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c、c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读音节ci、chi及其四声。能准确拼读带有c、ch的音节。
3.能借助儿歌区分平翘舌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声母c、ch和它们的音节ci、chi。
难点: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c、c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读音节ci、chi及其四声。
3.能借助儿歌区分平翘舌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声母c、ch和它们的音节ci、chi。
难点: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7)
1.出示卡片z、zh、zi、zhi,抽读、齐读。
2.比较z-zh、z-zi、zh-zhi,回忆学法。
二、学习新课(15)
1.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c、ci。
(1)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刺”是第几声?第一声怎样读?
(2)出示c,领读,讲发音要领(发音方法同z,只是气流比z强一点)。指名读。
(3)识记,发挥想像,自编儿歌,相机书空。
(4)引出ci,说说这是什么?怎样读?你怎么知道的?试读、领读。
(5)比较c-ci。
(6)练读ci的四声,利用ci的四声练习组词、说话。
2.运用学法,自主学习ch、chi。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三、看图学儿歌(8)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让学生自主学习儿歌。
3.老师教读,小老师教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练习。
四、指导书写(5)
让学生完成读读写写记记。
五、布置作业(5)
抄写c、ci、ch和chi。
板书设计
cch
ccichchi
教后感
拓展阅读
1、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六课时 背土豆 教案
精品数学文档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
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数一数还剩6颗棋子,所以7-1=6。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数一数还剩6个圆,所以7-1=6。
……
2. 口袋上的洞。
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指导。
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土豆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 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大家能把前面学习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中,希望今后大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解决更多的问题!
【板书设计】
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0 1 2 3 4 5 6 7 7 7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老鼠背土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明白动手做一做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精品数学文档
2、推荐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举杯祝福歌唱祖国教案湘艺版
最新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
2、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是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2、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3、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如果条件可以,配合国庆典礼的录像,爱国之让学生感受我国繁荣、人民团结、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激起学生情。 二、寓教于乐
1咱们班有会唱这首歌曲的吗?并且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 2、完整欣赏歌曲,找出几位同学所存在的问题。 3、学习歌曲。 A:老师示范演唱歌曲 B:学生跟琴视唱歌曲 c:完整演唱歌曲 D:及时纠正
(1)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板书),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必要的。
(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的软弱无力、缺乏*力。如:“祖国”、“家乡”、“人民”。
(3)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那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4)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原来欣
最新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赏自己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虚心欣赏跟随老师认真学习。认真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掌握速度的掌握) E: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F:处理歌曲的感情第一乐段同时也是第三乐段: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歌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三、创造表现
1、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的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的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2、给学生找出缺点以后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多注意。
3、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教学设计图
■ 教材分析
一、射线、直线的概念
直接用数学化的语言给出两者的概念。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认真观察,发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端点、延长情况来讨论) 二、角的概念
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节课着重是要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角的表示法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注意要让学生看清写法,不要写成小于号。 三、角的度量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分两个层次,一是介绍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二是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得边的长短无关。教学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首先可以让每个学生画一个角,同桌间比较角的大小,引导学生探讨并发现,当两个角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情况下,可以用两角器测量出各自的度数,再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造,并归纳量角的方法。例1: 通过测量角度来比较,验证以前建立的结论。再次感悟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得边的长短无关。. 四、角的分类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周角。
例2借助测量角,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注意区别它们与直线、射线的关系。让学生探讨各种角的关系,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周角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些教具和实物,教学时,可以拿折扇慢慢打开,使学生看清扇子把转了一圈,然后通过演示画出书上的周角,让学生观察周角的画法,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因为有了前面量角的基础,教学例3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反馈评价时在强调画角的具体步骤,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通过观察与
操作,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4、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90度、60度、105度、120度和135度的角。在量角、画角的过程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分清各类角之间的关系。
5、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7、掌握角的分类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
8、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重点、难点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使学生认识角,能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符号表示角,认识重角的大小测量工具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点 3、会用量角器画不同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90度、60度、105度、120度和135度的角。 难1、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点 2、掌握角的分类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 ■ 教学建议
1、充分放手探索,以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建构新知。
“线的认识”学习,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应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去想象。 如,射线教学:首先,“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应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特点,再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在“有限”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无限”,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同化和顺应,顺利完成新知学习。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
到“原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有的生活经验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此,课本上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的步骤等都没有出示文字说明,而是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直线、射线和线段 角的度量 角的分类 画角 整理和复习 总计
3.1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科书41页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感性材料。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 1 1 1 1 1 5 ? 重点、难点
重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 难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题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图)细线 刻度尺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单元主题图。
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在这幅温馨的画面中,你看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现象?观察之后,再和同桌交流,看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活动。
预设1:我看到图中有电线、钓鱼线、晒衣服的竹竿;
预设2: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鱼竿和钓鱼线所成的角; ??
师:在这幅图中,有很多的角和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线的知识。 板书:线.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用截取主题图一部分内容作为新课的研究内容的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二) 探究新知 1、探究线段的特点 (1)画线段
多媒体闪动:两根电线杆及中间拉直的一段电线。
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能把这段电线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吗?
学生活动。(画线段)
展示学生的作品。(选择一幅进行讲解)
师:同学们太伟大了!其实你刚才画的是一条线段。黑板的一条边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谁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线段?
生回答
预设: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 (2)线段的特点
师质疑:你看到的线段长得什么样?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预设1:直直的; 预设2:有两个端点。.
师: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直的。(板书) (3) 动手实践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强调: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先点一个点,0刻度以准这个点。要注意画上线段的两个端点,并标上长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拿出题卡,在两点之间画出很多条线,根据线段的特点说一说哪一条是线段。
学生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