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眼睛”》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4 09:11:04

《奇妙的“眼睛”》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看懂图意,知道三种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

2.借助拼音朗读句子。图文结合理解三种眼睛的作用。

3.从学句中学习6个词语,从识词中学会9个生字。

【教学要点】

朗读理解句子,学会9个生字。

【教前准备】

挂图、字词卡片、田字格板等。有条件的可备实物,或幻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句子。

【教学步骤 】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板书眼睛),用它可以看书、看报、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奇妙的眼睛(板书完整课题),课文里的眼睛并不是人的眼睛,但也是用来看东西的,所以课文里的眼睛这个词加上了引号。它是利用了科学仪器能够看到人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叫奇妙的眼睛。眼睛到底指什么?学习课文以后就知道了。

(二)出示图画或实物。

问: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你在哪儿见过?根据回答板书: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

(三)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在课文里划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

回答后板书:天文学家、医生、海军。

(四)再读课文

说说这些眼睛有什么作用。回答后板书:星星、细*、敌人。

(五)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书看图,加深对图文的印象。

(六)讲读句子。

1.用序号标出段序。

2.自读第一段,看看有几句话。抽读第一段。问:第一句讲什么?(第一句说望远镜是谁的眼睛)。第二句讲什么(第二句讲它的作用。)

3.第二段让学生自读后,上黑板指着板书说: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医生有了它可以看见极小的细*。极小是什么意思?就是非常小,是肉眼不能看见的。细*告诉学生,有的细*对人类有利,如我们吃的馒头必须有发酵*,但很多细*对人体有害,如同学们拉肚子时,医生就要检查你的大便里有什么细*。这些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

4.抽读第三段,讲读第三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监视就是用潜望镜在水里注视海面上的敌人。问:谁见过潜望镜?你在哪儿看见过?(学生可讲亲身经历的,或讲在书上、电视里、电影上看见过的都可以)

(七)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步骤 】

(一)看图,说说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开火车游戏读词。

(三)从识词中学字。

1.数一数田字格里的生字有几个?

2.除了本课连成的词以外还能找哪些词?如:军(空军陆军 军队 参军 *)

医(医院 中医 西医 *)

3.分析记忆字形

军(冖车)医(匚矢)

眼(目艮)睛(目青)

敌(舌攵)极(木及)

战(占戈)戈字旁面(丿面)

(四)写字。

1.告诉学生月字不作偏旁,只作一个字的部件时丿要变成丨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找出在竖中线和横中线上的笔画。

军字的第4笔横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医字的第4笔一,第5笔一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睛字的第4笔一,第9笔一在横中线上。第10笔丨在竖中线上。

面字的第2笔起笔在竖中线上,第4笔在横中线上。

敌字的第2笔一在横中线上。

3.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

(五)在书上完成作业 2。

拓展阅读

1、带上她的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难点

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方法:浏览法、品评法。

总课时:1课时

导入:

”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跟着别人去旅行?没错!这个独特的想法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长篇科幻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4部。1999年至20xx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xx年,他以《海上高山》获东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想象力丰富,漫无边际,*恣肆,渗透着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以及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

1、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

2、作品简介

《带上她的》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带着她的“”去旅行,后来偶然对她产生了好,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本文小说的线索。

明线:“我”的活动。

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我”带着她的“”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对她产生了好,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1、读完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认识。

我:善良、富有爱心。

小姑娘: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敢于为科学献身。

2、文中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特,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善用悬念,使读者充满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巧的构思。

(1)巧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去。

――开篇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读者对她怪的表现感到好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热,热得像……*。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

4、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1)科学的语言。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

(2)特的幻想

A、传感

B、地心探险

(3)环境描写,语言优美。

(4)心理、语言描写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课外阅读《带上她的》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1、巧悬念,前后照应。

文中多处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科学的语言与的幻想相结合。

课文运用科学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地心的特点,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想象特但又合情合理。

开端:“我”要带着“她”的去旅行发展: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单纯、可爱,善感、热爱生活**:“我”知道了真相,无能为力结局:“她”永远留在了地心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尾声:“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影响深远珍爱能看到的珍惜所拥有的

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作品,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对这样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顺利。但对于本文写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相对比突出主旨。如果学生能把《带上她的》全书读完,理解这个问题就不难了。侯晓旭

2、带上她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xx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20xx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有软科幻与硬科幻之分。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

探究生趣

第一步,浏览课文。

方法指导:浏览,粗略地看一遍。浏览一般是略观大意,它与精读相辅相成。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小说的特点迅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小说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意义段,并标注段意,用波浪线标出表现“她”心理的文字,用着重号标出“我”对“她”的印象的文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豪爽(háo shuǎng):豪爽是指气度豪迈、举止大方的人,一般多用于形容男人,豪爽可以说是一种英雄气概。

