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简析:《清平乐 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目标预设】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喜爱宋词。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
这首词由景见人,因人及事,以事传情。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田园美景。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预设流程】
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一、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1、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
2、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师板书“词”。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了,“词”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因先有乐,后有词,所以也称“曲子词”。《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而为“村居”所配的乐曲是…师板书“清平乐”,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拨乐的读音。“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 “虞美人”、“满江红”等都属于词牌名。那么,认识了词,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读:《清平乐 村居》。
3、师:了解了课题,接下来我们应该解决什么?生:作者。
师:你说得真好!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生:辛弃疾。师板书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所查阅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生介绍,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词人。(播放画面)
4、师:接下来,我们将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心品读这首清词丽句。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准确、读响亮。生放声读文。
2、师正音。一生读文,其他生在心中跟读。
师:这首词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要略有停顿。细心的小朋友们,我们从诗与词的外形上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诗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而词句字数或长或短,这是为了吟唱时和所配的曲调押韵。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有趣吧?
师:谁再来展示读一读?生读,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请男女同学分别读上、下两片。生再齐读。师板书剥。读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壳。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剥香蕉;去掉大蒜皮则称为剥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称为剥桔皮;去掉莲蓬的外皮就叫生:剥莲蓬。好,齐读。生齐读。生书写“剥”字。
师:再请生读课文,看着屏幕读。一生读。师强调“蓬”作为韵脚的读音,这是古诗词中和仄、押韵的需要。应该读蓬音。如:“小、草、好、媪;东、笼”。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师: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观察画面边思考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生默读。师:好,这首词写得朴素易懂,请联系插图说说哪些话你自己就读懂了。 生:无赖。师板书无赖。师: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无赖的理解。(生:活泼可爱)再读读感受小儿子的天真可爱。
师:文章中哪句能看出小儿子的天真可爱?生:卧剥莲蓬。
师:他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生:躺着、趴着、打滚等。
师:这一个卧字真是神来之笔呀!那么诗人是怎样点评这个小儿子的?生:最喜。
师:你知道这“最喜”是什么意思吗?生:最喜就是最可爱,最讨人喜欢。
2、师:还读懂了哪些诗句?生:锄豆就是在豆田中锄草。织:用竹条编织鸡笼。
师:请你读一读相关词句。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请你点评一下这两个儿子吧!生:这两个儿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啊!
3、师:谁还想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翁媪(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 师:现在,老师把两位老人家请出茅屋。你来对照画面,读词中的句子。生:“白发谁家翁媪。”师:齐读。生齐读。
师:我们看看这对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师:怎样聊天?生:喝酒、带着醉意,醉就是带着醉意。师板书“醉”字。 师:请你读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播放词句:请齐读。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生:吴音(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
师:哈哈,我们肯定听不懂。
师:老夫妇不仅喝醉了,而且还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着。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亲相爱亲亲热热的样子。师板书相媚好。 师:老两口操着吴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们在用当地方言聊什么吗?生自由想象答。师:说不定看着儿子大了想给儿子说房媳妇呢,也说不定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恋爱说的悄悄话呢。
师:孩子们长大成人已经能帮父母耕田持家,老两口喝点小酒,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呀!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沉醉其中,就连路过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让我们也带着醉意,感受这醉人的生活画面吧!师引读“醉里吴音…”生齐读。
3、师:还有谁读懂了别人没读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边绿草茵茵。
师:那么看着那一丛丛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读这句话?生读。
师:周围绿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样吗?生说:清澈、潺潺、淙淙。 师:小溪里会有什么?生:有小鱼、莲花和莲叶,并散发着清香。
师:屋矮檐低,门前溪流潺潺,岸边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辉。这么美丽的居住环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们来读读整首词好吗?生齐读。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师: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就是描写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请默读,想象画面。生默读。
2、师:假如你就是作者,路过这座小山村,请问,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茅屋、小溪。师:书上是怎么写的?生读诗句。
师:接着你又看到了什么?生: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在聊天。师:请你读书上的诗句。生读。
师:再接着走,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说:大儿、中儿,小儿。师:请你读读诗句。生读。
师:好哇同学们,我们随着词人的脚步走走停停,用想画面说画面的办法就能记住整首词。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生:喜欢。
3、师:那么细心的小朋友,你一定发现会这首词中有个字被反复使用,是哪个字呢,谁知道?生:“溪”字。
