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16 12:28:18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鉴赏

引导语: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下面是原文鉴赏,与大家分享学习。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

1、红稀香少: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红,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中的“红”用法相同。

2、苹: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

3、汀:边平地。

4、似:《历代诗余》等作“应”。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词作开首,词人叙己泛舟湖上,时值深秋,触目所见,秋风阵吹,湖面烟波浩渺,湖上的荷花已是香消玉殒。首二句的描述,似埋下萧瑟的氛围,悲秋的情调,然而接下却笔触一转,写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李白诗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表现手法略同,只不过李清照写得更自然明白和直接罢了。

词作下片,词人集中笔触描绘湖面景致。“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湖面上已无夏日那种“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盛景,和“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邦彦《苏幕遮》)的情致,但词人睹此情形,丝毫没有惆怅、悲凉之感,而是觉得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也一样给人以欢愉。更何况还有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似经过清露泼洗过一番,清爽,葱俊。这里用“洗”字,既把秋天肃爽、静朗的特征勾划出来,也把词人不同一般的阔大胸襟给表现了出来。歇拍二句:“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里的表现手法与上片末二句“水光山色与人亲”相似。词人明明是自己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离去。但却不明说,反婉转地说是眠沙鸥鹭舍不得游人离去,以致不肯理睬归去的游人。这种表达手法,更深切、更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怀。

【讲解】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1.这首词描绘的秋景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的分析。

2.怎样理解“似也恨,人归早”中的“恨”字?

参***

1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淡雅。(1分)简要分析计2分。

2.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鸥鹭之“恨”,写鸥鹭埋怨人回去得太早,实际上是从对面下笔,写自己恋恋不舍,不愿离去,表达了自己对湖上自然风光的热爱。

拓展阅读

1、金莲川金莲优秀散

美丽的金莲川草坐落于锡林郭勒盟南缘,与河北省接壤地带,这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草。美丽的金莲川闻名于世界,因为,它有一座世界级的化遗产――元都遗址。

都河是金莲川的母亲河,奔腾不息的河水,滋润着秀丽的金莲川草,也哺育了世代生存在这里的勤劳勇敢的草儿女。

七月的金莲川草生机勃勃,充满了魅力,展示出草独有的情,百花绽放的特色。金莲川草金莲花盛开,金灿灿的莲花开遍整个金莲川草,映衬出美丽金莲川草的秀丽采。一朵朵绽放的莲花,争奇斗艳,一支支含苞待放的金色蓓蕾,随摇曳,鲜嫩的花蕾如金子一般令人赞叹。都河两岸的金色莲花,一片接一片,覆盖了河畔两边的美丽草。充满魅力的金莲花,交相辉映,把这充满生机的草烘托起,把金莲川装饰的焕然一新,无愧于金莲川的响亮名称,名符其实,让人赞叹不已。金色的七月我们又迎一年一度的金莲川花节。

金莲川拥有着悠久的化神韵,她不仅山川秀美,而且孕育了千百年的化元素――蒙元化。这里是草化与农耕化的汇聚地,元都遗址就是其精华亮点。元朝从这里走向繁荣,走向昌盛,走向世界。金莲川草从此闻名遐迩,成为世界仰望的元朝都*化中心。

秀美的金莲川,金灿灿的莲花,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历程,成就了历史的辉煌。

夏日雨水充盈,千回百转的母亲河――都河泛起层层澜,潺潺的河水不停向前奔腾流淌,澈的河水滋润着繁茂的草。盛夏时节牧草长势旺盛,嫩绿的青草如地毯一般,覆盖了金莲川草,金色的莲花点缀着辽阔牧场。一花绽放不鲜艳,百花齐放才能展示出草的无限魅力。千姿百态的金莲花尽情地释放着芳香,展出金莲花的优美花姿与独特花香韵味,诱惑着蜂蝶狂舞,鸟儿盘旋不愿离去,……