阴沉(yīn chén):①形容天阴。 ②指脸色因烦恼而脸色阴暗的。③颜色暗淡,色彩不鲜明。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延伸(yán shēn)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延伸一条道路把铁路延伸到另一个城市。

覆盖(fù gài):①遮盖,掩盖。②指空中某点发出的电波笼罩下方一定范围的地面。③指地面生长的成片植物。

吝啬(lìn sè):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

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稳。

变幻(biàn huàn):常常发生没有规律地改变。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ó):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旋律(xuán lǜ):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排和有含义的连续,彼此间有明确的关系并形成美学上的整体 。

陶醉(táo zuì):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

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凝固(níng gù):①液体变成固体。②板滞;停滞;固定不变。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压抑(yā yì):情绪、感情低落。

折磨(zhé mó]):使身心承受痛苦。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结局。

理解小说结构要从理解情节入手。

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第三段(落日六号):**: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1.深入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刘慈欣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科幻作家何夕评价说: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看我们能够否感知作者的特色,读出我们自己的体会: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印象: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2.“某些方面可能比*还稍差些”,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的主人生存的环境极其险恶。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我”带着去?

明确:是一付传感镜。“我”戴上它时,所看到的一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

2.“我对前的景色大发感叹,但从她的中,我听到了一阵轻轻的抽泣声。”我为什么大发感叹?她为什么抽泣?

明确:我大发感叹是因为景色半阔,沙漠已变成了草原。她抽泣是因为她被封闭在地心,常梦到草原,此刻回到梦里来了。

3.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我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她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寻常。而她对草原的一切景致都感到惊喜,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棵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种子”指什么?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本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落日六号”与“她”的信息

明确:关于“落日六号”的信息:“落日六号”是“落日工程”的第六艘探地飞船,因为出事而被陷地心。

关于“她”的信息: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由于“落日六号”失事,被困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里,她只能通过传感镜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在三个月前就中断了。她将在控制舱里度过余生,但依然在按研究划努力工作。

四、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看到停泊在地球中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可以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可以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从而产生“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想法。

五、你对本文有怎样的思考与质疑?

六、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明确: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2.仿照《带上她的》写法,写一篇科幻小说,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处运用伏笔,语言简明。

总结固趣

本文写的是人类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

作者讲故事的技巧非常高明,他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操控有情节的: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外又在意中。有人物的:故事中的女生最初给人的感觉是娇小、楚楚可怜,让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惜的柔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无理而任性,让读者觉得讨厌;而最终她的牺牲精神又让读者感佩。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通过我与“她”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布置作业:

1.预习《河中石兽》,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林慈欣的《三体》。

3、《草原上的鹰》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2)学习第

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

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具 生字卡片 四.学过程

a)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指导书写:

a)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完成课后题:

2、3。

f)布置作业:《阅读》◆[2004-01-08]

4、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杜牧千古传诵的名篇。分享了关于《江南春绝句》的,欢迎参考!

一、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学重难点:

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时间:一课时

五、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

杜牧(唐)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学反思

诗歌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者应重点考虑的。在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学重点与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个地方。)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点击查看更多《奇妙的“眼睛”》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3940.html

热门阅读

  1.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全诗的鉴赏
  2. 圣诞节作文
  3. 大学毕业生求职个人简历模板
  4. 201年甜蜜女生节短信祝福语大全
  5. 2016关于有趣的万圣节作文精选
  6. 教师节祝福语26句
  7. 春游作文500字
  8. 民事纠纷调解协议书范本
  9. 清明节祭拜的诗句
  10. 高层次引进人才代表表态发言稿
  11.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范文650字
  12. 折桂令·忆别诗词原文及译文
  13. 战争故事:美军忆上甘岭为什么打不下来
  14. 最新温馨浪漫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15. 有这样一个女孩2000字作文
  16. 冬季周末祝福语
  17. 十二岁生日的贺词
  18. 感念师恩的祝福短信大全
  19. 感恩节发给顾客的祝福语
  20. 小学开展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
  21. 个人钢材购销合同
  22. 端午节的手抄报诗句
  23. 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24. 冰心往事读后感
  25. 对自己的几点希望六年级作文
  26. 初三下期班主任发言稿范文
  27. 军校庆祝建军节主持词范文
  28. 远程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探索论文
  29. 翘楚文学社成立两周年贺词
  30. 描写春天的古诗文
  31. 装进信封里寄走的猴子故事
  32.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33. 小学生暑假时间安排计划
  34. 分家协议书怎么写
  35. 作文:父亲节
  36.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37. 意大利童话故事《生着羽毛的恶魔》
  38. 2015年送给公司端午节贺词大全
  39. 《力的测量》教案模板
  40. 学雷锋标语60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1 17:12:04
本页面最近被 74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重庆,TA在页面停留了 15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