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20:39:35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②颍:河水名。

“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 “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个字最传神?请简析。(4分)

(2)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参***

1、“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作者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表现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2、最后一句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二:

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4分)

参***

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2.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答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即可)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从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阳修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传唱,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

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全词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泄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拓展阅读

1、杜甫《夜宴左氏庄》

《夜宴左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词之一。《夜宴左氏庄》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而叙事如检书、看剑、引杯、咏诗,又不辜负风月,极切于情景,可谓良辰美景、心乐事,四美毕具;不单如此,再经由杜甫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用“落、张、流、带”等字将上述意象巧妙地点缀联接,不觉句句清新逼人,妙不可言;而末一联杜甫又用含蓄不尽的笔法点出自我感受,既应景又情真意切,自然容易引起者共鸣,不禁陶醉在全诗的和谐之美中。

林风纤月落, 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①。

注:①杜甫曾漫游吴越四年,江南水乡的秀美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①吴均诗:“林疏风至少。”谢朓诗:“疏芜散风林。”《杜臆》谓林 风与,衣露相偶。鳌按:林风则微,风林则大,只颠倒一字,而轻重 不同。古诗:“两头纤纤月初生。”张绰诗:“云表挂纤月。”

②《说苑》:“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或以衣为琴衣,非是。 谢朓诗:“静琴怆复伤。”《诗》:“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③李百药诗:“暗水急还流。”庾肩吾诗:“向岭分径。”

④梁简文帝《神山寺碑》:“照影春星。”张伯复《诗话》:“春星带 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如“玉绳低建 章”,低字亦然。带,拖带也。《北山移文》:“草堂之灵。”

⑤江淹《伤友人赋》:“共检兮洛书。”

⑥吴咏,谓诗客作吴音。

⑦《史记》:范蠡乘扁舟,游五

1.请简要颔联中“流”和“带”两个字的妙处。(5分)

2有人评论本诗抒发的情感有矛盾之处,较为复杂,请作简要分。(6分)

2、李冠《蝶恋春暮》的练习

【**--试题】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注释

1. 亭皋:这里指城郊有宅舍的地方。

2. 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

3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弄影”俱不。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期,但*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香的美景所*,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简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近,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词写一个青年人常会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无端烦恼。事情本是琐细的。他在春夜的闲行中偶然听到隔墙的笑语声,如此而已。但正因其琐细,要写得委婉动人,又实在不易。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3、《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二: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

: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三: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5分)

2.首句揭出“春愁”主题,结合全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春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

1.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2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1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2分 ,手法1分 情感1分)

2.①上阕倦游思归。(1分)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2分)

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1分)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2分)

参考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文人**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吴江指滨临太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4、晏殊《浣溪沙》

【**--诗歌】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1.夕阳、落、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即可)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参***: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 “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无可奈何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二: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瓣、重归的燕子以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这两句好在哪里?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三:

(1)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燕子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思考,做到了______________结合,浑然一体。

(2)“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这两句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1)情景或景情

(2)(开放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一个角度比较深入准确的即得2分。)参***:示例一: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堪称佳对;示例二:景物描写典型,画面生动;示例三:蕴含着生活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示例四: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3)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首句写词人对“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5)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落去。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重视识别和吸引人才,如范仲淹、富弼、阳修、韩琦等都出他门下。卒谥元献。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工于造语,有《珠玉词》。文集为《晏元献遗文》。

【解题】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因为词是按曲。谱的形式要求填的文字,曲谱是固定的音乐形式,同一个曲谱可以填不同题材的内容,因此一般不能从词牌看出词的内容。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长的称长调。《浣溪沙》是一首小,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一曲新歌一杯美酒勾起思绪万千。去年今日还是这般天气这般亭台。夕阳匆匆落下了何时才重新回来春天要随落去了真是毫无办法,好在燕子回来了回到熟悉的地方。似寻芳踪独自徘徊在小园径上。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应该说二者兼有。

“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描绘眼前环境:对酒,听歌。词人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仅这一句,者几乎无法猜出词人的心理活动。 “去年天气旧亭台。 ”

第二句还是对眼前环境的描绘,不过已由人事转向节气、场所。是饮酒听歌的人与事和同样的天气、亭台,触发了词人对“去年” 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台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作者的眼前分明幻出去年唱者的动人,听者的动心和不能言传的动情场景。这眼中景、心中事无疑维系着那位意中人,尽管未着一个“人”字。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也是去年情事的再现。 “天 气”“亭台”“夕阳” 、 、,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 “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作者即景兴感,由岁月流逝和与此相关的人事的变化,扩展到整个人生,有前人“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低回流连,怅惘和希望交织在一起。

“无可奈何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 的感伤。 “落去”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 “燕归来”是故地陈迹所引起的依稀之感。靓姿幽芳,飘逝无回,去者何其无情;残踪剩影,朦胧仿佛,遗存者又何其有情。 “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象征的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复,它只是‘ ‘似曾相识’ ’ 罢了。这两句对语工整,是晏殊的得意之句,也受到后人的推许。

“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落英缤纷的小园里,在去年携手同游过的小径上,词人孤身只影,踯躅徘徊,在寻觅旧踪,重温旧梦,也是在对所见、所忆、所感作深沉的反省与思索。词人“独徘徊”的身影,既见其惜春怀人的绵邈深情,也把者带进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正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种含蓄的结尾,无疑更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5、《王安石待客》和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文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世人又称王荆。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领袖。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点击查看更多《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294.cn/articles/4860.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有关结婚的吉祥祝福语
  2. 复兴的解释及造句
  3. 关于过年的春联对联
  4. 《诗经》教学设计
  5.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6. 新闻稿的格式范文
  7. 七色花的美文
  8. 《做一个指南针》教案
  9. 《卢沟桥烽火》教案模板
  10. 一场雨的诗歌
  11. 我的小手真能干教案范文
  12. 抗日英雄邱少云的故事
  13. 祠堂对联精选
  14. 我学会了坚强00字作文
  15. 清明的诗歌:清明雨
  16. 先道歉的是天使美文摘抄
  17. 医院护理的年终总结范文
  18. 弟子规里的小故事
  19. 领导生日的祝福词
  20. 大学生暑期农村教育战线实践报告范文参考
  21. 巧借评语促写作范文
  22. 设备安装合同样本
  23. 民间故事:岩画的秘密
  24. 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论文
  25. 端午节最幽默搞笑的短信祝福
  26. 酒类产销管理办公室酒管工作总结范文
  27. 关于秋雨的相关古诗句
  28. 最新场地的租赁合同范本
  29. 食品安全最重要教学教案
  30. 做一个有理想学生的发言稿
  31. 2018辞旧迎新对联
  32. 课文《黔之驴》教案范文
  33. 小学话题作文:快乐的除夕夜
  34. 关于土的诗句
  35. 大班音乐《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范文
  36. 快乐的春节作文300字
  37. 经典赞美母爱的诗句
  38. 小村风景散文
  39.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40. 关于送女友的小年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20:25:06
本页面最近被 95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贵州,TA在页面停留了 15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