放眼金莲川,生机盎然,草的魅力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驻足于这沃土,看着奔腾不息的都河水,感受着金莲川的神奇韵味,金灿灿的莲花,黄金一般洒满山川,令人陶醉于这美丽的大草中,沁人心脾的青草芳香味,百花的艳丽令人心旷神怡,……时隐时现的牧歌从草深处传,不由自主让人倾心地聆听,引人神往,肥壮的牛羊镶嵌在草,如珍珠,如流云,就象鲜艳的山丹花一般引人注目……嘶鸣的骏马如闪电般飞驰过草,向草纵深驰骋而去,留下的是草主人朗朗笑声在耳畔……

美丽的金莲川,洁白的毯包散落的都河畔,饮烟缭绕,醇香的奶茶香味四溢……新兴的草景点――工业园区林立金莲川,高耸入云的都电厂高大的烟囱,吐出团团白色的云雾,在湛蓝的天空中组合成绚丽的花朵,天的雪莲花与的金莲花交相辉映,共同描绘出美丽金莲川的精彩图案。看今天的秀丽金莲川,令人愉悦,想明天的辽阔草,更加壮观……

金莲川,金莲花,奔腾的都河见证了草的历史发展,陈述着娓娓动听的草故事,赞美草儿女的勤劳,谱写草建设的壮歌……相信明天的金莲川,更加美好,金莲花更加灿烂。

2、韦应物最著名的诗 韦应物《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雪地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作者以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光。春,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说,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写。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3、维简介 维《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古诗

年代:唐

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

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九衢陈广乐,百福透名香。

仙伎金殿,都人绕玉堂。定应偷妙舞,从此学新妆。

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愿将天地寿,同以献君

龙门镖局剧情介绍第1集

龙门镖局欠下许多江人士的钱款不还,许多江人士要债,一个个都被龙门镖局的高手打得落荒而逃,一次又有一名武林人士到龙门镖局外面要债,不等这名武林人士进入龙门镖局,早就被里面的高手一脚踢飞到街,这名武林人士依然不肯罢休,流着鼻血从地爬起,当着一名卖豆腐的人士指责龙门镖局不还钱,此时镖局大门忽然出现一座大炮,大炮的引线开始燃烧起,武林人士虽然心中发虚,依然做出一副高亮节的模样,昂首挺胸说一些不怕生死的话语,最后大炮忽然炸响,将武林人士炸回到天去。

一户有钱人士也是龙门镖局的债主,这名有钱人士是一位中年大财主,他出门的时候手下人又是撒礼花又是呼欢就像是迎接*出行一样,大财主走到门外,看着周围的百姓,透露自己打算设一个比武擂台赛,正在挑犁子卖的蔡八斗一听是比武设擂,剧.情.吧创剧情,好奇之下询问大财主打算冠军多少钱,大财主从身掏出一张银票,透露龙门镖局欠了自己八百两银子,要是谁比武获得了冠军,他就将这张欠条转让出去,相等于将八百两银子也转了出去。

站在现场看热闹的几个会武功的人纷纷向大财主跑了过去,人人都想夺得这八百两欠条,在混乱的人群当中,蔡八斗被人撞倒在地,担子里面的犁子也全部滚落出,被一些人踩成了碎渣。

眼见自己的犁子被踩破碎渣,蔡八斗非常生气,冲前去解决掉了所有武林高手,大财主见蔡八斗功夫如此厉害,惊喜之下将欠条交给了蔡八斗。

蔡八斗拿着这张欠条到龙门镖局,在门外卖小吃的人劝说他不要进去,否则将会性命不保,接着卖小吃的人罗列出一些知名的武林人士,透过这些武林人士全部不是龙门镖局的人的对手,虽然此人全力劝说蔡八斗不要进龙门镖局讨债,但在金钱的诱惑下,蔡八斗走进镖局中与陆三金相识,陆三金其实就是镖局的主管,他佯称自己也是讨债的人,蔡八斗信以为真救下了他,最后盛秋月等人与陆三金会面,陆三金这才向蔡八斗透露真实身份,同时声称自己要重振镖局雄

