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家公司,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正确规避人力资源及其管理风险,运用有效的方法,从有限的资源中挖掘出无限的价值。
人力资源是一项特殊的资源,它和其他固化的物质资源不同,是以人为载体的特殊存在。其发挥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与人的经济、*、信仰等有关,与企业的文化、制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有直接关系。而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一部分来自人力资源本身,一部分则来自于企业对其管理的不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正确的激励来实现资源价值的增长,也可能由于激励不当,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企业的发展。
1、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关于人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详细准确地揭示人的全部心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源中的个体在决定自己行为时,表现出过程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反馈与主观、客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赫尔伯特、西蒙所指出的人的有限理性特征。
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即劳动力)附着于劳动者这一活的人体之中,而人受其大脑和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独具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具有物资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人力资源的使用会受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当人的主观意愿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就有可能造成组织目标的难以实现,并给组织带来损失。
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人力资源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性,另一种是人力资源行为的动态性。人力资源的一个独特性是他的自适应性。人们可以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或向同行学习,或通过具体的工作“在干中学”,使得人力资源的素质在时间上呈现动态特征。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风险主要是因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不足,而在具体实施人力资源的工作设计与工作分析、招募、班选、绩效管理、以及晋升、培训等各个环节中管理不当所造成可能性危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以及信息的不Τ菩浴
1、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代表着管理理论的复杂性、渗透性、交互性和灵活性,其本身也说明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过程自然也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系统是自生秩序与创生秩序的综合集成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兼有自组织系统特性与人造系统的全部特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首先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它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分组成的,但这各个部分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在实际运行中只有充分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才能提高其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还表现在目标的系统性,即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
3、信息不对称性。对称信息是指每一个参与人对其他所有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知识。各方所拥有的个人信息都成为所有参与人的“共同知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非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其利己动机或者称为投机动机是普遍存在的,当信息的不对称存在时,这种动机就有可能行为化。从而产生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
三、规避和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
1、招聘时严格筛选,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挖掘适应型人才。全面考虑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规划蓝图。不招聘无用之人,不大材小用,做到人能尽其才。
2、发掘员工的潜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潜能,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造福企业,获得员工企业的双丰收。合理使用人才,把正确的人用到正确的地方,采用工资差等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
3、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紧跟时代步伐。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业务水平。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更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4、建立完善的员工离职制度。对离职的员工,企业为其办好离职的各项手续,避免劳动纠葛。对于*工作岗位的员工,离职时要签订*协议,避免企业商业机密外泄。
结束语:
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竞争力。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此,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并进行研究防范。
拓展阅读
1、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并探索了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策略,以加快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的重要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及后勤工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发展的人才支撑。因此,高校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在高校*的背景下,海南高校积极*分配制度、后勤*,推行教师聘任制度,但是,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存在着选聘机制不科学、分配机制不合理、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需要改进。在这种情况下海南高校应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研究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工作不仅能够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而且对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有着直接意义。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高校管理部门对各种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并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织和调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具体来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高校招聘、教职人员考核、教职员工激励、教师培训等工作。另外,人力资源的潜能开发、道德素质挖掘等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首先,高校人力资源比较稀缺。这是因为,高校承担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学术训练、具有高尚师德和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够胜任高校工作。而能够胜任高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其次,高校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市场的配置下,人力资源总是朝着发展环境较好的方向流动。高校人力资源也不例外,很多优秀教师都会寻找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更好的学校就职,流动性较大;再次,高校人力资源的需求多样。高校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对基本工资和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表现在对社会地位、个人自由、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需求。
2.1推行教师聘任制度
海南高校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用人制度,以提高教师素质。具体来说,海南高校积极推行分级流动制度和聘任制度,改变教师的'铁饭碗,加强教师聘任的竞争,在教师人才选聘过程中选用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进而提高教师素质。并且,很多高校都实行了学科教师淘汰制度,对学习质量较低的学科教师予以淘汰,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海南高校积极引入外部竞争,加强教职员工之间的工作竞争,通过竞争来实现教师员工能力的提升并淘汰缺乏进步能力的人员。
2.2*分配制度
