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村居》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6

张舜民《村居》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村居张舜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这是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画家张舜民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表达了张舜民悠闲宁静又略带情愁的心境。

原文: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字词解释:

⑴陂田:水田。

⑵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⑶两两:成双成对。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试题:

(1)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以动写静,动静结合。(1分)老牛自行归来,寒鸦站立牛背,(1分)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包含了寒鸦之静,动静相衬,构成了新颖的画面。(2分)(4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2)通过写青竹绕篱、绿水映陂、榆钱落尽、槿花稀疏、牛背寒鸦等景物,描绘出一幅静谧淡雅又略带清寂气息的村居图,(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2分)(意思对即可)

村居创作背景:暂无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个人资料: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拓展阅读

1、《白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 注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亦弗易。”虽是拿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道:“道得个语,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上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2、汲黯直言进谏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节选自《史记 ? 汲郑列传第六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黯以父任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B.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B.弘大体,不拘文法

C.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D.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清正忘我的一组是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 ②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7. .用现代汉语下列语句

①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②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③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④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3、《萧立之·第四桥》全诗 原文 注释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这首小诗题曰“第四桥”,然并不写桥,味其诗意,实写夜泊第四桥。诗写得颇有情趣。首句是诗人描绘的自我形象。孤,是人孤,方觉手中酒杯亦孤。“独酌无相亲”,难免不产生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所以句中着一“孤”字。然而,桥畔、舟前,景物宜人:荻花(生于水边状似芦苇的一种植物)洲渚(《尔雅·释水》:“水中可者曰洲,小洲曰渚。”),月洒平林,波静秋江,柔橹咿呀,微风披拂,都使人领略到一种诗意美,所以诗人情绪又并不低沉,而是兴致勃勃,擘蟹下酒,自斟自酌,乐在其中。这位潇洒脱略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四句诗中景物描写占了三句。三句之间乃是递进的关系:随着诗人饮酒、微醺、将入醉乡而逐渐加浓景物的拟人化色彩。首句,诗人刚刚把住酒杯,留意寻觅四周,看到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一抹平林,沐浴在皎洁月华中,颇有一种清俊疏朗之美。这还是客观的写生。下句,在随风微漾的舟中,诗人观身旁秋江碧波,感到分外幽寂,不由道:“一江秋色无人管。”江本无须人管,却以为要管而竟无人管,言外之意,当是碧江秋色应有人而竟无人。此时,诗人似已微醺。景色之中,已略著拟人化的色彩了。末句,诗人沉醉欲眠,玉山将颓,于朦眬恍惚之中,耳畔不停地响着柔橹的咿呀声(船家乘着月白风清,又在悄悄摇船前行了),因思道:是橹在这深夜微风中自言自语吧。这全然是拟人化的笔致了。

钱钟书很欣这最后一句的描写。他以为,李白的“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二句,是以鸟叫来比橹声,颇为真切;又认为,宋人的描写更细腻,想像橹是在咿呀独唱或呢喃自语,例如贺铸《生查子》的“双橹本无情,鸦轧如人语”、洪咨夔《过四望山》的“柁移船解语,帘舞酒求知”、吴元伦《舟中》的“橹鸣无调乐,帆饱有情风”等;他还指出,萧立之这最后一句的描写,则不仅是个比喻,且把当时的景色也衬出来了(见《宋诗选注》)。的确,这首诗的末句,不仅拟人化地比喻了摇船时的橹声,而且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嵌入了“风”、“夜深”等字眼,描绘出了那微风轻拂的夜深景致。连同第二、三句中嵌入的“月”与“秋”,使者不难理解,此乃月白风清之秋夜也。诗人艺术概括力之高,于此可见。

4、数日赵师秀

,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写秋风但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也活泼跳脱。

原文: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数日字词解释:

①病夫,病人,诗人自指。

②庭芜,荒芜的庭院。

③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试题: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4分)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其妙处。(4分)

(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秋景,抒发赞喜悦的感情。(每点2分,共4分)

(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即可得4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2分,共4分)

数日创作背景:无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

个人资料:

赵师秀(1170年~1219年),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第。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任上元(今江苏江宁)主簿,后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其诗学姚合、贾岛,音韵和谐、清丽自然,曾选贾岛诗81首、姚合诗121首,合编为《二妙集》。作诗以七律最佳,被誉为“永嘉四灵”之冠。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葬于西湖。著有《赵师秀集》2卷,别本《天乐堂集》1卷,已佚。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张舜民《村居》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29952.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春节的诗词歌赋
  2. 阳台上的花花草草美文
  3. 最新的大学毕业祝福语锦集
  4. 小学生足球训练计划范文
  5. 游南浔古镇叹繁华历史初一学生作文
  6.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7. 真挚的结婚祝福语
  8. 有关于道德的演讲稿范文
  9. 2019年励志经典语录大全
  10. 生活因挫折而精彩随笔
  11. 描写春天的诗歌朗诵
  12. 中班科学公开课《秋天的菊花》教案
  13. 十二月你好的励志句子
  14. 驾校协议书范文
  15. 五则韩非子的寓言
  16. 等一场雨等一个你散文
  17. 浅谈中线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建议论文
  18. 201年最新鸡年祝福语
  19. 《浪漫爱情》主题婚礼策划方案范文
  20.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21. 精选2016年猴年新年贺词
  22.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
  23. 捶胸顿足如何造句
  24. 2019年寒假学习计划
  25. 《充满爱》剧本文本
  26. 2016年猴年新春贺词
  27. 课文雪孩子优秀教学设计
  28. 寄宿制小学家长会校长发言稿
  29. 通过障碍体育教案
  30. 关于青春的经典名言推荐
  31.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32. 写给20年后的自己美文
  33. 你说来日方长我只等到人走茶凉情感美文
  34. 贰日心情随笔
  35.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途径论文
  36. 小学生纪念长征演讲稿
  37. 如何用流芳百世造句
  38. 5以内的加减法教案
  39. 学院图书室的工作计划
  40. 企业管理战略口号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19:29:49
本页面最近被 49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新疆,TA在页面停留了 9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