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诗经邶风》阅读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贞静娴雅。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菱”,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笔管,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 yì):喜悦。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俟我于城隅
贻我彤管
(2)“搔“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说怿女美”,这里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4)这首诗与课文中的两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
(1)等待;赠给
(2)“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都表现了真挚、纯洁的爱情。
拓展阅读
1、袁凯的诗 袁凯《白燕》的阅读答案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 ② 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徘徊彷徨,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地出现了。
B.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运用对仗、反衬等手法突出了白燕之白。
C.“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
D.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的结句。
2. 这首诗借白燕主要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参***
1.B
2.自己不与统治者合作,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中,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同时作者还为白燕提供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生存空间: 柳絮池塘,梨花庭院。然后又郑重叮咛白燕:赵氏姊妹多忌,千万不要飞进宫里去啊。这寄寓着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参考赏析:
袁凯,字景文,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上下求索,徘徊彷徨,劫后余生,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给诗作铺设下犹豫未决,选择难定的基调。接下来诗作突起波澜,说这白燕在王谢等豪门贵族里也很难见到。作者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人事沧桑之意,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苏世独立,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如暮春时节池塘边尽情翻飞的柳絮、庭院内悄悄绽放的梨花。“月明汉水”为白燕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初无影”的感觉是自己的高洁品性难以被人发现和赏识的急切与惆怅;“雪满梁园”为白燕造就的是磨练意志的艰苦条件,“尚未归”*襟是自己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信与豪放;“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梨花庭院”为白燕留下的是静静思考的淡淡雅境,“冷侵衣”的心绪是自己人生经历不堪回首的凄苦哀伤。诗人把客观环境之美与人主观世界高洁之美、壮丽之美、理想之美、清峻之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比喻贴切的自然形式美到言志至深的人生境界美的跨越,成就了一朵诗苑中耀眼的奇葩。首联为刘禹锡名句的化用,颈联则直接从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模出,这种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与博喻递进的表现手法相贯通,不仅使得“白燕”的艺术形象清晰丰满;也形成了本诗在意与境的结合上如行云流水、剪裁自如的艺术特色
梁园即兔园,是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经常为历代文人引用赞扬;“柳絮池塘”不由让人想起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是诗人借梁园和谢氏家族人才济济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的确曾被朱元璋麾下众多的人才各显其能打动过,否则怎能有“香入梦”的感觉呢?可是香梦不长,诗人因事遭朱元璋猜忌,不得不假装疯癫,免职回家,侥幸躲过杀戮之劫。“梨花庭院冷侵衣”,暮春时节的诗人,站在梨花庭院内,心中除了孤芳自赏,更有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冷。明初朱元璋实行“金樽共相邀,白刃不相饶”的残酷人才政策,让一些有志之士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报负难以施展。原因就是,虽有“金樽共相邀”的诱惑,但“白刃不相饶”的悲惨结局又着实让人感到后怕。矛盾徘徊的心迹通过委婉凄啭的描写,展示了诗人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诗人借赵飞燕、赵昭仪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的结句。表面的理解好像是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某些文人的相互倾轧,实则是在写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这是一个惊魂未定、劫后余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发出的哀叹,也是对黑暗的**制度无言的揭露与控诉,刚好道出了那个时代被耍弄被蹂躏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故尔,该篇一出,便被传诵一时,作者也获得了“袁白燕”的美誉和称赞。
2、浪淘沙刘禹锡古诗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
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____。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
2.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写景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曹操的《观沧海》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描摹出一种寥廓深邃的意境。(意对即可)
3、漫话风筝阅读答案漫话人生
【**--随笔】
《漫话人生》从*的、神话的、哲学的几个方面谈人生包括人类的起源,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引用了诸多经典,包括《*》里的伊甸园传说,中国神话里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等诸多古老的、*的传说,从而又从科学的进化论的角度来探究人生。
神是人的想象,人是神的创造;可以说,是人创造了*,*创造了人。世界上许多事就是这样悖论。人来到世上非常偶然,人生活在偶然中,偶然性就是一切,就是生活本身。当人感到茫然无助,又找不到答案时,想起神是很自然的事。
《*·创世纪》说,**在创造世界后感到孤单,便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这便是人类的祖先。*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园。那里地上撒满金银珠宝,栽满奇花异草;河水淙淙,滋润大地,极其美丽富庶,是名符其实的幸福乐园。园里有好多树,其中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分别善恶之树。树上的果子可以随意吃,唯独分别善恶树的果实是*不能动的。可亚当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违背了*旨意,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这还了得?吃了禁果,眼睛亮了,头脑开窍了,能够辨别是非,变得不安分了,这给未来世界埋下了不安宁的种子;在*看来,这无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亚当、夏娃因而受到严厉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就这样,他俩为偷吃伊甸园的禁果付出了永生的代价,也给后人带来痛苦——这便是人类的原罪。
人是肉体和灵魂的合体。灵魂本是高尚不朽的,但因为人有沉重的肉体限制了人的上升,注定高尚不了。人的悲哀就在于人高尚的灵魂被肉身羁绊着,得不到救赎。
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尼采说“人在夹缝中行走”,就像一根绳索,悬于神性与兽性之间。
