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文中事物的图片 PPT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师:在不知不觉中,夏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师生交流。
2、师:大家都喜欢夏天。有位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喜欢夏天,在夏天里,他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和愿望呢?打开课本,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
指名生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共同回忆初读课文的要求。请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逐节指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相机板书课内生字词。
(出示:夏天小姐姐图像)瞧,夏天是个小姐姐——她是小姐姐,那么,小朋友们就是——
请学生回答:*或小妹妹。
请学生交流:在夏天里,这位小朋友他的想法和愿望。
3、识读生字词。
rè tòu yóu suō zhǎ
热 情 透 明 游 入 穿 梭 眨 眼
jǔ zhe xī xì línɡ línɡ bǐnɡ sǎn
举 着 嬉 戏 清 凌 凌 一 柄 大 伞
(1)请学生借助拼音识字。
(2)去掉拼音,再请学生识读。
指名读;男女上比赛读;开火车读。
(3)请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相机指导带着对词语的理解把生字词读出情感来。
4、师:生字词语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了,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再读这首诗歌,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逐节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动嘴巴小声地跟着练习朗读。
三、指导写字,记忆生字
1、请生观察课后田字格里生字,按照生字结构给生字分类。
上下结构:热 穿 伞
左右结构:游 眨 柄 戏
半包围结构:透 着
2、重点指导:热 游 伞 眨
请学生描红,给生字组词。
3、请生临写,记忆生字写法。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课后第3题词语。
2、填空。
( )小河 ( )在花丛中穿梭
( )雨滴 ( )在荷叶上唱歌
( )新月 ( )在荷叶下嬉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检查生字词:读拼音写词语。
rè qìnɡ zhǎ yǎn tòu mínɡ chuān suō xī xì yóu rù
( )情 ( )眼 ( ) 明 ( )梭 嬉( ) ( )入
评价,易错的字师进行二次指导,订正。
2、填空 。
热情的( ) 穿梭在( )
透明的( ) 嬉戏在( )
眨眼的( ) 游 入 ( )
指名填空。
3、师:小朋友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不仅牢牢地记住了生字词的写法,还能正确地使用它们。(出示夏天小小姐姐图像)夏天小姐姐也在夸我们很棒呢!听,她还说——
指导学生读出小姐姐的热情。
二、亲近自然,品读感悟
师:(模仿小姐姐的语气)想变点儿什么?夏天小姐姐要帮助我们实现愿望呢。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2—5节,边读边用心去想,在这自由的夏天,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开始我们快乐的旅行吧!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师:孩子们,我们先变成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小节的教学。
1、雨滴
(1)师:(接学生回答,贴出雨滴的画片)小雨滴,能告诉大家,你是一颗什么样的雨滴吗?
指名学生回答:“透明的雨滴”。引导学生读出对“透明”的理解:或是美丽的,或是向往的,或是自豪的。
(2)出示: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绿叶上;
师:(对“变成”雨滴的学生说)小雨滴,你来读这句诗,让大家分享你做雨滴的快乐吧。
指名不同的小雨滴读。
师:听着听着,你们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话,引导学生从“睡在绿叶上”,想象和体会小雨滴躺在绿叶上舒服的感受。
师:是啊,绿叶就是一张大大的床,我们可以在上面自在地打滚,开心地聊天;累了的时候,还可以一动不动,任由凉爽的风轻轻地吹过,我们打个哈欠,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小鱼
(1)出示:我想变一条小鱼,
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师:小鱼在哪里?请“小鱼”读这句诗。我们听,这是一条怎样的小鱼?
(贴出小鱼图片)指名学生评价“小鱼”的朗读,并请评价的学生做“小鱼”,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句诗,鼓励朗读中注意表情,加上动作。
(2)师: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能让大家知道你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指名学生回答,师引导。
●对“清凌凌”的认识:请学生说说;教师出示画面帮助理解,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
指名学生再读这句诗,读出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学生回答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在炎热的夏天里,进入清凉的水中游泳时凉爽惬意的感受,并请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3)师:(出示完整的第二小节内容)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知道小雨滴是快乐,小鱼也是快乐的。谁更快乐呢?我分不出来。小雨滴和小鱼比一比谁能把这一节诗句读得更好,就算谁的快乐多。
比赛朗读。
师结合学生朗读,表扬朗读时不看诗歌内容的学生。
师:我发现,要想在比赛中胜利,把诗句记在心里是个好办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加上表情和动作,声情并茂能不胜吗?聪明的雨滴,聪明的小鱼,快把诗句记下来吧。
比赛背诵。
3、蝴蝶 蝈蝈
(1)师:小蝴蝶、小蝈蝈儿可是夏天姐姐最好的朋友。(把蝴蝶、蝈蝈的图片贴在雨滴和小鱼的右上处)我们变成蝴蝶,我们变成蝈蝈,夏天姐姐可开心了。她给蝴蝶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花丛(出示花丛图),给蝈蝈带来绿草和嫩叶(同屏出示蝈蝈在绿草上玩耍的图片)。许多蝴蝶、蝈蝈已经在玩耍了,请大家读第三节,我们也去加入它们,用心认真看,用耳朵认真听,会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读第三节,回答所看所听。教师引导:
●抓住“穿梭”想像蝴蝶是怎样飞舞的;
指名几位学生当花朵和蝴蝶到前面表演,通过“花朵”和“蝴蝶”的对话(请学生对话时注意礼貌,学会赞美),让学生感受到蝴蝶在又美又香的花丛中飞舞时的快乐,加深对“穿梭”的理解。带着想像,让学生读相关句子。
●师:我们听见了蝴蝶与花朵在聊天,还听见了蝈蝈在歌唱。你听,它们唱得多好——(播放蝈蝈叫声)小蝈蝈快和它一起唱呀!(学生学蝈蝈叫)是什么事情使你们想放声歌唱呢?
