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拓展阅读
1、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1
北京的风景图,课件,升旗仪式录像片等。
、配乐诵读全文2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我们小朋友和这位山里的孩子一样是多么渴望能亲眼看看天安门广场上那壮观的升旗仪式啊!
1、指名多生说,你想去看看吗?
2、我们小朋友都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出示课题齐读:我多想去看看。
3、如果我们小朋友真到了北京,除了去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你还想去看什么?
4、北京值得去看的地方确实很多,老师收集了一些北京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一出示图片,配以教师的讲解:
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香山公园、北海公园、*电视台
5、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更想到北京去看看了?
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吗?
⑴ 先和同桌相互读读这句话,比一比谁更能把心里的渴望读出来。
⑵ 指名读
⑶ 想读的站起来读
⑷ 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齐读。
、学习一、二两句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1、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还记得这些朋友的名字吗?自由叫叫他们的名字。
出示三个笑脸,猜猜每个笑脸后面藏着哪个字。要求讲清是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字。
2、复习词语:多想、告诉、小路、不能、北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
指名读、带读──齐读。
1、复习生字,会写“广、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2、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篇一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教后反思篇二
指导书写“广、升”。
、写字篇三
过渡: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又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此时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1、出示句式:北京,我想对你说。
自由说──指名说。
2、是呀,北京你真美啊。我们爱北京。
出示句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五星红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的游客。 2008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到时北京将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让我们共同期盼,共同等待。让我们再一次道出我们的心声:
出示课题,读题:
⑴ 让我们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⑵ 女孩子甜甜地对北京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⑶ 我们一起怀着对北京的无限热爱,无限向往,一齐说。
、总结篇四
多么强烈的渴望啊!让我们拿起书,把全文深情地读一读。
、学习第三句篇五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女孩子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回答:
⑴ 理解“遥远”
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是呀,北京城离大山很远很远,从大山那边坐火车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北京,北京城实在太遥远了。
出示词语:(遥远)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⑵ 山里的孩子即使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了大山,坐火车去北京还要很长时间。
出示句子: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指名读──齐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⑶ 理解“壮观”
出示词语,读词语。
北京虽然非常遥远,但它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很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升旗仪式吧!
播放录象:升旗仪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是呀!看到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你还想到了什么?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比有什么不一样?
F、每天早晨,当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工人、农民、学生都注视着红旗,向我们的国旗致敬,广场上人是那么多,*是那么威武,这场面是多么壮观呀!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
先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语文三下《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粗糙、茂密、吮吸、恋恋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生活习性,感受“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4.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2.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四、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最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作家用极其朴实平和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我”和爱尔莎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我”对爱尔莎的真诚呵护以及爱尔莎对“我”的无限依恋,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叙述的顺序,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重点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六、自学建议: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整理有关狮子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等有关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奥地利作家乔伊.亚当逊写的《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及观看据此改编的电影《生而自由》,并乐意把自己所喜欢的情节讲给同学听。
七、教学课时:第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2.默读课文,画出点明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线索是小狮子的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记叙的。)
(二)细读品味词句,体会和谐感情。
“我”对小狮子的关爱以及“我”把它送回大自然这两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重点句段,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小组讨论、师生评议等方式进行,体会“我”与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1.学生边自读课文,边划出表达“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感情的词句。作者写了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莎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勾划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感情的重点词句,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为此,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书所得,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结合重点语句共同评议。如: ①“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把我舔醒。”从“一刻也不离开”“一起睡”“舔”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小狮子和“我”已经有了感情,我也接受了它对我的感情。
②“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故意……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写出了小狮子的顽皮,从“高兴”“开玩笑”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我”对小狮子的喜欢,说明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③“我大声呼喊……爱尔莎一口气把它赶出很远很远。”这句话中的“跑来”“勇敢”“搏斗”“赶出”等词语表现了爱尔莎的勇敢,从这句话的描述中,也流露出了“我”对小狮子的感激之情。 ④小狮子换牙一个自然段中“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吮吸”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狮子的温顺可爱,小狮子在 “我” 的心目中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我”对它的喜欢暗含在文字之中。
⑤“我又高兴又难过地接待它,并把它又送回了大自然。”“我”高兴是因为又看到了朝夕相处的爱尔莎,感到亲切和喜悦;看到它几次饿着肚子回来,很心疼,内心有一中说不出的滋味,所以“我”感到难过。这种矛盾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
⑥“我自己也忘了我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这句话较直接地表达了“我”对爱尔莎的情感投入,“我”和爱尔莎已经到了不分“彼此”、“忘我”的地步,“我”和爱尔莎俨然是亲密的朋友了。 ⑦“最后分别的时候……直到我们互相看不见为止。”这段话中的“莫大的痛苦”“搂住”“吻”“蹭”“恋恋不舍”“一次又一次”等词语表达了“我”和小狮子之间难以割舍、相互依恋的深厚感情,至此,感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4.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读出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开头要读出小狮子对“我”的依恋之情,语气舒缓,中间感情渐浓,语速适当加快,表现出小狮子的活泼调皮、勇敢无畏、温顺乖巧等等,最后要读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交流争鸣、形成博爱
1.既然,爱尔莎与作者情同母子,分别时一个“莫大的痛苦”;一个“恋恋不舍”;那么,到底爱尔莎与作者分开好,还是爱尔莎留在作者身边好呢?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争论,向大家讲明你的理由。 3.师总结:同学们说的两种理由都很合理,他们可以不分,但是爱尔莎还要生存,还要长大,它留在作者身边将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出示课件动物囚于铁笼供人赏玩实景。)可以看出爱尔莎最宝贵的东西自由,最本质的东西兽性没有了。因此,分别,让爱尔莎回归大自然更合理、更科学。(出示课件动物自由自在在大自然生活的实景。)爱尔莎是兽类,大自然才是它最适合生存的地方,它才可以在那儿生活得自由自在,大自然是广阔的,大自然有着许多狮子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把狮子送回大自然让它自由、让它发挥野兽的本性这是一种“博爱”,反之,把爱尔莎留在作者身边就是一种狭义的爱了。
(四)联系生活,升华主体
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爱护动物,善待周围的动物,再凶猛的野兽也能和人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动物和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关心爱护小动物,小动物也会关心爱护你。那么,与本文作者相比,你们认为我们周围的人在保护动物方面做得怎么样?我们在保护动物方面还应做些什么?(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师总结: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太需要我们的关爱,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关心这些小动物吧!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只有我们生存的环境才会和谐、美丽。
(五)积累与扩展:
1.引导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后的词语,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
2.积累“抚摸、吮吸、恋恋不舍”等词语。 3.搜集、交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例。
4、语文三下《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1.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作者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的亲密关系。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饿顺序叙述的。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
1、2)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们见过狮子吗?觉得狮子怎么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文中的“我”和狮子的感情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3.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钟(zhong)、程(cheng)、丧(sang)、择(ze)、资(zi) 2.认清字形: 配、丧、抛 3.理解词语:
和睦相处、垂头丧气、教训、资源 4.老师抽查、指导理解。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词,口头组词语。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小狮子爱尔莎什么样?为什么它“一刻也离不开我”? “晚上和我一起睡”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二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在“我”和小狮子的相处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爱尔莎洗澡时的情景如何?说明了什么?