但“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人不甘于沉沦,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奋斗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天使与魔鬼交织的历史,是天使战胜魔鬼的历史。
中国神话传说女娲化育万物,制造了人。第一种说法是,女娲抟黄土造人。这和《*》的说法基本一致,*造人也是用黄土,只是他用泥巴捏出亚当后,在他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才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女娲造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形象,因为她人面蛇身,还没脱掉兽形;但是她把人“立”了起来,使人的脸不再和**处于同一高度,将人和动物彻底区别开来。可惜女娲造人没有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结果一偷懒人便有了等级:女娲亲手捏出来的人是富贵的;用粗绳子甩出来的人是贫贱的,这就注定了后世的不幸。
女娲造人的第二种说法是兄妹结为夫妻而生子。兄是伏羲,也是人面蛇身。在出土的汉画石和唐帛画中,就有女娲、伏羲交尾的形象。这种说法更接近科学,其背后是人类早期血亲婚姻的历史。
中国神话中还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传说盘古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盘古把创世、造人一起解决;黎民百姓是他身上的虫子变化而成的。
从人类学角度讲,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从远古时的猴、猿、类人猿,成为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现代人,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后由“动物”变成“人物”,这确实不易。可人忘记自己曾经是动物,反过来虐杀它们,因而在动物界的口碑很差。据说,动物们曾在非洲密林召开世界动物*,它们异口同声地说,世界上那个叫做“人”的动物最坏。但不管怎么说,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多数人的精神交流还是美好的、道德的,这使得人性强于兽性,所以受到*的特别眷顾,也最有资格被*拯救。
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天生的人,而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所以他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这样人和动物才有了本质区别。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道理就在这里。
问题又来了,不少人自以为万物之灵可以征服世界,主宰世界,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心想征服大自然。可“人们一思考,*就发笑。”生命的悖论永不可解,在这个世界上,会永远存在我们用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只有敬畏自然,惊叹造物主的神奇。也正是这个原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罗素等,他们同时又是虔诚的*徒,他们对自然界不可理解的现象从不追根问底。别忘了,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需要大自然。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说,“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要安分守己,不能狂妄。
帕斯卡尔说得好,人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让人类知道自己的脆弱,也让人类赢得了尊严。问题在于,别只记得自己会思想,忘记了自己是一根芦苇;无论人的思想多么伟大,它仍然是一根芦苇,一根弱不禁风的芦苇。帕斯卡尔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生活的需要,更是我们简单生存的需要,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系。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但不是全部。生存并不等于生活;生存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综上所述,你会发现,*造人,神话造人,哲学也造人。人这种动物确实复杂:人是褪掉羽毛的两条腿的动物,人有思想,人会想象,人有羞耻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
对于人,哲学家还有许多说法: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的动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尼采的说法最多,什么人是“最勇敢的的动物”、“作着判断的动物”、“最残酷的动物”、“*的动物”,而最有本质意义的一句是“人是尚未定型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他可以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所以人的一生要不断地上下求索、不断地做出抉择;人生之难,难就难在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痛苦的创造物”,其灵魂要承受炼狱般煎熬,不经磨练难以体会、难以想象一个纠结的灵魂所遭受的折磨。所以,叔本华把此岸世界看作是魔鬼的作品,它把众生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看着他们受难而取乐的。这就是人为什么总觉得生活在苦难中,生活不容易。然而,这种不懈选择和寻求的执着正是人的伟大之处。人生痛苦,终归值得。
有人会说,早知道世道艰难、生活艰难,我来到世上受这个罪干什么。这你说了不算。人最大的无奈是没有人问你是否愿意就出生了。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只要你有了生命,还来不及问一声为什么,命运的鞭子就催你上路了。人来到世上就是这等宿命。萨特说,“人生就像是被抛上了一列飞速运转的列车,对于他来自何处,还是驶向何处,人们一无所知。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选择,并独立地对自身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有这样一个情节:说河童这个种族的婴儿出生前,他的父母要问他是否愿意降生人间,如果回答不愿意他的生命就自动消失。可惜人类不都这么幸运。人从降生那一刻起,就注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能面对别无选择。
问题在于,人们常常思虑过多,明明活在现在,却总是念念不忘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凭空添了许多烦恼。人一落地,向死而生,人不能永远活在世上;除了灵魂和精神,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将化为尘埃。“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就像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的谜底那样,人的一生是一个从四条腿走路、到两条腿走路、再到三条腿走路的过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这过程中。单纯地活在当下,做好现在的梦,而不必想得太多太远;不必想那尘埃落定、盖棺定论后的事,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和*。
把一切看得淡些。该舍得的舍得,该放下的放下。生命平庸、理想崇高本身没有错,但还是现实一点好,不要跟自己较劲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能认清生活真面目,活出大境界固然很好;倘若不能,顺其自然活得自由自在也不错。能在命运面前知难而进,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很好;倘若不能,做个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聪明人也不错。吃斋念佛难以悟道,吃肉喝汤照样成佛。正所谓“不执着于一物,不执着于一念。”许多事物悄悄地在你的视线之外进行,而且悄悄地安排好了的。天生万物,天养万物,一切无须你操心。
要不失时机地欣赏路边的风景,耽误了就是浪费生命。人的有限生命本来就是用来消费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才不枉活此生。
那么,把时光定格在此刻吧。活在当下,像荷尔德林所赞美的那样,永远诗意地栖居;努力,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我”向往美丽,享受了努力的过程。
附言:“人生”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我用“漫话”的方式来写是为了随便一些;但用意远不至此。你想,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哲人以“人生”为话题,写了无数文章,可有几人说清楚了?人生况味究竟何在,实乃千古之谜,无论智愚,又有谁参透了?林语堂先生说:“宇宙是无知,生命是笑话,是无意义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不错的。我想,人生只要不甘心“听天由命”,就应该靠自己去选择、去创造。比较起来,我的文章有些海阔天空,因为我实在“讲不出任何既新鲜又正确的东西了”。
4、观舞记散文阅读答案
1、明白三个问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