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2 18:20:16

《我多想去看看》优秀教学设计

1、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 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⑵ 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熟读成涌,积累语言。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品读感悟三句话时,学生的模仿读、体会读、比较读,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4、文中出现的四个生字,根据字形特点,“广、升”一起指导、书写。“走、足”一起指导、书写。同时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实际教学要为达成这一目标做长期的努力。

5、当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强烈共鸣时,去北京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就成了许多孩子的心愿,此时,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小组合作出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小报。从而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1、引入:

师:创设情境,去北京看升旗仪式。演示(山村、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

生:齐读课题,认识“想”字。

2、感知:

师:范读,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指读。

师:整体出示生字。

生:开火车认读,自主发现要注意字音,交流。

师:出示句子。

⑴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来到美丽的北京城。

⑵ 我多想去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呀!

生:自由读。

师:引导再读,要求流利。

生:组内互读评议。

3、感悟:

师:启发读第一句话。教师范读。

生:再读,师及时评价。

师: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去干什么呢?现在,小组合作,练读第二句话,一个小朋友读时,另一个小朋友要注意听,然后相互评议。

生:小组练读,指名读。

师:放升旗录像。启发:假设此时你就站在升旗的人群中,那么该怎么去读第二句话呢?

生:练读。

师:示范。

生再读,师生点评。

师:看到这壮观的场面,山山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读第三句,交流感受。

出示

学生比较练读、师扮演角色读。

生:试读互评。

师:启发背诵。

生自由读试背,同桌互检。

4、书写

师:你认为哪个字不好写?

生:我觉得“升”字不好写。

师:看“升”字的每一笔都在田字格什么位置?

生:观察后回答。

老师范写,学生评议后临写。

师:点评。

5、拓展

师:启发学生课后了解北京。搜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小组合作出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小报。

1、这首诗歌虽然只有三句话,但是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学生读得很投入。

2、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在模仿中、在观看录像的体会中、在比较中朗读感悟,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

3、学生的朗读因感悟而有声有色,感悟后的朗读声情并茂。

体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同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适时的示范和引导是绝不可少的。

不足:教师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教材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

设 计:辽宁省葫芦岛市实验小学 王志丽

【点评】

新课标在阅读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作为一篇阅读课文,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本节课在以下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教师坚持组织、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情感体验;课中引导学生模仿、体会、比较;课尾,鼓励学生搜集图片,合作办报,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空间。教真正是为了学服务。

其次,教师根据诗歌三句话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考虑学生对壮观一词理解有难度,及时播放天安门实况录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

拓展阅读

1、《祖国山水美丽》课堂

1.了解祖国山水的美丽景色,初步培养爱祖国的思感情。

2.会本课生字、新词:

3.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把什么像什么的句子写完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重点:习木课生字、新词,让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

难点:理解文中几个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在生讲述后小结):哦,们班的同,到过那么的地方,真不错,你们觉得到过的那些地方,好吗?美不美?

是呀.们的祖国很大,景色美;今大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向们介绍祖国的美丽山水的(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生听课文录音,听录音前出示习要求:

1.边课文边听录音,听清带拼音字的正确读音。

2.:课文介绍厂哪些美丽的景色? (读一读,让生明确要求。)

三、再读课文,自生字新词。

(要求生自由读课文.遇到拼音的生字读几遍,怎样记住它,并联系文中的句子意思;)

四、检查自,讨论交流。

1.检查生字注音,重点正音:撒、富;

2.字形分析,重点分析下列字的字形:肩,宽、岸、撒。

3.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窗、望两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卡片认读生字;

二、习课文。

上节课们初读了课文,习厂生字,也大致了解了课文所写的美丽景色。那么,写祖国美丽景色的是哪几段课文呢? (让生找到相应的课文)

1.习课文第一段

①齐读第一段。

②讨沦,理解:

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轰隆隆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出示句子:火车象骏马,在原野上跑的欢。

理解:怎样的马叫骏马?这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怎么样的地方叫原野?为什么说跑的欢,而不说跑的快?

出示句子:车窗象照相机,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的照片。

理解:照相机拍下的照片,原来是不动的,但这里为什么说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的照片?

出示活动幻灯片(板书:活动的照片),通过演示,让生明白课文为什么把窗口到的景色比作一张张活动的照片。

③齐读这一段课文;

2.继续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车窗里小作者到了哪些景色呢?

(板书:田野高山绿水)

它们分别是哪一节? (让生找到相应的课文)

习第2段,指名读课文

理解一张照片是田野这句话的意思:

田野美丽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书上是怎么写的?用划出,齐读2、3两句。(板书:望不到边)

出示画片,理解望不到边。望不到边说明田野怎样?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望不利边的?

小结,整体理解: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写什么?2、3两句写什么?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②用习第2段的方法习第3段课文;

出示法:1.细读课文。

2.从车窗里到什么。

3.景色怎样美?用~~~~~划出有关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

师扶着生第三段课文。

检查,反馈:出示图片,理解手牵着手,望不到顶、肩挨着肩的意思:

板书:手牵着手肩挨着肩

③用上面的方法门第4段课文。

反馈、交流:

出示图片,理解望不到岸、星星点点的意思,说说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

三、指导完成课后题3。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相应习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上节课习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火车上通过车窗到了祖国的美丽景色。下面们一起把2、3、4段课文一起读一遍,(采用引渎的方法朗读)

二、习第5段课文。

课文中的坐在火车上,到的景色是不是只有这些呢?

