着与年龄相符的各种姿势

我却只能暗自回忆

上天给了我一双矫健的腿

可以错

而我却追不回那段铭心

奋力的回忆回忆

靠着这双矫健而筋疲力尽的腿

一路的奔跑奔跑

靠着这双矫健,总觉走在前面的腿

追回拼命的拾起

靠着这双矫健而停止的腿

可是这手触及的确是含的面

别人真好别人真好

原本就没有放慢的脚步

原本就没有无缘的追悔

有可能我失去了这别样的灿烂

有可能我失去的不是别样的灿烂

有可能我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

毕业的那一年我23

你们多大?

记录了那些拧不干的岁月

有可能拾起照片的时候

我也会为那些因弄潮而留的不堪的发型

笑到流默默的

毕业那一年我单纯

你们呢?

单纯的几乎要淡出这世界

有可能当朋友回忆气往昔

还会为逃课迟到重考包宿打游戏......

笑到明朝淡淡的

毕业那一年很忙

你们应该也没有闲着吧!

复印了好多的简历

每张上面都有自己最拿得出手的照片

写着自己以为丰富的阅历

老板们

都会笑轻轻的

毕业那一年有点远了

我珍视怀

每每想起都会鼻酸

你们呢?

2、“杨柳青青水平闻郎上唱声”全翻译

“杨柳青青水平,闻郎上唱声”的意: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面上情郎唱的声音。

出自唐朝人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

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面上情郎唱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是其中一组。这首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上唱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情。如南朝的吴声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3、元日怀原文、翻译及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①振蛰(zhé):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②“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屈原于楚顷襄王时造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汨而死。

③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了这一天,年龄便增加一岁。

④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非:缺点、错误。刘禹锡被贬后,仕途之险恶、*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慨。

⑤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

⑥炫(xuàn):夸耀、炫耀。

注释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三百首》中的第5页-第7页。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作者又以儿童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受到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4、春花月夜全

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无月明。

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畔何人初见月? 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月待何人, 但见长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水流春去欲尽, 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中的,顶峰上的顶峰”(《宫体的自赎》)的《春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的张虚,也因这一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篇题目就令人大赞。春、、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

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美妙绝伦春月夜的壮丽画面: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水曲曲弯弯地绕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花月夜”的题面。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后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人的遐思冥想:“畔何人初见月?月何年初照人?”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朝霜”,阮籍《咏怀》:“人生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的主题多半是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受到的一种欣慰。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月待何人,但见长送流水”,这看上去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诞生的。人生代代相继,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水的流动,篇遂生波澜,将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月有恨,流水无情,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中又常用为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自出。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紧扣春、、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人的脉搏,在全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程。在月的照耀下,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人灌注在中的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的内在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茂倩《乐府集》所录,除张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浓,远不及张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花月夜》这一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虚了。

5、苏轼古《水调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头】: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所表现的思想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喟作品。

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互相印证。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逍遥自在的*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海寄余生”。然而,在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显示了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到忧伤呢?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正如前小序所说,这首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胡寅《酒边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自东坡《水调头》一出,余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分的。这首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点击查看更多郭沫若诗歌《过泪罗江感怀》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8949.html

热门阅读

  1. 青春的记忆读后感1400字
  2. 婚礼的浪漫祝福语
  3. 关于杜甫诗的古诗句
  4. 《学会教学》读后感1600字
  5. 难忘的母亲节作文
  6. 与辰中诸生书心得
  7. 泛动画形势下动画教育面临的困境论文
  8. 2018年新春佳节的对联
  9. 一起来节水小学三年级作文600字
  10. 形容秋天景色的诗句
  11. 我的水文梦想拼图主题征文范文
  12. 2016年十月一日国庆节祝福语
  13. 六一儿童节活动总结范文
  14. 关于高职院校青年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论文
  15. 《zcs》教案
  16. 2018年新春祝福语短信
  17. 关于货物报关单填制的习题及答案示例
  18. 小抄写员优秀教案
  19.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范文
  20. 小学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21. 古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22. 给人鼓励的经典语句
  23. 多年的学长都要变海龟校园故事
  24. 高档白酒购销合同
  25. 写在初冬的山野的诗歌
  26. 羊春三月诗歌
  27. 唯美励志的句子
  28. 医院发展管理的演讲稿
  29. 课堂之外的读后感范文
  30. 元宵寄语散文
  31. 梭梭拉拉最要好读后感
  32. 雷锋颂诗歌朗诵
  33. 201愚人节祝福语搞笑短信
  34.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学期总结
  35.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设计
  36. 读《天青》有感范文
  37. 2016年最新平安夜祝福语短信
  38. 新学期制定学习计划10点注意事项
  39.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40. 工作场所促进项目的目标和计划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08:13:49
本页面最近被 19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西藏,TA在页面停留了 7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