爱尔莎碰到犀牛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爱尔莎在换牙时有什么举动?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我用鞭子着实教训了它一顿”?
爱尔莎对“我”的责打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真正的关爱”是什么? 3)再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感情。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我”为什么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
“我”都做了些什么?
3)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
4)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真正喜欢小狮子爱尔莎? 3.谈谈人与动物之间应当有什么关系。 4.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5.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说给他人听。 3.完成练习册。
1.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作者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的亲密关系。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饿顺序叙述的。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
1、2)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们见过狮子吗?觉得狮子怎么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文中的“我”和狮子的感情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3.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钟(zhong)、程(cheng)、丧(sang)、择(ze)、资(zi) 2.认清字形: 配、丧、抛 3.理解词语:
和睦相处、垂头丧气、教训、资源 4.老师抽查、指导理解。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词,口头组词语。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小狮子爱尔莎什么样?为什么它“一刻也离不开我”? “晚上和我一起睡”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二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在“我”和小狮子的相处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爱尔莎洗澡时的情景如何?说明了什么?
爱尔莎碰到犀牛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爱尔莎在换牙时有什么举动?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我用鞭子着实教训了它一顿”?
爱尔莎对“我”的责打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真正的关爱”是什么? 3)再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感情。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读课文,说主要意思。
2)讨论理解:“我”为什么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
“我”都做了些什么?
3)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
4)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真正喜欢小狮子爱尔莎? 3.谈谈人与动物之间应当有什么关系。 4.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5.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说给他人听。
5、小学一年级语文《松鼠的尾巴》教学设计
以松鼠尾巴的“奇怪”为主线,贯穿课文始终,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自主发现,合作交流。
1、用“觉得”等词语、句式说话。
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想象的能力。
3、通过研读,深入体会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的尾巴》。出示:我觉得松鼠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
(很大、毛茸茸、又轻又软、像降落伞、当被子等)(板书:大又轻又软)
2、小白兔看见松鼠长着这样一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觉得很奇怪。(板书:奇怪)你猜它会奇怪些什么呢?
(奇怪一:小白兔自己的尾巴小;奇怪二:这么大的尾巴有什么用。)(板书:有什么用呢?)
3、谁能用奇怪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个别读、集体读)
二、研读:松鼠尾巴的用处
1、是呀,这么大的`尾巴,小白兔怎么会不感到奇怪呢?可是后来,小白兔还奇怪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请小朋友仔细地、大声地读课文。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以下列三处句子作重点引导。(弹性处理)
(1)你能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原来是大尾巴帮的忙啊!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强调读,读出高兴、明白。(一般学生都能把“原来”读重音,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这种读法,尝试用其他不同的读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理解。板书:原来)
(2)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我们来看降落伞,(课件演示)它很轻,而且从高处跳下来又是慢慢地,所以不会摔疼。松鼠的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你看——(课件演示松鼠从一棵大树上轻轻跳到一棵小树上)(板书:像降落伞)
C、读。
(3)松鼠睡觉的时候,把大尾巴当作又软又暖的被子呢?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松鼠的尾巴怎么可以当作又软又暖的被子呢?(板书:当被子)
C、读。
3、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看来这只小白兔的确不奇怪了,(板书:不奇怪)课文中小白兔从开始的“奇怪”到后来的“不奇怪”,是松鼠告诉他的吗?(不是,是小白兔自己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结果)(板书:观察思考)
4、这时他会对小松鼠说些什么呢?出示:这时,小白兔一点都不奇怪了,他真想对小松鼠说: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松鼠尾巴的联想
1、多有意思的尾巴啊,既能当降落伞,又能当被子,那除了松鼠,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特殊的用处?(学生说、教师补充)其实每一种有尾巴的动物它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处。
2、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假如你(指着同学们)也拥有一条尾巴,你想长一条怎样的尾巴呢?用它来干嘛?说说你的想法。
大 观察 像降落伞
有什么用呢? 奇怪────→ 不奇怪 原来
又轻又软 思考 当被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