师:仔细看书这三个“溪”字有什么不同?生说。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师: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你想到什么?生:说明这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周围的景物串连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三个“溪”字串成了词的脊梁。词人沿“溪”而行,周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脚步飘飘然,怎一个“醉”字了得。
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写好这个“溪”字?生想。生书写“溪”及“奚”字。
4、师:如果此时,你与词人一道漫步溪边,看到这户人家老人在饮酒聊天,青年在辛勤耕作,小儿在卧剥莲蓬?说不定你也诗兴大发想吟词一首呢!请你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点评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吧!生:温馨的村居。和谐的村居。无忧无虑的村居。充满亲情的村居。美好的村居。温情的村居。令人向往的村居。富有诗意的村居。清新秀丽的村居。和睦的村居…
师:村居生活多么安宁和谐!田园风光多么清新动人!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样?生:美!师板书“美”。
师: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让我们吟出大词人对村居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吧!《清平乐 村居》起!生读。
五、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师:一首词就是一首歌。学习之初老师就介绍了,词是配乐而唱的诗,那么古人配的是“清平乐”的韵律,而今人则为它配上了现代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喜欢的也可以跟着唱一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师:感受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田园小令,再请同学们欣赏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另外两首作品,请看屏幕:自读后,齐读。
师总结:可怜白发生!同学们,喜欢这位大词人和他的作品吗?生:喜欢!多美呀!词中有画,画中融情,余韵袅袅,传诵不息。唐诗宋词既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记住:腹有诗书,生接:气自华。
拓展阅读
1、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一幅( )?学生答。
板书:梅花
2、喜欢梅花吗?你能说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3、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的特点有( )。指名答。
4、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多少文人、画家赞颂梅花。今天,老师配合大家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魂
5、齐读课题《梅花魂》。
二、探究本课学习思路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投影出示:
本课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读懂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
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讨论讲解重点问题
1、小组汇报:
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⑴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投影出示)
⑵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 自由读开头、结尾。
② 指名说。
③ 齐读。
⑶ 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在文中究竟指什么样的魂?
① 投影出示13节。
② 自由读。
③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④ 祖父保存梅花图,是为了( )?祖父爱梅花,就是( )。
⑤ 齐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心用情地练读。
2、自由读文,指名读(可范读)。
3、指导读13节:
⑴ 读这段应注意什么?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4、导读开头、结尾:
⑴ 学生说如何读。
⑵ 小组练读。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五、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读有关乡愁的文章。
2、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
品格
梅魂花 灵魂 爱国心
骨气
2、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
一、课文理解:
课文写了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的孩子以挖野菜为乐,表达了对荠菜的特殊
感情,含蓄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的孩子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课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接着写“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具体记叙了“我”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财主家的人凶狠地追赶的事,既反映了旧社会财主欺压穷苦人家孩子的罪恶,也是“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课文最后写出春天带给“我”的希望。文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重点:
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当段落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时,经常
用到自然段段意归并法。阅读时,先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接着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取主去次,归纳出完整的段落大意。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段(第2、3自然段)段意的概括(详见课本第六单元单元学习提示)。“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难点在于对各自然段的段意根据主次关系进行取舍。在概括时应反复阅读体味才能确定,有时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如课文第3大段(第4---8自然段),在对各自然段段意串连起来时,对语句进行加工,使之完整通顺。这段段落大意可这样概括:“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
2、课文第9自然段“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读这段话,要这样去理解:1、劳苦的人家辛勤劳动了一年,秋天收起来的粮食大多被财主剥削去了,家里一点粮食,不够一家人生活,冬天只得挨饿。2、穷人盼望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一到,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可以挖野菜来充饥。3、“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多好吃了”。这样的食物只有穷人孩子才感到好吃,因为它比挨饿好受多了,所以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4、为什么“挖野菜时会有那种坦然的心情”,而且感到是一种享受呢?这更是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反映。因为如今去挖荠菜时,可无忧无虑,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空的小鸟、树上的杏花、天上的白云。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在
那个社会里,要是妈妈知道这件事,怎么会不哀愁呢?因为担忧自己的孩子遭到财主毒打,担忧财主会借此向父母敲诈、逼债。我怎么忍心看着妈妈再苦上加愁呢?孩子怕失去相依为命的父母,所以说“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四、参考资料:
荠菜,一种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有缺口,花白色,嫩叶可以吃。
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 ,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附:《黄河颂》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 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4、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