在劳动分配*背景下,海南高校积极*教职工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类,淡化教职员工的身份,加强对教职员工岗位分配和津贴的动态管理。并且,海南高校积极鼓励教师创新和优秀教师发展,对表现优秀的教职员工进行重点奖励。最后,海南高校坚持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使劳动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2.3实行竞争上岗
竞争上岗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人浮于事、教职工工作效率低、管理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大多数海南高校积极实行竞争上岗,对高校管理机构进行精简和调整,合并管理职能相近的部门,压缩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撤销闲散职位。并且,海南高校积极实行人员竞争上岗,按照人才的实际能力为人才分配岗位,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2.4开展后勤*
后勤*是海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项目,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发展也成为高校后勤*的主要方向。现阶段,海南高校推进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将后勤工作从学校行政部门之中独立出来,开展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后勤实体。并且,在社会化发展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后勤人员不再进入高校编制之中,促进了社会力量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补充,在提高后勤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优化了后勤服务质量。
3.1选聘机制不科学
首先,海南高校在人才选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而忽视了人才的后续培养,人才后续发展不足。海南高校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弥补了高校教师队伍断层现象,完善了教师结构,保障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在人才引进之后,海南地区的很多高校都没有对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进行具体的规划,而是将资源用于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上,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然而,缺乏教师后续培养十分不利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导致青年教师缺少较好的发展机会,因而出现人才的流动,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3.2用人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海南高校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员职务问题,虽然有些高校在经过*之后已经实现了教职员工职务能上能下,但是,并没有对教职员工的职务*进行广泛推行。另外,我国高校教职员工编制具有终身性,一旦取得高校编制便能够终身在高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无法辞退多余的教职员工,导致教职工数量庞大,存在人员闲散的现象。此外,部分海南高校在人力资源使用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身份管理,而忽视了员工的岗位管理,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仍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
3.3考核机制不健全
虽然,海南高校在教职工考核的过程中采用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标准,将教职工的出版著作、论文发表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减少了教职工考核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了教职工考核的客观性。但是,海南高校所实行的过于*的考核指标对教职工形成了错误的引导,很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出版著作和论文上而忽视了教学本职工作。另外,高校教职员工需要进行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前言理论和社会实践。而考核机制缺乏对教职工学习和实践的考核,不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的成长。
3.4激励机制不足
首先,物质激励不完善。海南高校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程中对人力资源进行了一定的物质激励,但是物质激励的幅度较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例如,部分企业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提出的工资待遇远远高于高校的基本工资与福利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人才都会选择去企业就职;其次,精神激励不完善。海南高校的特聘教授人才引进涉及范围较窄,很难引进优秀的人才。另外,海南高校对本校教职工的精神激励力度不够,忽视了教职工所需要的学术氛围、社会地位、荣誉等,一味注重物质激励,激励机制不完善。
4.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首先,海南高校应明确人才引进的标准,坚持引进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较高的人次,保证人才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能力,全面提高教职工素质;其次,海南高校应积极改进人才引进的方式,科学设置学校岗位,根据岗位需求来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并且,海南高校应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教职工队伍建设计划,根据人才规划来引进人才,明确岗位职责,使人才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另外,海南高校应加强人才的智力引进,积极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项目,吸收人才研究的优秀成果。
首先,海南高校应积极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并且,海南高校应实施教师公开招聘,极建立教师淘汰合同制度和教师流动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竞争,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另外,海南高校应积极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制度,与企业和其他学校进行深入合作,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海南高校应积极完善聘任制度,制定科学的岗位半只,坚持平等公开竞争原则来选聘人才,采取能力本位管理方式,使高校人才能力与岗位要求相符合。另外,海南高校应积极完善辞聘和解聘制度,打破高校教职工的终身制,增强教职工的忧患意识,激发教职工的竞争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4.3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海南高校应充分认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关系,坚持开展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满足高校人才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其次,海南高校应积极完善物质激励机制,加快分配制度*,积极完善教职工的薪酬分配,建立健全的薪酬体系。并且,海南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考评标准,优化教师考评体系,增强教师考评的科学性,进而为教职工激励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海南高校应积极优化精神激励,对教职工进行理想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等,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萍.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0(06)
[2]吴月红,张殿栋.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的构建[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2、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论文
1.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建设,所以,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时,其招聘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也要保证其思想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吻合,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制定人员招聘计划时,要以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做引导,选择认同本企业文化的社会人才。另外,企业在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时,也要在培训课程中适当的融入企业发展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满足企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2.企业员工的培训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标准。每个企业都会定期组织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企业组织员工培训不仅是要增加员工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这也是向企业员工传达企业发展的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从内心上认可企业发展文化,并以该文化来引导自身的工作行为,从而是员工自身的价值观能够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相吻合[2]。同时,企业应该将企业的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全面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技能培训机会。
