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19:21

《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

江盈科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 选自《雪涛小说》 )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遂为文章()

② 孰非我为()

③汝乃枵腹而营()

(2)蛛和蚕各指什么人?

【参***】

(1)① 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此指带花纹的织品。

② 孰:疑问代词,哪一个。

③ 营:营生,谋生。

(2) 蛛:指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的人。

蚕:指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的人。

(佛山市2008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二:

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汝乃枵腹而营口。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蚕丝)遂为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3、解释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为自己打算 )

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它们)

(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东施)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偷鸡者 )

5、蛛和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 蛛:利己不利世 (2)蚕:利世不利己

6、作者在文的态度是什么?褒蚕贬蛛。从哪里可看出来?文末。

[阅读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对比,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作者简介】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桃源人。其祖父伯玉、父亲风翎均“课于农”。江盈科是晚明文学革新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与袁宏迫等互相唱和,从理论到创作都有所建树,在当时影响颇大,有“袁、江二公”之称,曾为*派的创立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为文主张“元神活泼”,写真性、真情、真我,被袁氏兄弟称为诗文“大家”。传世著作有今人黄仁生博士辑校、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江盈科集》。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的蚕丝,嫩*嘴已金光灿灿,把自己裹得萦紧的。蚕妇把你放到开水里,抽成长丝,于是便丧失了生命。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是*,(但)我吐的东西,接着织成有华美花纹的绸缎,天子穿的龙袍,百官穿的礼服,哪一样不是我(吐丝)做成的呢?你却是空着肚子到处去寻找食物,嘴里吐出纵横的丝,织成罗网,在罗网里坐着窥视,蚊、虻、蜂、蝶经过,没有不被杀死的.(然后)用它们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你的)技巧高是高.(可是)多么残忍啊!”蜘蛛说:“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咳,世上愿意做蚕而不做蜘蛛的人是很少的呀。

【简评】

《蛛与蚕》通过蜘蛛与蚕的对话,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种人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这个寓言故事,赞扬了蚕的无私,高尚和奉献精神,抨击了蜘蛛的冷血和残忍。作者赞扬后一种人,并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啊!

拓展阅读

1、《示秬秸》阅读答案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1.下列读这首诗的理解和,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前有小序,交代人物、事件写诗目的;正八句四联,每句七字,起承转合一脉贯通,所以是一首七言律诗。

B.一、二句写景,从视觉到听觉,寓情于景,极写了环境的恶劣凄苦,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艰辛。

C.三、四句正面写卖饼儿的生活:捧着饼盘,出门吆喝,此时,烈风大寒中,街市空旷,不见行人。

D.五、六句写北风“吹衣”“射饼”,一“吹”一“射”,对比强烈,自然引出下句的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张力。

2.张耒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教育儿子的?(6分)

参***

1.AC(A这首诗不是律诗,不合平仄,不对仗,也不一韵到底 C楼市东西人未行是侧写。)

2.前句,塑造了一个生活艰难、意志坚强的卖饼儿形象;后二句正面说理,告诫儿子:男儿当坚强,应该有所追求。

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

《示秬秸》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表达作者对人民关怀之情。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歌一声”“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2、存殁口号杜甫的诗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想起以前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能有几人悲伤呢?

郑虔的那些粉绘,随着他的死亡早变成绝笔,曹霸虽然还画着丹青,但也已经白了头。啊,自从郑公殁后,这满天之下,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山水?尽管曹将军尚存,而这人间,也并没有谁懂得去重视骅骝!

注释

存殁(mò):生存和死亡,生死,生者和死者。口号: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两首诗各咏两个人物,都是一生一死,故题为“存殁口号”。

席谦不见近:即不见近席谦。近,接近,亲近。近,近来。弹棋:亦作弹棊,弹碁。古代博戏之一。

毕曜(yào):注:“毕曜善为小诗。”韩成武注:“毕曜,肃宗时人,工诗。乾元间为*御史,尔后以酷毒流贬黔中(今重庆市彭水),其殁当在此时。”旧:过去的,来的。

玉局:棋盘的美称。这里借指善弹棋的席谦。他年:往年,以前。无限:无数,谓数量极多。笑:一作“事”。

白杨:指生长于墓地周围的白杨树。几人:多少人。几,数词,用于询问数量。悲:伤心,哀痛。

郑公:郑虔,唐代学家、书画家。粉绘:彩色的图画。随:跟着,随着。长夜:谓人死后埋于地下,永处黑暗之中,如漫漫长夜。指死亡。

曹霸:唐代最有名的鞍马人物画家之一,开元间的名画家。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泛指绘画艺术。白头:白发,形容年老。

何曾:用于反问句,表示不曾。山水:山水画的简称。

人间:世间。不解:不懂,不理解。重:重视,看重。骅骝(huáliú):周穆王八骏马之一。泛指骏马。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时因怀念故友而作。黄鹤注:“据郑虔死于广德二年(764年),则梁氏编在大历元年为是。”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紧扣题目和诗的内容叙写事实,介绍人物,交代情况,顺承事件,思想感情发展顺序,直接引起下。善弹棋的席谦,诗人说“近不见。”“近”既可以指时间短,也可以指距离短。从交往来说两人近来没有接近。可见诗人心中却十分想念他。毕曜工诗已殁。杜甫十分关注他生前的诗的流传,一直关念死去的诗人,可以说毕曜活在杜甫心中。