引导学生说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
(2)请生有感情地把第三节读出来。
●男女分角色朗读、背诵。
4、星星 新月
师:夏天迷人的东西太多了。仰望夜空,夏夜的星星和月亮也格外地明亮,于是,我们又想变成——
出示第四节第一、二两行: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
生自由朗读。
师:(把星星和新月的图片贴在黑板的最上面)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喜欢上你呢?
指名学生比赛朗读。
(1)接*节,在一、二行后出示第四节剩下的句子,师范读:
最后,
我看见小小的荷塘,
(2)师:是的,当把目光从苍茫的太空转到身边的小小的荷塘时(屏幕上渐变为荷塘图),我们将随着小诗人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我们都很熟悉,与它们(指黑板上贴着的事物)相比,荷叶并不格外地漂亮,更不会舞蹈和唱歌。那么小诗人为什么想变成荷叶呢?自由读第五小节,想一想,我们会明白的。
(3)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生:因为荷叶有许多小伙伴,小鱼和雨点都会来找荷叶玩。
师:是啊,荷叶有那么多好朋友。我们变成了荷叶,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我们当然开心。来,哪一片荷叶愿意来开心地读一读第5节?指名学生朗读。
师(面向读书的学生)小荷叶,我听出了你们的快乐,那么你们的伙伴——小鱼、雨点快乐吗?哪片荷叶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朗读。
●师:但是,夏天,骄阳似火。小荷叶,你们头顶烈日,浑身像在火炉里,为什么还能感到快乐?
指名回答。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小鱼、雨点的快乐是荷叶来的。像荷叶这样的朋友谁会不喜欢?所以,荷叶的朋友还多着呢:
(出示)荷叶像一柄大伞,
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____________来了,
在荷叶上(下)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说,同位交流。指名说,师生评价。
●师:多么善良的荷叶啊,我们不仅要变成它,还应该记住它。比一比谁最先记住第5节,荷叶一定会最喜欢这位小朋友。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表演背诵。
6、师:荷叶因为善良有那么多朋友,所以我们(指黑板上课题,让生齐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小朋友们,这首诗歌让我们在夏天变化着,快乐着。大家可以背诵,可以朗读,让我们随着诗歌再次感受夏天变化的快乐!
三、联想移情,牵移运用
师:在这可以尽情玩耍的夏天,孩子们,除只诗中这些事物,你们还能变成什么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呢?夏天小姐姐还在这里,快把我们的愿望告诉她吧。
(出示以夏天小姐姐为背景的句式)
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儿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请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交流。指名说话,评析。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夏天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到休息日的时候,我们到大自然中,和夏天小姐姐一起去寻找夏天的美丽,在繁花绿树嫩草中,我们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教学后记:
这首童诗中围绕着“夏天”的景,融入了孩子的情,通过孩子的眼与心灵,让我们领略了夏日的“景美”,文章中提到了夏日的诸多典型景物:雨滴睡在绿叶上;小鱼游入小河中;蝴蝶穿梭花丛中;蝈蝈歌唱草丛里;看眨眼的星,学弯弯的月。诗人通过捕捉夏日的典型景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的夏日观景图。通过孩子的眼睛,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雨滴的夏天是悠闲的,小鱼的夏天是快乐的,蝴蝶的夏天是彩色的,而蝈蝈的夏天呢,则是抑扬顿挫的。躺在草地上数星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牛郎织女的故事只能从书本中获得,而不是从奶奶的摇椅、爷爷的蒲扇的摇摆中得到。弯弯的新月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怯。
我想变成什么?我最想变成什么?在夏日的荷塘边,风送荷香,蛙鸣阵阵。莲叶何田田!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成了碧绿滚圆的荷叶一片了。是荷叶把夏日之景组成了一幅卷轴图。雨滴亮晶晶的,在荷叶上打着旋儿,风儿吹动荷叶,雨滴咕噜一声落进了池中。鱼儿成群结队展示着夏日的快乐。蝴蝶轻轻地落在洁白的花苞上休憩。
夜慢慢降临了,西边的晚霞还没有退尽,蝈蝈就迫不及待地在岸边的草丛里纵情高歌,星光落进池水,月影飘到湖中,好一幅宁静的夏夜荷塘图。
读着,想着;想着,读着,人不知不觉地真的变成了一顶圆圆的大荷叶,童年的快乐是单纯的,童年的快乐就是由这些单纯的景与情融合到一起的。可是这样的单纯之美如何传送到孩子眼中,脑中,如何让这些景物由外而内地化成孩子喜欢的一部分,化成孩子思考的一部分。根据诗的本身结构上看,一二三四与第五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我想”与“我真想”两个词搭建起来的。一个“真”字将孩子的童年的快乐自然地由文字流入了孩子的心中。一个“真”字将几幅不同的图景融合到荷韵之中。在教学中,也可以围绕这个“真”字去构建这篇课文,通过“真”字,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孩子的天真与快乐。
拓展阅读
1、七年级语文《第一次真好》教案设计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习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习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养成自评的习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最大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书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明白要求
1.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2.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3. 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直奔摘的结果
1.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2.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感受摘的过程
1.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2.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4.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读悟道理
(一)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二)学习道理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件中的相关名言,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相机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4.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七、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五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弯腰的谷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3、七年级语文《第一次真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
3.培养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由教师和学生提问质疑,学生研讨,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2.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解职疑。
3.重视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朗读和字词教学,一方面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积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质疑、思考,并与其他同学合作研讨,解决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课文内容较简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加强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学生活动]
