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摘 要: 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了整合分析,认为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关键词: 李白 梦境 心灵突围
一、美梦说站不住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时,写来向朋友们留别的诗。作为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主要体现在大胆奇特的梦境上。梦境的解读也就成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了。诗中的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还是其他?让我们先来看看名家们的解读。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分析此诗时提出:“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该诗的解题为:“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由萧涤非等撰写的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在分析了该诗的梦境后指出:作者“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本《教师教学用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整体感知”与“关于练习”中说:“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李白“梦游天姥”之“梦”是一个美梦,梦中的世界是一个令诗人向往的*世界。如若真是美梦,为何诗人会惊悸嗟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两句应该是我们理解整个梦的关键。如果梦境美好,怎么会使李白魂悸魄动,胆战心惊,又怎能令他“惊起”而且“长嗟”呢?按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做了美梦,是*不会有如此感受的。因为美梦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憧憬不已,并且总是希望做得越长久越好。而李白却被梦惊醒了,醒来之后没有感到丝毫可回味迷恋的东西,反而是心有余悸,惊魂未定。由此看来,“美梦说”站不住脚。
李白《梦游天姥山吟留别》中的梦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本,知人论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整合分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梦游天姥山,梦境跌宕起伏,富于变幻。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间,热爱名山大川,对美景自然是心驰神往。一听说越人语天姥,他就迫不及待地入梦,竟“一夜飞渡镜湖月”,在梦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能身临绝壁。登高望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流连忘返——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险象环生,忽而一转,又进入了金碧辉煌的*世界。青冥浩荡,日月双悬,霓衣风马,仙人如麻。这一梦就是一天,游览了天姥。从静谧优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路转到惊恐战栗的深林层颠,从人间美景到缤纷的仙境,李白的梦游之旅景象变化万千,可谓波澜起伏。不妨看做是李白在天姥山进行的一次空中旅行和空中飞翔。
仅就景论景当然不行,因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更何况诗中的景为梦境,离奇变幻。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真实。李白这个梦游者,也许自己都未曾意识到在层层景物的幻觉中要去与现实寻求对应,但却恰恰流露了作者心灵的真实,是心灵深处所积累的人生历程投射到了思维的窗口上。那么,诗中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色彩的梦境描写,分别反映着李白怎样的内心真实呢?对照李白的际遇和文本,我们发现梦境恰恰是李白天宝年间人生轨迹的折射,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下面作具体分析。
诗人梦境的第一个层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这种心情恰恰是诗人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的写照。李白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愿望也像向往名山一样梦寐以求。天宝元年(742),四处游历二十几年的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在金銮殿上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既“降辇步迎”、“御手和羹”,还赐官翰林待诏,可谓是“一夜飞渡”。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诗人梦境的第二个层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步态何等潇洒!“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象何等壮观,不正是李白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志得意满的反映吗?
能够伴驾并记录君王的生活,李白深感荣幸。实际上“翰林待诏”不过是个闲职,其职务是草拟文告,做皇帝的御用文人,用诗文记录皇帝的生活。仅天宝二年的春夏之间,李白伴驾出游奉命所作的诗就有十多首:天宝二年初春奉召作《宫中行乐词》八首,仲春作《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作《清平调》三首,夏季作《白莲花开序》。也许李白是兴奋过度了,非但没有觉察,反而以此为傲,其诗《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充分表达了自己受到君王宠爱后意气风发的喜悦心情: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翰丹雪胸臆。忽蒙白日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为梦境的第三个层次。梦中诗人对山中美景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现实中李白本以为陪侍皇帝左右,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就要实现了。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宫中,沉溺声色。玄宗曾一度重用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意识到一点,李白心理上是多纠结,究竟该何去何从,前路迷茫“路不定”,“济苍生,安黎元”又是多么渺茫,自然是“忽已暝”。梦境中的流连忘返恰恰是诗人纠结迷茫的表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为梦境的第四个层次。日间畅游天姥山之后,深夜再次来临时的景物特征,显得阴森恐怖。传来“熊咆龙吟”之声,如万钧雷霆,瀑布轰鸣,深林为之战栗,层峦因此震惊。那么此时此刻,人何以堪?恐怕早已是毛发俱耸、魂飞魄散了。现实中的李白处于什么境况呢:满怀壮志不得酬的苦闷和压抑与日俱增,加上放浪形骸,对朝中那些只会吹嘘拍马又仗势欺人的权贵深表蔑视,并经常调侃嘲笑他们,这使他在当职期间树敌不少。比如他敢让杨贵妃为他捧砚磨墨,让高力士扶他上船为他脱靴,还对皇帝的女婿不敬等,这些疯狂不要命的行径自然使李白成为朝中诸权贵的眼中钉。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使他处于黑暗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惊惧凉透脊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天地云墨,风雨欲来。李白的心灵受到“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式的震撼。天姥山的电闪雷鸣折射出诗人处境的险恶。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梦境的第五个层次。从表面上看,作者描绘出仙人聚会盛大而热烈的场面。这里青冥浩荡,渊深似海,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炫目,光耀夺人。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世界里没有抒情主人公李白的踪影。