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走进青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青春期的种种生理、心里变化都是正常现象,并能坦然面对。
重点: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探究自己身上有哪些变化。
难点:开启青少年的心扉,正视自己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导入新课:
学生按照要求课前准备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教师随意抽取几位同学的照片,用投影展示,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是谁,并与该同学现在的形象进行比较。说明我们逐渐长大,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度,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开始人生最美丽的春天。
1、青春悄悄来(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课本上提供的“成长的历程”,以及学生自己准备的自己在乳儿时期、幼儿时期、少儿时期、现在的照片,并要求学生注意不同时期的照片上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生理特征。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们人类从性不成熟、不能生育的儿童时期转变为性成熟、具有生育能力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通俗地说,也就是我们从儿童少年长成大人的这个过渡期。从年龄上看,一般是指从十岁到十九岁这个发展阶段。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身体外型的变化,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1)身体外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青春期是我们的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我们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盆骨等都在迅速增长,似乎在突然之间,我们就长高了,长大了。例如,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高平均每年会增长七到十公分,我们的体重平均每年要增加三到五公斤,就是和自己父母的相比较,我们也矮不了多少,甚至比自己的父母还要高一些、中一些呢!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男生的声音会变粗变猛,甲状软骨开始增大,有的男生甚至还长出了胡须呢;儿女生的声音则会变高,胸围增大,**开始慢慢的变的突出,皮下的脂肪开始增多,盆骨和**围开始增大……体态的变化是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2)身体内部器官逐步成熟、完善、健全:
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各个系统都将迅速的生长成熟、完善和健全。例如,在这一时期,我们的骨骼将迅速的增长和成熟,从而使我们看起来很快就长高了、长大了;我们的肌肉将迅速的增长并变得坚实有力,从而使我们的体态逐渐变得健壮和丰满;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大脑的内部结构逐步变得复杂起来,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高级神经活动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部抑制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为我们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握力、肺活量、血压、脉搏、体温、血红蛋白、红血球等生理标志性的因素都将逐渐的生长成熟。各种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和完善,为我们青春期的心理逐渐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3)性机能逐步发育成熟:
青春期,也就是青春发育期。我们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的性腺机能开始成熟和发生作用,第一、二性征开始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对我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了我们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与异*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2、青春期的烦恼及其对策
学生阅读P35的图思考: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的变化,你有哪些烦恼和顾虑?
教师选择其有代表性的烦恼和忧虑进行讲解和疏导。
※痘痘的成因及其对策(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的相关知识链接)
※体味的成因及其对策(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的相关知识链接)
※在变声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声带?
在变声期,正在迅速发育的声带,都会有轻度的炎性水肿,如有外界不良刺激容易造成声带的*性损伤。因此在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嗓子,即注意唱歌和阅读卫生,不要大声高声喊叫或长时间唱歌、“吊嗓子”,不吃过酸、辛辣刺激性较大的食物;不要吸烟、喝酒;要多饮白开水、淡茶水或泡(煎)菊花茶、胖大海水。
※如何看待身体成长的不同韵律和节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的第2段)
我们身体的成长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拍。有的长得快一些,有的长得慢一些,有的先横向发展,有的先纵向拉长。即使是同一个人,其不同的身体部位的发育速度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要相信,是蓓蕾总会开出美丽的花,是果树总会结出成熟的果,我们所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归纳小结:
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变得更加敏感。在我们的身体迅速发育的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特殊的生理现象,如脸上或身上长满了痘痘,体味越来越重,体态和声音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迎接自己的这些生理现象。
3、成长不烦恼-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板书)
学生阅读P37的心理自画像,找一找其中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教师讲解:青春期的青少年心里充满了各种矛盾。这些内心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些内心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他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教师根据“相关连接”的内容讲解青少年心理特征。(略)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处理青春期的各种心理矛盾?
(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当我们感到很难解决内心的各种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向老师、向家长、向亲友、向社会寻求帮助,我们也可以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努力调控好自己内心的各种矛盾,保持心理健康,顺利度过青春期。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见练习册
拓展阅读
1、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2、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3、小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1、搜集相关视频
2、多媒体课件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 颇)
破釜沉舟——(项 羽)毛遂自荐——(毛 遂)
纸上谈兵——(赵 括)卧薪尝胆——(勾 践)
背水一战——(韩 信)田忌赛马——(孙 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
7、你理解“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
三、导学归纳
1、孙膑,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反馈训练
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4、小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5、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