听导入语,引发思考:自己有哪些“第一次”。
[活动意图]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
1.板书词语(见教材);指名朗读,纠正;指名选词造句,评价。
2.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注意语速,感情。
3.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详写两什事?这样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一次”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课文说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词语并选词造句。
2.用适当的语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讨论并回答左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中心意思。
[活动意图]
朗读、正音、选词造句,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思考、讨论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三、质疑解疑、合作研讨:
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感情的,可以是关于写手法的,也可以是关于词语含义的,还可以的关于文章不足的地方的等。再组织、引导学生自行答疑,学生不能回答的由教师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由此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写法特点、不足等。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
请讲讲你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第一次”,看谁讲得最精彩。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提示、评价。
[学 生 活 动]
学生讲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第一次”,力求讲得精彩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丰富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活动]
五、小结:
1.朗读课文(可用齐读,也可用指读)。
2.谈学习感受(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自己学习的经验教训)。
[学 生 活 动]
1.学生朗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内容、中心和感情。
2.谈学习感受。
朗读,深入感受。
谈感受,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教师活动]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注音、造句)。
2.把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第一次”写下来,看谁写得最精彩。
积累优美词语;课外延伸练习。
4、最大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5、七年级语文《第一次真好》教案设计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朗读和字词教学,一方面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积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质疑、思考,并与其他同学合作研讨,解决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意思。课文内容较简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加强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世界的探索,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弥足珍贵的第一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人类探索世界的成功的第一次?(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次使用火。第一次发明电灯。等等)是呀,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交流探讨
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鸟”、第一次露营、做饭、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发表作品。等等。
2、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的。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些材料?
讨论后明确: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4、“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评价第一次感受的语句。
明确:学生有可能回答:
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5、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明确:愉快的第一次当然使人印象深,不愉快的第一次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我第一次做错了事挨批评。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了,可是中国人记住了这个教训等等。不愉快的第一次也能给人许多的启示。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然后用一句富有哲理的美句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交流。
7、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你对人生命中的第一次是怎样看待的呢?作者又持什么态度呢?
学生交流理解后明确: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8、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呢?
讨论后回答: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第一次。
9、这篇课文给我们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可是生活中还有许多第一次是不可抗拒、难以预料的。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非典的肆虐等。人们都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第一次。当真的遇到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同学们从心理、行为、能力方面来思考一下
明确:心理方面:坚强、乐观;行为方面:积极行动、勇敢面对;能力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未雨绸缪、提前预见
10、失败的第一次让你聪明,成功的第一次催你奋进。人生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走向成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第一次呢?
明确:珍惜第一次,让生命多姿多彩。
11、我们体验了周素珊的有益的第一次,也知道了如何面对不可抗拒的第一次。那么,同学们,你的最精彩的第一次是怎样的?收获是什么?
12、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
执教感言:
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是一篇短小的散文,无论对我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我着力于考虑如何教活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课文的内容。向外延伸拓展,尽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给学生以说的平台,让学生得到锻炼。而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人文教育!设计问题围绕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且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解到创造,一步步实现了教学目标。“问题”导读不仅在一篇文章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活跃课堂,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努力去探索,让“问题”在教学中闪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