反观李白的现实境况,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一是与他傲岸性格有关。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这种无视*秩序的叛逆精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二则与朝中权贵的排挤诋毁密切关联。相传,玄宗在便殿召见李白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白。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权臣贵妃的谗毁,玄宗的疏远,使李白很苦闷,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天宝三年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赐金放还只是说得好听而已,实际上李白莫名地从一个宠臣变成罪臣,内心的失衡不言而喻,有一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世界里没有李白也就不难理解了,正暗示着他被玄宗疏远和放归。我们可以从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时所作的《梁甫吟》找到旁证:“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诗人为求见明主飞至天国,在天昏地暗、风雨交加之中,见到的是凶恶的雷公、愤怒的阍者和投壶作乐喜怒无常的明主。虽“日月照耀金银台”,然而“白日不照吾精诚”;“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但“阊阖九门不可通”。不错,这个*世界是诗人曾热烈向往并狂热追求的,但是跻身其中,看到的是轻歌曼舞遮掩下深宫禁苑*的深不可测,到处是忌才害贤的小人。长安城中的宫廷权贵被幻化成天姥山上的各方*,那么,这样的“*世界”绝不是李白所追求的。
现在我们看到天姥的风云变幻和李白的心路历程具有指向上的一致性。“攀龙忽坠天”,难怪梦醒之际,诗人心有余悸:“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便构成了梦境的第五个阶段。李白“魂悸”、“魄动”、“惊起”、“长嗟”,这完全可以证明,梦境,不是什么*世界。所幸的是,梦醒时分,李白或许消除了胸中块垒,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有了新的定位,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规划:放鹿,访名山,追求自由,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不得开心颜”。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把梦境和李白在天宝年间的经历一一对应起来。李白经历了从奉诏入京的兴奋到陪伴皇帝左右的意气风发,进而被排挤遭谗言逐渐发展到被疏远被放还,李白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从之前的兴奋张狂到后来的迷茫再到后来的惊骇以至后来的失落甚至绝望。所幸的是李白没有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沉沦,而是勇敢地走了出来,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一次自我认知。这些恰恰都投射到了梦境中。根据李白的思想实际我们不妨把梦境的六个层次分别定位为李白的兴奋期、极度喜悦期、迷茫期、惊恐期、失落期和梦醒时分。这样看来,李白的天姥之梦不能简单定性为美梦或噩梦,虽然入梦美好,但出梦是惊悸的;此梦充满波折,跌宕起伏,正是李白天宝年间人生轨迹的投射,有喜悦,也有恐惧;有得意,也有失落;有迷茫,也有旷达。
综观全诗,作者是用比喻的手法,以梦作比,抒写胸襟,发表自己对现实、对所经历的看法。清人陈沆在其《诗比兴笺》中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记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在其《读李白有感》中也写道:“只要按照李白的特点读李白,就会发现,他写古代常是讽刺当时,写自然常是隐指社会,写仙境常是托喻人世,甚至写美人也常是暗表他自己。《梦游天姥吟留别》,绝不是追求*世界,而是借梦游天姥写他‘待诏翰林’的经历,抒他‘攀龙堕天’的情态。”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才真正符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的真意,也是该诗的旨归。
我们就形式来分析这首诗的梦境。形式主要从语言上看。
整首诗句式参差,节奏缓疾相间。特别是梦境部分,共30句,不断换韵,每一次换韵,都形成一个明显的节奏,在感情上表现—个顿挫。两句一换韵的,显得节奏急促,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多句一换韵的,显得音调舒徐,如“送我至剡溪”以下七句。句法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全诗以七言为主轴,梦境部分错以四、五、七言长短句式。有散文式的句式,也有楚辞体的句式。长歌咏言,语气荡漾,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效;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迟缓,时而急迫,时而低沉,时而高昂。下面用符号标示了梦境部分诗句的节奏变化。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交代梦之由,心怀憧憬,节奏平缓,末句为从现实跳到梦境(入梦)之过渡句,语速宜放慢,加以强调)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山。诗人心情轻松,以五言句为主,节奏明快,富有弹性。朗诵语速较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画面转为灰暗,心情转为沉重,采用带“兮”字的楚辞句式。节奏迟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言句,节奏急迫,表现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抗争)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景色壮丽,异彩缤纷,然这样的盛会属于谁呢)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惊梦。四句诗的第一个字,一字一顿,惆怅失落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句法和节奏的变化来看,也不能把梦境定性为美梦或噩梦。我们说言为心声,诗人表达的变化恰恰是内心情绪的流露,也是个人经历的外化。
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主观性。按照lyons(1977)所说,“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带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已有的研究证明,语言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觉,说话人的认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主观性明显地表现为诗人的情感和视觉的变化。李白情感外化表现为句式句法的变化。李白在梦境中的视觉也是变化的,从第一人称的“我”入梦,到“我”的隐匿,再到“我”的惊醒。梦境中抒情主人公从出现到消失恰恰反映了诗人从皇帝的宠臣到被疏远被放还的经历。
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历史和记忆的残留,一个人做什么梦,一定和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李白的天姥山之梦是符合天宝年间(最初几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可是,因为有了梦境的心理调和,梦醒时分,诗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继续徜徉山水,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旷达自信的李白。篇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让李白在心灵的自由超越中,又重新收拾起对自我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天姥山之梦更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参考文献: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丹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康怀远.回归自我的愿望达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臆解[J].名作欣赏,2004,(2):29-30.