1.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2.找出课文中与这一段相同的句子,,这些句子说明火车还在怎样,小朋友还会到窗外哪些美丽的景色。

3.总结:火车在前进,们的祖国这么大,美丽的山山水水这么不完的,写也是写不完的,所以作者说一一再次齐读最后一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延伸。

说说读了课文,你现在最说的是什么。

小朋友,们的祖国:土地广大,景色美,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们都爱自己祖国:

欣赏歌曲《祖国、祖国爱你》、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上未做的作业。

附板书:

田野:望不到边

活动的照片 < 高山:望不到顶 手牵着手 山山水水不完

绿水:望不到岸 星星点点

撒网捕鱼

2、《有的人》

1.理解诗人运用比较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人生观育。

2、透过诗的习,激发习鲁迅为代表的**战士的伟*,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透过诗的习,激发习鲁迅为代表的**战士的伟*,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的小生活,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们而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很喜欢这首诗,让们共同分享,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务必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读了十次,而且有自己的理解,此刻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习。

5.欣赏诗歌。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但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师范读全诗。

2.生自由朗读全诗,请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资料,要求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比较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比较的手法,但每一次比较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比较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材时,以前臧克家修改,请大家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他已经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能够放手让生自己体会朗读,师指名部分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3、《有的人》

1、指导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习鲁迅的伟*,培养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习鲁迅的伟大情怀。

难点 :

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复习导入,引出新授。

1、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

①1、鲁迅一生创造了哪些作品集?

②在课文《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写道鲁迅是一个 ( ) 的人。

③在课文 《一面》中,阿累写道鲁迅憎恶黑暗社会有如 ( )

2、师:鲁迅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休息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一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今天们就来习这首短诗《有的人》。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品味大师是如何把感情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2、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有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5、生交流感受,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师提问:全诗共有几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借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五、六、七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三、细读全诗,感悟内涵。

1、ppt出示第一小节。生朗读。

※生举手说说自己读后的疑问?

※师提问:两个“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哪些人?在文中分别指那些人。

(师出示句式( )的人活着,他已经*。)明确“活“指肉体活着,”死“指精神*。

※第二个“有的人”是指文中的那些人?

(出示句式( ) 的人*,他还活着。)明确“死”指的是肉体的死,“活”指精神的活

2、PPT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伟大!”

【幻灯补充《“香唾盂》】“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他吐痰的时候,都是美貌的婢女过来用嘴来承接。他刚一发出咳声,婢女的嘴已恰到好处地等着了。严世蕃把这叫作“香唾盂”。”

②引导生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的结局。

③PPT 出示:“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当你读到这句诗时,鲁迅的一首诗,你也一定到了鲁迅给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事例)

生举手发言。体会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④齐读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3、PPT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不朽”;品味这些名垂千史的人遭到的骂名。

②PPT出示:“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到野草这两个字,同们是否还记得鲁迅有一部散文诗集就叫——《野草》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自爱的野草,,但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提示: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的人生境界)

③男女生轮读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

4、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幻灯片补充北宋一太守天登把名字变成忌讳的故事,引导生体会这种的人的可恶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②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数人更好地活。

幻灯片补充2010“感动中国”人物王万青的故事,引导生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③男女生轮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

5、领悟全诗的写作手法及这种手法的妙处。

PPT出示: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烘托出鲁迅以及鲁迅这样的人的( )美好品质。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

1、再听范读,小声跟读,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男女生轮读。

3、全班读第一小节,再男生读有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女生读相应的结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师以*对鲁迅的评价总结。

2、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各一,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点击查看更多《我多想去看看》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9948.html

热门阅读

  1. 爸爸优秀日记
  2. 参观监狱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3. 陈克《临江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4. 雪觞落满心愁散文欣赏
  5. 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后感
  6. 银行的借款协议书
  7. 郭沫若经典爱情诗歌赏析
  8. 九年级化学《 酸碱盐的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9. 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
  10. 优美伤感句子
  11. 像山那样思考之湖山沉思板块教案
  12. 高中暑假学习计划范文
  13. 相亲遭遇臭男人百姓故事
  14. 冬天的古诗有什么
  15. 纪念香港回归纪念日祝福短信
  16. 感恩节的英语祝福语有哪些
  17. 201年新年第一天祝贺词
  18.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言
  19.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资料
  20. 有关爱国的诗句大全
  21. 解读语文读后感
  22. 3世界气象日给朋友的祝福语
  23. 2018年给女友的情人节祝福语
  24.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美文
  25. 减轻课业负担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始的教育论文
  26. 古诗长歌行
  27. 我喜欢你枫株湖畔美丽的杜鹃花的散文
  28.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优秀范文
  29. 网站运营年工作计划范文
  30. 汉语专业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31. 小学四年级关于清明节扫墓作文
  32. 圣诞送爱人祝福语
  33. 一个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
  34. 实用的建筑公司总经理工作总结范文
  35. 动作描写的句子
  36. 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37. 励志英文说说心情短语
  38. 教师国培心得体会
  39. 眼角的泪是爱曾来过的光校园故事
  40. 心已渐渐冬眠诗歌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7:51:43
本页面最近被 72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安徽,TA在页面停留了 6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