3.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绩效考核相结合
企业人力资管理的目的是要最大化的发挥人的能力,企业的绩效考核则能够最大化的检验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所以,应该将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与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强大的凝聚作用,更容易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理念产生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的参加企业各类的经济活动,进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职业素质和业绩绩效,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3]。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改进企业绩效考核的结构,调整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规范,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是企业的文化建设,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学历与知识掌握层次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逐渐的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各项实际管理之中,从而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进而全面的挖掘不同员工自身存在的潜力[4]。企业只有全面贯彻落实“人”的管理理念,“任人唯贤”的进行企业人才的选拨和运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员工的效用,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更好的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
2.重视培养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层管理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首先要帮助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以自身的特点为基准,结合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将自身的经营理念、工作和管理方式,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企业不仅能够招来人才,也能够留住人才,更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效用,从而建立起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企业要想赢得这场“战役”,并在其中寻得发展的良好机遇,就必须要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我管理水平,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将二者的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房地产代建集团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与要点论文
摘要:房地产代建模式是一种创新开发模式,其存在基础在于代建企业品牌与服务的同质化输出。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房地产代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应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从人员招聘与内部调配、员工职业生涯与成长、薪酬福利与绩效考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一、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运营模式简介
房地产代建是由拥有土地、资金的委托方发起诉求,由拥有项目开发建设经验的**建方承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建立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共同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根据委托方的性质不同,房地产代建模式可分为商业代建和*代建;其中商业代建又分为项目代建和资本代建两类,其主要不同在于前者委托方多为实际经济主体而后者委托方多为外部资金。
由于房地产代建业务以品牌输出、服务输出为基本操作模式,故而代建企业通常具备较高的品牌积淀与人员规模,也较容易实现集团化运营。因而,本文主要讨论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的运营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房地产代建模式中,委托方负责筹措项目开发所需全部资金,拥有项目开发中的投资决策权、监督权、建议权和知情权,享有项目的投资收益,承担项目投资风险。代建方主要负责投资咨询、项目公司组建、前期管理、规划设计管理、工程营造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竣工交付管理等开发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并依据项目销售或利润总额收取佣金。
由此,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主要采用“集团公司-区域/城市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控模式,由集团公司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考核项目关键指标并进行产品研发,由区域/城市公司进行新项目拓展及已落地项目运营管控,同时进行人力资源储备、项目团队组建与调配,由项目公司进行产品营造与销售。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其与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
1.房地产代建模式的存在基础
目前,代建业务诉求主要来源在于,部分拥有资金或土地资源的企业或地方*并没有房地产开发或高端物业营造的经验,需要更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品牌和产品来确保项目的品质、议价能力与盈利水平。因此,代建方通常是高端房产品营造的代表企业。在委托方与代建方就产品营造的各项标准达成共识的根本前提下,品牌输出的高质量和一致性是代建模式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代建方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内部人员招聘、培养和输出的质量和效率,以保障自身品牌的同质化输出。
一切产品营造的核心均在于人的劳动。对于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而言,其欲拓展更多代建项目,实现稳定盈利与扩张,必须保证项目管理团队的高质量输出。因而,针对可能的人员需求、供给情况做出预测,并据此进行人员储备与合理化调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便显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决定了集团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规模乃至品牌价值。
许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进行了划分,结合目前主流的划分模式与企业运营实际,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员招聘与内部调配规划
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础是项目拓展与项目运营的计划与节奏。企业须保证项目拓展、运营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信息通报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及时制定与调整人员配置。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地吸收外部人员,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项目管理核心团队必备人员的储备,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内部人员流动,依据项目运营需要,满足人力资源调配的需求。
2.员工职业生涯与成长规划
除通过人员引进与内部调配满足企业扩张需要外,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还应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员工职业发展方向,及时通报项目最新动态,组织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个性和可能的机会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同时,应积极考虑员工发展需要,通过对员工有计划地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能力、引导员工态度,使员工适应未来岗位的规划。
3.薪酬福利与绩效考评规划
为了使员工结构保持在一个恰当水平,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须根据集团公司、区域/城市公司和项目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同时,根据员工发展专业性和职业性的不同需求,设计专业梯队和管理梯队的绩效考评体系,全方位建立健全员工成长与晋升渠道,契合企业发展方向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综上所述,房地产代建模式体现了市场经济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原则,在当前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环境下,房产品品质日益受到重视,集团化房地产代建企业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企业应认清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同时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保障品牌与产品的优质、高效输出。
参考文献:
[1]卢丹。绿城代建反思[N].中国建设报,2011-8-17[2]侯光明等。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