[4]王连弟,孙东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读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8-110.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拓展阅读
1、青莲魂·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作文900字高中高三作文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不少人为李太白那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而赞口不绝,他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我们在诵读的时候,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绪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我们要循着梦游的进度,展开丰富、奇妙的想像,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就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他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小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事实上,天姥山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X,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诗人在描写天姥山时,用了想像的艺术手法,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像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令读者读后跌X起伏,回肠荡气。
诗人转触笔锋,他的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般愤世疾俗,从太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语,蔑视权贵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更能明确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着一句表现的更明显。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蔑视权贵,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他之所以向往*的时间,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踏上漫游的旅途,*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呐喊和向往。
翻开泛*丹青古卷,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青莲的超尘脱俗和神奇飘渺,让我久久不忘其余韵。
2、《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李白》译文 注释 赏析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予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李太白全集》
〔注释〕七泽:据说楚国古有七泽,云梦是其中之一。 丹液未就,白龙来迟:是说未炼成金丹,未能仙去。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桃花之水:指桃花源。“秦人”:指李耑,“耑”为端的古体。
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赠序文,系李白晚年在宣城为送族侄李耑往游庐山而写的。
赠序不外叙交谊,道别情。不过此文着笔的中心点是鼓励、引导李耑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览,道别、叙旧皆为此铺设。开头一段叙述初识李耑因由,特提他小时候父亲叫他读《子虚赋》,他为司马相如笔下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到成年时,真的南游云梦,饱览了荆楚壮丽的山川。作者叙述此事,显有类比意味,现在眼前这位晚辈不正像当年的自己吗?这位晚辈的向往匡庐不正如昔年自己的企慕云梦吗?他叙述自己这段往事,意图是在激发李耑也像他年轻时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那样地向往大自然、一往无前。后面的道别又是落实在“羡君此行”、“终期后来”上,他羡慕李耑上庐山,他与之相约在名山相会,这就不是一般的“惜别意”了,仍然是在鼓励前行。试想,当李耑踏上这种令前辈称羡、并想步其后尘的旅行道途时,该是多么快意啊。
当然,中间那段写景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更是会叫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少年心驰神往。作者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描述庐山的形胜,先是鸟瞰,后是特写。“长山横蹙,九江却转”,“长山”即指庐山,“九江”,指流经此地曲折的江流。这两句所写正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描写的:“庐山秀出南斗旁”、“白波九道流雪山”。当“登高壮观天地间”,对庐山进行全景式鸟瞰时,该叫人会是如何的振奋啊。下面对香炉峰大瀑布作集中描写。那种高度,那种力度,那种形态,那种气势,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该叫观者如何的惊心骇目。上面是作者身亲目接的景象,叙来恐怕已叫李耑心花怒放了,且慢,更奇妙的还在后面呢!“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原来香炉峰上还有这两处佳胜,晋释慧远在《游庐山记》中就说过,方湖、石井中还有“赤鳞涌出,野人不能叙,直叹其奇而已”。这两处胜景连当地的居民都说不清楚,可见其奇幻了。慧远未能往游,李白也未能往观,这奇境中的奇境大概在等待少年李耑去发现了。李白亲历的胜景已够李耑称奇叹赏,不意还有这等仙境迄无问津,一饱眼福、一探为快的冲动该在这位少年心底翻腾起来,真要叫他“一夜飞渡‘彭蠡’月”了。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也会诱人发兴游名山。你看他送这位本家侄子游庐岳,多么善于借题发挥、现身说法,多么善于点染烟霞、设悬启胜,原来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游家”呀。
3、《李白·把酒问月》中外哲理诗赏析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常照金樽里。
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 “明月出天山”、 “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 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
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 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
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4、李白《灞陵行送别》原文 翻译 赏析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水吗?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不用说,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这当然也带有写实的成分,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
由此看来,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理解了这种心情,对诗的结尾两句的内涵,也就有了较深切的体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读起来却觉得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仿佛。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像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与其说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不如说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漂渺便迥然不同。像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5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