第三句“玉局他年无限事”,承前首句。诗人回忆往年席谦弹棋,彼此交往的许多给人带来欢乐和高兴的事,其间充满着真挚深厚的友谊,唤起幸福的美好回忆。这句进一步申述了首句诗人思念席谦,想见他的因。

这首诗的结语“白杨今日几人悲”承前第二句,用反问,即从问语中推出应当得到的答案,表面上是肯定“几人悲”,实质上是否定。此句描写了一片荒凉之境,没有几个人面对毕曜坟地上白杨悲伤,即无人悲伤,带有诗人感叹情味,悲叹人们对毕曜的冷落,反衬出诗人对死者的无比怀念。反问还有促使人集中注意力,引起人的想像和激情的作用。此句还用了因物人、忆物思人的写法,写得精炼形象而悲怆,感情深挚。诗人怀念之情暗寓景物中,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比直抒更为有力。

第二首诗首句“郑公粉绘随长夜”中的'郑公是对郑虔的尊称。郑虔是杜甫的好友,多才多艺,诗、书、画造诣均高,尤其擅长山水画。此句用长夜喻指死亡,因人死后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很富形象性。郑公的彩色图画随长夜,成了绝笔。句中饱含悲惋之情。

次句“曹霸丹青已白头”曹霸著名画家,画马专家,也精于肖像和动物其它。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困顿,不得志)缠其身。”曹霸生活清苦,热爱艺术,不慕名利。杜甫既赞扬了曹霸把毕生精力献给艺术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又对他的身世悲痛惋惜。

第三句“天下何曾有山水”这句用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杜甫称赞郑虔,在其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山水了。郑虔善画山水画,曾写诗画献给唐玄宗,得玄宗在画后题“郑虔三绝”。画家黄宾虹在《画学篇》中将其王维并称,“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书画三绝俱。”郑虔的山水画,可以以假乱真。由此可见,杜甫对郑虔的山水画的高度的评价,不是夸大而是出自内心的大加赞许,并非虚誉。

末句“人间不解重骅骝”是说世间不会看重曹霸其鞍马画,实际的意思是表示,像曹霸(也包括像郑虔)这样的有真才实学、德艺双馨的人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杜甫在这里讲了真话、实话。这是诗人对郑虔、曹霸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身世和不幸遭遇鸣不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怨。

杜甫自己一生的遭遇和身世,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社会生存的艰难,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友谊是生活中的美酒,无比醇浓,飘溢着醉人的芬芳,这两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友爱之情,非常浓烈,醇美无比。

3、古诗《山行》杜牧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4、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这两句是说,世俗之人对佛经中的真实道理一无所取,对那些迷信荒诞的事迹,反而津津乐道,姿意追求。以世俗人之舍本逐末,反衬超师潜心读经,求其真谛之精神。反衬手法,用得巧妙。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

①真源:此谓真实的道理或意义。

②了无取:了无所取。

③妄迹:迷信荒诞的事迹。

④超师:法号超的僧人。 ⑤禅经:佛经。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生动表现了诗人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营造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5、潼关、翻注释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点击查看更多《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31958.html

热门阅读

  1. 《保护地球》社会活动教案
  2. 我的梦你知道诗歌欣赏
  3. 精选给朋友的结婚祝福语
  4. 最新十周年庆典祝福语
  5. 窗帘读后感范文
  6. 四个字的班级口号大全
  7. 《神笔马良》的读后感范文
  8. 201年祝朋友复活节快乐祝福短信
  9. 驱走事故恶魔还生命以灿烂颜色的安全演讲稿
  10. 201年给女老师的妇女节祝福语
  11.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汉语拼音复习教案
  12. 猴年春节祝福语
  13.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散文
  14.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示例
  15. 小学中年级组的学期工作总结
  16. 初三作文:酸素之海
  17. 幼儿园感恩节活动总结
  18. 春节发送最多的春节手机祝福短信
  19. 6月5日世界环境日祝福语大全
  20. 香香的石头童话故事
  21. 柔情伤感寂寞风的女生个性签名集锦
  22.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23. 关于赞美生命的句子
  24. 金秋九月感恩教师祝福语
  25. 课文《学棋》教案
  26. 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7. 派遣员工的劳务合同
  28. 地理课前演讲稿
  29. 小学生感恩祝福语
  30.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
  31. 秋多伤愁了秋雾的凋零散文
  32. 踏上审计路演讲稿
  33. 201年朋友结婚祝福语
  34. 代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
  35. 同学聚会的主持词范文
  36. 苏教版必修《我心归去》教案
  37. 白露养生祝福语送朋友
  38. 泡黄豆的观察日记6则
  39. 生孩子的祝福语
  40. 201年祝福老年人生日快乐的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21 10:24:39
本页面最近被 99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湖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73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