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醒了》最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在读中感语春天的美丽,在观察中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能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1、学生准备春天的图画。
2、多媒体课件。
一、展示作品,导入新课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都有些什么变化呢?老师请小朋友去找春天,画春天,你们都做了吗?
1、请把你画的春天展示给小组里的伙伴看看吧!
2、合班交流,展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3、老师这儿也有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想看看吗?
(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音乐声中一个特写镜头:小柳树睁开了眼睛。)
你们看到了什么?
4、(课件出示课题:柳树醒了)读课题,认识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知道冬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冬天柳树就像人在睡觉。)春天柳树发生什么变化了?(柳树发芽好比睡觉醒了。)
2、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的呢?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配乐课文朗读并配相关画面)让学生说说。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这首诗好听吗?想不想读?分小节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谁愿意读第一节(依次指名读各小节)。
三、合作识字,巩固练习
1、刚才词语娃娃们听到大家读书,真热闹,也跑出来想和大家一起读书,你们都认识他们吗?认识的就热情的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八个词语娃娃:醒了、春雷、洗澡、柳枝、软了、梳头、柳稍、玩耍)
2、这些词语娃娃就藏在课文里呢?快在课文中找一找,把他们圈画出来,读一读。
3、同桌对读,互相正音,认准生字。
4、交流:词语娃娃中哪些生字最难记?给大家提个醒。
5、开火车做游戏:遍地开花。(课件演示:随意点击草地上的生字早、枝、梳、梢、耍、醒、雷、软。读对了,点击课件,生字上出现一朵花。)
四、朗读背诵,感悟课文
1、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小节。)
2、学生在读书交流中,随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小节,帮助领悟,读好醒、软、绿、飞、高等词。
第一节:(课件出示:天空春雷一声响,地下一棵棵柳树摇了摇身子。)
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
第二节:(课件出示:春雨沙沙,柳枝渐渐吐绿,向下垂。)
你觉得这一小节该怎样读呢?
第三节:(课件出示:春风吹动柳枝,柳枝飘荡)
引读,你们瞧!春风给柳树梳头,梳着梳着(生读)。
第四节:谁想读第四节?谁知道小柳絮是什么样儿的?理解柳絮:(课件出示:一双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柳树上沾满上面结满有白色绒毛的种子,绒毛随风飞散。)
第五小节:(课件出示:柳树枝条在风中飘荡,孩子们在树下玩耍。)看,小柳树醒了,它在干什么?会班齐读。
3、再读读课文,想想:你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柳树醒了说明什么?
4、和同桌小伙伴一起试着背背课文,比比谁先会背。(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时配乐。)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我会读。(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八个词语)
2、我会找。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比一比,谁得朋友找得多。
说说话小说
春
话
高
2、(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6个生字)瞧,书中的小伙伴会写这六个生字,你会写吗?
3、仔细看看这六个生字,说说怎么才能写好这些字。
4、看看老师是怎么写好这些最难写的字的。
(课件演示难写字春、高的笔顺)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小组评议。
六、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请你学我的样子说一说。
春雨给桃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桃花哟,红了。
2、欣赏春天的风光。(课件演示美丽的春光图片)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春什么醒了。(启发学生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说。)
《柳树醒了》课件制作说明
目录(具体要求见教案)
1.作品引入:两个画面,其中第二个画面课题的出示以第一个画面为背景。
2.感知课文:一个画面。
3.识字练习:两个画面。
4.感悟课文:六个画面。
5.写字指导:四个画面,其中点击田字格中的每个生字能演示笔顺。
6.实践活动:两个画面。
7.春光图片:若干。
所需资料、图片
1.第二册语文课本。
2.拟人化的小柳树、五颜六色的花朵(中间能**汉字)、春雷声、春雨、柳枝吐绿和摆动、柳絮纷飞、燕子、小孩。
3.能表现春天动物、植物、人和气候变化的春光图片若干。
拓展阅读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
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
19个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
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2、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课前上网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4、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小学,我们叫他民族小学,大家到民族小学去参观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这所民族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所民族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民族小学的魅力。
1、教师配乐范读。请小朋友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用笔画出有关民族的词语。
2、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学生试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5、再次巩固字词:
(1)书写生字:坪坝戴招
(2)把表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
6、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反馈(填空):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了解了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学习和巩固了许多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同学们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的民族小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课题去年的树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写一只鸟儿为了遵守诺言,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她的树朋友,最后面对由树朋友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去年的歌的故事,歌颂了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和她对树的浓厚友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感悟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领悟童话所揭示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道理。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有关守信或珍惜友情的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
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自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自主识字(用时:
10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在童话故事中,你结识了哪些好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画大树和小鸟)
2、(课件出示)在大森林里,有一棵大树,他和一只鸟儿是朋友,每天鸟儿都来为大树唱歌,大树呢,则会专注地倾听,现在我们围绕这对好朋友来听一段美丽的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介绍自己结识的童话朋友。
2、自读课文,认准生字,词语。
3、用加一加的办法识字:
父+斤=斧此+木=柴
火+某=煤目+争=睁
火+然=燃石+欠=砍
1、辨字组词。
伐()斧()
代()爷()
剩()砍()
乘()次()
2、照样子写词语。
唱歌——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会有哪些收获。
2、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1、课文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2、课文一共有四组对话。
(大树和鸟儿、鸟儿和树根、鸟儿和门、鸟儿和小女孩)
3、在文中找出每组对话,和同桌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用时:20分钟)
1、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读第
1~4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
2、分角色朗读,体会鸟儿和树的浓厚情谊。
3、在期待中,冬天很快就过去了,鸟儿和树的愿望能实现吗?
