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寓言十则
愚公移山
【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
【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最远,中午离人最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升的时候有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只有盘子那样大,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天气还是凉丝丝的,中午就热得像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寓意】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余音绕梁
【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寓意】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高山流水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弹琴。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登临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极了,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样!”伯牙又转而心向滔滔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寓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纪昌学射
【原文】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有个人名叫纪昌,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死死盯住织机的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就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学射箭。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显著,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瞪着它。十多天之间,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之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再看看其它东西,都如山丘一样。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楚国蓬杆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却没断绝。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将起来,拍着胸膛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得到啦!”
【寓意】要练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
杞人忧天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列子·天瑞》(节选)
【大意】杞国有一个人担忧会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因而憋得茶饭不进,睡眠不安的人。
【寓意】比喻完全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歧路亡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节选)
【大意】杨朱的邻人丢失了一只羊,他率领全家老小,又请杨朱派童仆帮助一齐追寻。杨朱说:“哈!丢失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人回答:“岔路太多了。”追的人返回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跑掉啦!”杨子问:“怎么会跑掉呢?”回答:“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不知道该往哪条路去找,所以只好回来了。”
【寓意】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疑邻盗斧
【原文】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大意】有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走了,看他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所有的动作态度,无不像是一个偷斧子的人。不久,这个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动作和态度再也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寓意】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齐人攫金
【原文】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大意】从前齐国有一个渴望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店铺,抓起一块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责问道:“这么多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偷人家的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
【寓意】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
拓展阅读
1、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是很尽心的了。河西闹灾荒,我就把灾民迁到河东,把粮食运往河西;河东闹灾荒,我也是这样办理。但是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臣民也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咚咚擂起战鼓,双方已经交锋,作战的人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向后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停下来。跑五十步的嘲笑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些跑五十步的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这同样是逃跑嘛。”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希望自己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这则寓言故事启示我们: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和说明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事物和现象。
2、列子中的个性名言细选86句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3、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
4、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5、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6、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7、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8、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清静,莫如虚默。保持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人的本性。待人的"本性被毁以后,再去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人的本性复元的。
9、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10、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11、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12、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13、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
14、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15、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16、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17、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18、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19、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20、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21、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22、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23、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圣人矣。
24、说天地会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错误的。天地坏与不坏,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不会坏是这么一回事,天地会坏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人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情,*不知道生前的情形;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情。那么天地会不会崩陷,我又何必要挂在心上呢?
25、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26、天的使命是哺育众生,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责任是掌管政教风化,事物各自承担适宜的任务。
27、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28、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还不见气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太初,元气出现;太始,气开始有形状;太素,有形之气又有了性质。这时候,元气、形状、性质都已具备,但相互之间尚未分离,所以把它叫做浑沦。所谓浑沦,是表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剖析。
29、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0、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31、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32、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33、虚者无贵也。
34、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36、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37、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38、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39、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40、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41、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42、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43、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44、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45、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1、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2、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
3、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4、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5、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6、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7、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8、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9、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10、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11、天的使命是哺育众生,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责任是掌管政教风化,事物各自承担适宜的任务。
12、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13、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14、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15、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16、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17、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18、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19、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20、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21、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22、说天地会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错误的。天地坏与不坏,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不会坏是这么一回事,天地会坏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人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情,*不知道生前的情形;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情。那么天地会不会崩陷,我又何必要挂在心上呢?
23、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24、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25、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3、《亚非寓言·猴子与鸟》寓言赏析
在某一个大树林子里, 有一群猴子。 到了冬天的时候,它们冻得够受的。在夜色降临的时候, 它们看到一个萤火虫。看到这个以后, 它们都想“这是火”,于是就努力把它逮住, 用干草和干树叶子把它盖起来,都把自己的胳臂、 胁、 胸膛伸到上面, 又抓又搔, 仿佛真正享受到了烤火的快乐似的。有一只猴子,冻得特别难受, 它更是全神贯注地来烤火, 不住地对着萤火虫吹了又吹。这时有一只鸟,名叫苏质牟吉,从树上飞下来;命运注定了它要遭到杀身之祸, 它对那个猴子说道:“亲爱的! 不要自寻苦恼了! 这并不是火, 而是一个萤火虫。”猴子根本不听它的话, 照样吹下去。它虽然一再受到拒绝, 但是它仍然唠叨不休。简单一点说吧, 它飞到猴子耳朵旁边,用力地去激怒它, 一直到猴子把它捉住, 往石头上一摔, 它就带着摔断了的嘴、 眼、 头和脖子, 到阴间去了。
——《五卷书》(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这篇寓言写了两个悲剧:猴子的悲剧和鸟的悲剧。猴子的悲剧是愚蠢自欺,不听忠言。鸟的悲剧是进言不看对象。
这篇寓言原来的寓意是:不要硬去教导那些不可教导的人,否则,不会有什么好处。这只鸟不看对象,而且方式方法也不对头,它不仅“唠叨不休”, 甚至“飞到猴子耳朵旁边,用力去激怒它”。 因此, 它被猴子摔死, 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 鸟又是值得赞美的, 因为它敢于说真话。作家巴金从自己痛苦的经验中得出了一条结论:“说真话并不容易,不说假话更加困难。”(《真话集》)这是因为说假话容易讨好对方,而说真话——特别是逆耳忠言——可能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惨重的代价。鲁迅在其寓言《立论》(《野草》)中,艺术地概括了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一家人家生了个男孩,客人们来祝贺。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的。”于是他收回几句恭维。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作者感叹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可以设想,如果鸟对猴子讲假话,说它们烤的火如何如何使人暖和,猴子绝不会生气,或许还会邀它一起来烤“火”呢!然而鸟勇敢地说了真话,尽管它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真话毕竟是真话,萤火虫不会因为讲真话的*而变成火。在这个意义上,鸟又是胜利者。讲真话者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是人类中的脊梁。
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细节来刻划艺术形象。一个细节是,猴子逮住萤火虫后,“把自己的胳臂、胁、肚子、胸膛伸到上面, 又抓又搔,仿佛真正享受到了烤火的快乐似的。”这个细节使猴子自我欺骗的蠢态神情毕现;另一个细节是,有只猴子“更是全神贯注地来烤火,不住地对着萤火虫吹了又吹。”这个细节既真实而又诙谐,而猴子的愚不可及也就“吹”出来了。
4、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象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地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选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盂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5、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邻国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宋国有个人善于炮制防止冻裂的不龟(jun)手之药,他的家族靠着这个祖传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始终勤勤恳恳,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总是很贫困。
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说有不龟手之药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购。这可是个大数目!不龟手之药的主人动心了。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最后总算统一了思想: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药方,可以获取大笔金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奔赴吴国,对吴王说,今后将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为冻手犯难了。不久,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吴王委任此人统帅大军。此时正值严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龟手之药,战斗力特别旺盛,因而大胜越军。班师回朝后,吴王大喜过望,颁诏犒赏三军,同时将献药之人视为有特殊贡献的统帅,割地封赏嘉奖他。
同样是这个不龟手之药,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始终贫困交加;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时间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它的特征很明显,是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呀,看起来它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论其特征,也是很难捉摸,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过,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刹那间从你眼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远驰得无影无踪,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的确不比我低,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不过,那匹千里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你该怎么说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识别马的技术竟然高到这种地步了啊!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万倍乃至无法计算的长处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具有的精神和机能,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特征而不着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质,去掉它的现象;他只看那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去注意那不该注意的东西;他审察研究时,只注意那应该审察研究的方面,抛弃了那不必审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从沙丘那地方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这篇故事启发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