盛秋月等人非常支持陆三金重建镖局的打算,众人一一做好姓名登记记录,最后轮到恭叔登记姓名,他却因为之前镖局主人之死有心理阴影,不愿意再干走镖的事情,陆三金见他有心理阴影,佯装不收容他,待他离开镖局却派出吕青澄去试探恭叔的武功,最后让恭叔重拾信心回到了镖局。

4、平乐·村居及翻译平乐·村居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燕子故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5、培根美《论读书》及三种译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培根著名的关于读书的一篇美——论读书,并奉另外两个版本的译。对于好的书,可以多加研读,对于普通书籍,知其大意即可,就像在快速阅读中,阅读是弹性的,你可以选择对内容把握程度的深浅。“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佐良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of Studies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廖运范译

读书能给人乐趣、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技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教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由观察而获得的一种聪明呢!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找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漫漫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渊博,论辩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机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

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并且可以铲除一切心理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的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滚球有益于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散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头脑等等。因此,假若一个人心神散乱,最好让他学习数学,因为在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一定得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须得再从头做起。假若一个人拙于辨别差异,就让他去请教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因为他们正是剖析毫发的人。假若一个人心灵迟滞,不能举一反三,最好让他去研究律师的案件。所以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论学习

——有中译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甚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

过度沉溺于学习是怠惰;过度炫耀学问是华而不实;食书不化乃书生之大疾。学习可以完善天性,并通过经验得以完善自身;因为天生之才犹如天然之草木,尚需通过学习加以修整;而纸学问未免空谈,除非由经验加以约束。

聪颖者鄙视学习,愚鲁者羡慕学习,明智者利用学习;学习本身并不教人如何运用;唯有观察可以带超越学习的智慧。读书不为争论长短,不为轻信盲从,也不为高谈阔论,而旨在衡情度理。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换言之,有些书可以

阅读,但不必谨小慎微;而有少数书应该悉心通读,刻苦研习。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也可以读其节选;但这只限于那些不够重要的论述和粗制滥造的书籍;否则,经过提炼的书犹如经过提炼的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严谨;因此,假若一个人很少做笔记,那他需要有超人的记忆;假若他很少讨论,那他需要天资聪颖;而假若他很少读书,那他需要有充分的狡诈掩饰自己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算数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学习造就性格;不尽如此,心智中任何障碍可以通过恰当的学习疏通。这正如身体尚的疾病可以通过恰当的锻炼消除:滚球有益于腰肾,射箭有益于胸肺,慢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大脑,等等。因此,假若有人甚至懒散,那就让他学习算术,因为在演算中,注意力稍有分散,他就必须从头做起;假若他的智慧不足以辨别差异,那就让他学习经院哲学家,因为他们善于吹毛求疵;而假若他不擅处理事务,不能触类旁通,那就让他学习律师的案例。因此,心智的每一种缺陷都可能有专门的药方。

三个译本中,佐良先生的译本简练,廖运范先生的译本准确,有中先生的译本明白,阅读时可对,挑选适合自己的版本。即使是同一章的译,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是,词措的不同,理解起也会有些许差异,在快速阅读中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我们会有不同的速度,而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可以帮助你掌握快速提取与分辨信息,并把它整理归类,提高阅读速度,使各类阅读更为效率。

前几天应邀给朋友们谈了谈培根of Studies一的汉语翻译问题。现将部分讲稿发布于此,请砭正。

of Studies,是培根400年前撰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散杂记,亦是英语学中妇孺皆知的劝学名篇。该笔力遒劲苍幽,思想精深悠远,行简洁明快,论述深入浅出,分析桴鼓相应,读时若春雨润物,时若激流漂石

,时若拂面,时若万籁俱号,令

人似置身庄子《齐物论》所谓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境界中。

of Studies从读书之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学习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同时人们对读书学习态度之取向、方法之别异,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的泾渭两色。培根以为读书的功用有三,即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其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亦有三,即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在作者看,人们的经验与学识,亦直接影响其读书之取向与效用。具体说,就是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由于方法之不同,学习之效果也将各异。所以培根说,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这个