1、“天天……”一句,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
2、从他们的对话中,体现了鸟儿和树的伤心,难舍难分的心情。
3、想象鸟儿和大树期盼相逢时的内心想法。
4、想象补充。
天气晴朗的日子,鸟来给大树唱歌;__________________,鸟来给大树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鸟来给大树唱歌。
5、看着满天的大雪,鸟儿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把你喜欢的好词或句子画下来。
2、熟记本节课的生字词。
1、把画下来的词句记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摘抄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生字、词语;二是了解鸟儿和树之间是好朋友。学生都是通过读课文来突破这两个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弄清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写作手法。
2、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找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民族名字
找出自己最熟悉的民族介绍一下它的风土人情
2、肯定学生的交流,并进行引导:瞧,在一个小山坡上走来了许多学生呢,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我们汉族的呢,他们究竟要去哪呢?(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哦,原来他们要去民族小学呢,我们
同学想不想也去看一看呀?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引导语:请同学打开课本的第一课,读一读课文。标出不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或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2、询问读书情况,并利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
3、指名读,正音。
4、玩游戏、加强巩固:
⑴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⑵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
师引导:扫请了生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朗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想不想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次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2、引导:
刚才大家大家读书那认真劲把老师都*了,看来进入了新班级每个同学都想给新老师新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3、渲染氛围:
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今天早晨来上学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大家描述一下早晨这段时间上学路上和校园里的情景。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可以看出你们注意留心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们学习。
3、引导:
刚才的几位同学为大家描述了我们自己的小学早晨上学的情景,那么民族小学又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谁能在课文里找出来?(为大家朗读)
同我们自己的学校比一比,哪些地方不同?哪些地方相同呢?能试着找出来吗?(学生交流)喜欢这样的学校吗?那一起读一读吧,读出你对民族小学的喜欢。
4、听,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小学上课了,能找出来有关的段落吗?(指名朗读)
提问:通过读课文,你发现了小作者在描写上课时候的情景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
围绕静、趣指导学生对本段进行朗读训练。
5、放飞想象,描绘美丽的民族小学:
同桌互读最后一部分
播放音乐,随着音乐学生自由想象
小组交流自己通过想象对民族小学的想象
推选出想象好的同学在班级上进行交流
四、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1、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生活在美丽威海的你们交个朋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学习生活,课后我们可以把我们一周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整理好邮寄给民族小学的学生。
2、利用课余的时间,收集有关其他民族的一些资料,准备参加班级将要开展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文化展览活动。
3、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课题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2、正确读写新词并能理解词语意思。探讨法读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学学习生字词
学习生字词
卡片图片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前置性作业
1、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比如,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
2、自读课文1——3遍,要求正确、流利。
3、自学课文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要求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1)注音
坪坝戴招蝴蝶雀舞铜粗尾
(2)熟读并理解词语
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4、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
5、检查预习情况。
4、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等19个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我要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4.我要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习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我要了解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
我要体会描写窗外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我要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坝、傣、昌、昂、跤”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招、蝴、蝶、孔、雀、舞、铜、粗、尾” 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过程:
一、歌曲热身,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同学们大显身手,展示自己课前预习时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能借助拼音认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查找了资料,咱们交流一下下列词语的意思吧!
坪坝 凤尾竹 孔雀舞
3、我要认真看老师范写“戴、舞”,我还要在练习本上把其它的生字写一写,写正确、规范、美观。
三、我要再读课文,达到熟练,流利。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我边读边想,我们的小学和民族小学有很多不同。
2、我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我国西南边疆,有一所_________的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上_____________,课下_____________,他们的生活多么______________。
3、默读课文后,我理清了文章的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先写( )的情景,2-3自然段写( ),最后一段点题( )。
五、达标练习
1、看拼音正确书写词语
cǎo píng hú dié chuān dài bì jìng
( ) ( ) ( ) ( )
zhāo hu kǒng què wǔ dǎo mín zú
( ) ( ) ( ) ( )
2、“戴”字是( )结构,部首为( ),“舞”共( )笔,第十笔是(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我要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我要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
我要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
我要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表达的效果。
学习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能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走进民族小学
1、⑴读了第一自然段,从“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可以体会到这不仅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更是一所____________的学校。
⑵我能学以致用,仿照第1自然段第1句话把句子补充完整。
同学们从( ),从( ),从( ),捡出了许多果皮纸屑,校园里很快变得干净了。
在家里,王玉为妈妈( ),为爸爸( ),为奶奶( ),大家都夸她是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2.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小动物的出现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增添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动物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孩子们游戏时的___________,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要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从两次出现的“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怀着___________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
三、自主积累
1、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诵吧!
2、我喜欢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我要把它抄在摘抄本上。
四、课外拓展
我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还可以画图画,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294.cn/articles/42458.html