说法颇似孟子“仅信书则不如无书”之教诲。

读书不能全凭经验判理,而学识亦不可脱离实际独存。经验与学识,当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补的。在培根看,这两方面的积累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所以,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而对读书态度之不同,亦决定读书者获益之众寡。常见的现象是,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读书不求学问长进,而是存心吹毛求疵诘难作者,以显其能。这是另外一种庸人读书心态。怀着此种心态读书,焉能从中获益!所以培根告诫学人,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在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列宁为了躲避密探的追捕,隐蔽朋友瓦西里家里。晚,列宁将瓦西里给他搬的书分作两类,并告诉瓦西里哪些书可以枕头,哪些书应当垫脚。所谓枕头的书,就是需要认真拜读、仔细品味、努力思考的佳作。所谓垫脚的书,就是那些浮浅、思想轻浅、论述表浅的平庸之作。培根对书的认识与列宁的看法,可谓所见不差。所以他说,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读书的方法,自然涵盖对所读之书的选择和所读内容的这两个方面。然而,在一定意义,读书的方法还包括所谓之“不读之读”。“不读之读”,即由于种种因,读者不直接阅读有关书本的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有关评介章或他人的读书笔记了解有关著作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这种读书方式,其实就是现代人士所惯常凭借之学习方法。人们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出于种种因。一则著阙如,无法直接欣,于是便通过阅读他人的笔记或评介以足心愿。二则时间有限,无法一一拜读,只好寻求便捷途径了解其大致内容要旨。自然,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的,恐怕也有投机之嫌。

然而,对于孜孜以求于学问的莘莘学子而言,此法之运用,必得统筹兼顾,否则必然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沼之中。对此,培根的忠告是: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人类说,书籍是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说,书籍,自然,也是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提高个人的化素养、扩展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发展个人的智慧潜能。所以,培根说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者要达到这样一个收获颇丰的境界,其前提要律至关重要,那就是所读之书须是好书佳作。

懒于读书之人,想谋求进取,恐怕只能求实于梦中,绝难得益于现实。诚如培根所言: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5456.html

热门阅读

  1. 猪年元宵节愉快祝福语
  2. 201年鸡年辞旧迎新祝福经典语录
  3. 领导婚礼贺词
  4. 《狼图腾》读后感3000字
  5. 描写山云雾缭绕的句子
  6. 童年的世界记叙散文
  7. 劫后余生的感悟杂文随笔
  8. 艾尔和肖恩的大冒险之旅1500字作文
  9. 表现人间真情的句子
  10. 201年三八妇女节送女老师的祝福语
  11. 欢欢喜喜过大年作文
  12. 甄选名言集锦
  13. 十一国庆节祝福祖国的短信
  1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小说的读后感
  15. 2019元宵节祝福语
  16. 我不忍心化作一缕青烟诗歌
  17. 大学生纸箱厂实践报告书
  18. 课题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心得
  19. 201年公司企业鸡年元旦祝福语
  20. 我为植树造林添份力的作文550字
  21. 校园话剧剧本《友爱之间》
  22. 搞笑对联集锦
  23. 柳永《柳初新》全词翻译
  24. 柳叶儿优秀教学设计
  25. 有关秋游的小学日记
  26. 三年级综合实践计划
  27. 关于感恩的优美句子
  28. 2015年学校新年晚会贺词
  29. 大学生毕业后的感触随笔
  30.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范文
  3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市场化效应探讨论文
  32. 才子唐伯虎的诗词
  33. 我最敬佩的老师随笔
  34. 关于财富的名言
  35. 抒情的诗朗诵稿
  36. 201春分经典祝福语
  37. 201年金鸡献瑞迎新春祝福语短信
  38. 描写风景的诗5首
  39. 2018狗年拜年吉祥话祝福语
  40. 201最新在线学法心得体会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5 08:02:41
本页面最近被 20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新疆,TA在页面停留了 6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